分享

南京市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学情调研测试卷解析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5-05 发布于山东

徐志伟1  邱兼顾 2  张小兵 3  包旭东 4 董 健 5

(1.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2. 南京市第 29 中学,3.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4. 南京市第一中学;5.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基础篇一、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空作答)(6分)

(1)诗人屈原忠贞爱国,“                      ”(《离骚》)表达了他追求“美政”、永不后悔的决心。

(2)咏史文字,或得出教训,如苏洵《六国论》中剖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最后得出“                   ”的教训;或借古讽今,如杜牧《阿房宫赋》明确指出,唐代统治者哀秦而不以秦为鉴,必将“   ”。

(3)“舟”是古代常见交通工具,经常成为诗人的歌咏对象。“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轻“舟”之中洋溢着诗人去官归隐的欣喜;“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叶“扁舟”是思妇心中不舍的牵挂;“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彩舟”点活了整幅金陵秋景图。

二、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5 题。(12 分)

五月晨空晴朗无云的蔚蓝色,或是海上日落的红色和橙色,都会引起人们的惊奇、诗兴,并激励他们去钻研科学。

无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什么地方,不管我们操何种语言,有什么习俗,我们都拥有同一个天空。我们中间大多数人企盼的都是蔚蓝色的天空。如果有一天早上日出时醒来,发现一丝云彩都没有的天空是漆黑的,或是黄的或绿的,我们可能会 ① 。(洛杉矶和墨西哥城的居民们对褐色的天空已经渐渐变得 ② ,而伦敦与西雅图的市民却习惯于看见灰色的天——但是连他们也都仍然认为蓝色的天空才算是正常的。)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3. 下列句子中的括号用法与文中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 33 分之一(10 33 ,在1之后接33个0)。

B.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C. 正因为如此,当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时,曾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D. 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

4. 对选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 五彩斑斓的颜色会激励我们钻研科学。

B.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拥有相同的天空。

C. 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天空是蔚蓝色的。

D. 欧美一些城市污染严重,天空已变色。

5.文中画线的句子如果改为“五月晴朗无云的晨空,或是海上落日的颜色,都会引起人们的惊奇,并激励他们去钻研科学”,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9 分)

(一)语段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14 分)然而阿 Q 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他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愤愤的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爬起身,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这时候,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有一年的春天,他醉醺醺的在街上走,在墙根的日光下,看见王胡在那里赤着膊捉虱子,他忽然觉得身上也痒起来了。

这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 Q 却删去了一个癞字,然而非常渺视他。阿 Q 的意思,以为癞是不足为奇的,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他于是并排坐下去了。倘是别的闲人们,阿 Q 本不敢大意坐下去。但这王胡旁边,他有什么怕呢?老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阿 Q 也脱下破夹袄来,翻检了一回,不知道因为新洗呢还是因为粗心,许多工夫,只捉到三四个。他看那王胡,却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剥剥的响。

阿 Q 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呵!他很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响。

他癞疮疤块块通红了,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说:“这毛虫!”“癞皮狗,你骂谁?”王胡轻蔑的抬起眼来说。

阿 Q 近来虽然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独有这回却非常武勇了。这样满脸胡子的东西,也敢出言无状么?

“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

“你的骨头痒了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

阿 Q 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这拳头还未达到身上,已经被他抓住了,只一拉,阿 Q 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

“'君子动口不动手’!”阿 Q 歪着头说。

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的一推,至于阿 Q 跌出六尺多远,这才满足的去了。

在阿 Q 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因为王胡以络腮胡子的缺点,向来只被他奚落,从没有奚落他,更不必说动手了。而他现在竟动手,很意外,难道真如市上所说,皇帝已经停了考,不要秀才和举人了,因此赵家减了威风,因此他们也便小觑了他么?

阿 Q 无可适从的站着。

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他的对头又到了。这也是阿 Q 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阿 Q 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

阿 Q 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 Q 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 Q 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我说他!”阿 Q 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拍!拍拍!

在阿 Q 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 Q 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咳,呸!”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 Q 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 Q 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 Q 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 Q 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选自《阿 Q 正传》)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跟王胡比捉虱子,可见阿 Q 精神的荒芜;阿 Q 不与王胡比癞疮疤,鄙弃他有络腮胡子,通过“优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B. 王胡骂阿 Q 是“癞皮狗”,将他拉到墙上碰头,可见他并没有阿Q那种见了强者畏怯、见了卑微的人就自高的心理。

C. 阿 Q 厌恶钱太爷的大儿子戴假辫子,称他为“假洋鬼子”,这表明阿 Q 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

D.“酒店里的人”虽然没有亲自动手欺负小尼姑,但仍然觉得很满足,“九分得意的笑”表现出他们无聊、阴暗的心理。

7. 对选文中“阿 Q 无可适从的站着”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向来只被他奚落”的王胡“竟动手”,这出乎阿 Q 的意料,“无可适从的站着”表明这一次受辱使他意识到现实和他想象的并不一致。

B. 王胡打破了阿 Q 心中的秩序,他立刻以“皇帝已经停了考”“赵家减了威风”等来修补,剧烈的时代秩序变迁是他“无可适从”的直接原因。

C. 同样写被打,被王胡打后阿 Q 用言语自欺的方式消解屈辱感,被“假洋鬼子”打后则通过“忘却”转向了新的胜利,两处叙写“重而不犯”。

D. 鲁迅没有过多描写阿 Q 的心理,甚至没有写他遭受屈辱的痛苦,而是写他自我认知的世界被打破的片刻,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8. 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中阿 Q 的逻辑。(4 分)

(1)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2 分)

(2)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2 分)

9. 小尼姑“这断子绝孙的阿 Q”一句哭骂影响了阿 Q 的命运,请根据《阿 Q 正传》整本书简要解说。(4 分)

(二)整本阅读(5 分)

10.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5 分)

(1)请选择一个意象作为《边城》课本剧汇演海报的主要元素,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虎耳草 渡船 白塔

(2)下图是《茶馆》的一幅插图,请简述插图所反映的剧情和象征意义。

【命题意图】

“基础篇”突出基础性和选择性,包括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课内语段阅读、整本书阅读等部分。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在不同学习情境和具体实践活动中基本知识的积累、运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部分试题具有选择性,如名句名篇默写、整本书阅读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做选答。因为命题的定位是过程性检测,所以测试语料大都来自选择性必修下册,延续了“教—学—评一致”的命题原则。在命题形式上,则对接高考命题趋势,基本呼应了近几年的高考基础题型,如理解性默写、标点作用辨析、语句表达效果辨析等。

“名句名篇默写”特别注重整合式考查。如将《六国论》《阿房宫赋》勾连,以“鉴往知来”为角度设置情镜;以“舟”这个常见物象,串联三篇诗文。“语言文字运用”设置了成语填写、标点使用、语意概括、语句表达效果辨析等一组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体现了在整本书的视野中精读选段、以节选部分的阅读带动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导向,同时也密切关注了 2022 年上海春季高考卷介入整本书阅读的命题动向。

【难题点窍】

第 2 题要求在文段中“填入恰当的成语”。辨析、运用成语是高考语文试题中常见的考查内容,2022 年全国卷成语题全面“变身”,由选用成语变成指向回归教学、正向积累的成语填空。这样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解题的难度。解答这类试题需要仔细研判成语所在句子的表达重心,依据“语境”“词意”两相符的原则,分析上下文提供的提示要素。比如第一空,学生要准确分析出所填成语应包括吃惊或出乎意料的意思。

第 5 题考查句子表达效果的辨析。学生在答题时往往把关注点放在寻找原句和改句的表达相异之处上,因此很容易就能分析出两种表达形式的重点是不同的。但要全面辨析句子的不同表达效果,还要关注语段的文体特征。所选语段属于科学小品文语料,充分表现出科学性与文学性统一的特征,语言是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

第 7 题要求学生对选文中“阿 Q 无可适从的站着”进行分析和鉴赏。鲁迅的这段叙写饶有趣味,颇具反讽效果。阿 Q的“精神胜利法”向来有效,但这一次偏偏失去了效用,作者借此触及阿 Q 的灵魂,也引领读者去关注阿 Q 这个特别的瞬间。王胡意料之外的动手行为,让阿 Q 意识到现实和他想象的并不一致,这是他“无可适从”的直接原因。阿 Q 毕竟不是觉醒者,所以他只能以“皇帝已经停了考”“赵家减了威风”等来进行解释。

第 8 题依文设题,要求学生分析画横线句子中阿 Q 的逻辑。阿 Q 的思维是独特的,也是反逻辑的。这道题引导学生去还原阿 Q 的独特思维,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内涵。解答时要特别注意画横线句子中的“又”“也”两字。阿Q 原本愤愤不平,想到自己是赵太爷的老子,比赵太爷还高一辈,赵太爷威风而高人一等,他就自然高人两等了。在阿 Q 的认知中,“假洋鬼子”是没有做人的资格的,那么作为他的老婆,就应该以死明志,这样他认为“假洋鬼子”的老婆“也不是好女人”就不难理解了。

第 9 题由选段出发,关联了整本书阅读。表面上是小说情节的梳理概括,实际上提示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节选文本时要注意关注作者是怎样设置情节突转的。小尼姑的这一句哭骂把阿 Q“打出了常规”,他传宗接代的伦理意识被激发了,从而引发了一连串的命运改变。

专题篇

四、文言文阅读(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5 题。(23 分)

(一)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 ?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 ?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 ?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选自《庄子·逍遥游》)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 / 采药石 / 不远千里 / 遍游东中诸郡 / 穷诸名山泛沧海 / 叹曰 / 我卒当以乐死

B. 又与道士许迈共修 / 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 / 遍游东中 /诸郡穷诸名山 / 泛沧海 / 叹曰 / 我卒当以乐死

C. 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 / 采药石不远千里 / 遍游东中诸郡 / 穷诸名山 / 泛沧海 / 叹曰 / 我卒当以乐死

D. 又与道士许迈共修 / 服食采药石 / 不远千里 / 遍游东中 / 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 叹曰 / 我卒当以乐死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山阴:绍兴古县名,秦代始设,会稽郡二十六县之一。县址在会稽山的南边,故名。

B.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文中“丝竹陶写”,意思是用音乐来陶冶性情。

C. 晦朔:晦是阴历每月月末日,朔是阴历每月首日。“朝菌不知晦朔”,言其生命短暂。

D. 羊角:羊的角。“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中的“羊角”借指一种回旋向上如羊角状的旋风。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羲之不喜欢在京城居住,初到浙东,便产生了终身长住的念头,会稽诸多名士与他志趣相投。

B. 王羲之弃官后,以游山玩水、射鸟钓鱼为乐,与谢安交好,二人共同拒绝了朝廷又一次征辟任用。

C. 斥鴳腾跃“数仞而下”,却嘲笑展翅“九万里”的大鹏,庄子以此说明“小”是无法理解“大”的。

D. 庄子说理善用譬喻,如选文(二)中或借“朝菌”等生活常识类比,或用“汤之问棘”等寓言作比。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5 分)

(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5 分)

15. 两篇文字都提到“彭祖”,各有什么作用?(4 分)

五、古诗词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6~17 题。(9 分)

兰 亭

陆 游

兰亭绝境擅吾州,病起身闲得纵游。

曲水流觞千古胜,小山丛桂一年秋。

酒酣起舞风前袖,兴尽回桡月下舟。

江左诸贤嗟未远,感今怀昔使人愁。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联点题,交代了兰亭的地理位置与地位,以及得以游览的原因。

B. 颔联写流觞曲水古迹还在,山上桂花芬芳,与首联“绝境”照应。

C.“酒酣起舞”和月下归舟的场景,形象描写出诗人借酒浇愁的情状。

D. 诗人秋游兰亭陈迹,看曲水小山,怀想江左诸贤,表达了深沉感慨。

17. 本诗与《兰亭集序》“兴怀”的原因相同,但内容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1 题。(21 分)

魏晋文人的生命观及其思想分野钱志熙魏晋时期既是文人个体生命意识发生的时期,又是他们在生命观的抉择上充满矛盾的时期。此期文人群体的生命观,主流是倾向于理性的,但非理性生命观的诱惑仍然在发生作用。

即以表现生命主题的第一批硕果汉末文人诗而言,一方面它们已经比较彻底地摆脱汉赋、汉乐府诗中常常出现的非理性的幻想,建立起以表现现实生命的本真状态为美的审美理想。

可另一方面古诗作者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却各不相同:有具有虚无享乐倾向的生命观,有希冀以爱情填补生命空虚的行为,也有追求立德、立功的生命观。但它们有一共同的情感基础,即上述种种都与人生短暂的觉悟有关。可以说,只因为知道了人生的短暂,才有了对人生行为方式的种种不同的抉择。如是人类全体都沉迷于非理性的幻想中,则一切的人生行为都只指向追求生命的延长。所以魏晋人对生命短暂这一必然命运的觉悟,正是魏晋各种意识纷起、文化趋向多元化的总根源。

但是,魏晋各阶段文人群体的生命观都有阶段性的主流倾向。与汉末社会的奢侈风气相适应,一种贵生适性的思想在文人中颇为流行,甚至也反映在无名氏诗中。可以说,汉末文人群中流行的生命观,是以强调生命的物质性为主,亦即陶渊明所说的“形”的境界。但经过汉末大乱,人们却从这种迷惘、注重物质性的误区中觉醒过来。动乱对社会的触目惊心的破坏,唤起了士人们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恢复了士人群体原有的弘道济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当然汉末文人中流行的贵生适性的生命观对建安文人仍有一定的影响,邺下文人中盛行的贵游、游戏之风就是这种意识的表现,而曹丕等人的作品所表现斗鸡欢宴、听歌赏舞的内容,也反映了建安文人对生命的物质性的注重。他们对生命的道德价值的理解,也很少达到先秦儒家的高度。但这正使建安文学表现出激情变化、活泼多彩的生命境界,成为建安文学真正的魅力所在。

正始以降,玄学发生,自此迄于两晋,玄学生命观成为社会意识中的主流倾向。这种玄学生命观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汉末以来所积聚的生命情绪,也对两晋纷乱现实中的生命危机起一种镇定剂的作用,但也使文人弘道济世、积极追求个体生命价值、主动承当社会责任的精神趋于消沉。并且,它所起的解脱作用毕竟是有限,尤其是西晋士人并不放弃物欲追求,所以对老庄的自然生命观只是玩其形式而很少深入其自然哲学的高度,所以不啻是一种麻醉剂。当人们正视活生生的肉体所具有的感情、欲望时,就发现这些观念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如飘荡于空际的几条朽索。于是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惊呼:“'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并且吃惊地发现从来的兴感之由皆因生死之情:“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斥齐生死、等寿夭的玄学生死观为“虚诞”“妄作”,正说明魏晋玄学生命观理性消解作用的有限。

汉末以来颇为流行的享乐生前、贵生适性的行为,也在玄学中找到了理论根据。玄学认为生命是自然之化,如郭象注庄子,提出万物“块然自生”的理论,很有力地否定天人学说中生命为天地神秘意志所生的神学生命观。但是这种“块然自生”的生命观也同时否定了生命的精神价值,为物欲主义者提供了理由。至于东晋时所造的伪书《列子》,则在此基础上大倡享乐主义的生命观。

因为有了玄学理论的支持,享乐主义的生命观变得更加流行了。而文学中频繁地表现的文人饮酒之习,正是这种生命观的反映。陶渊明《形赠影》诗中,“形”将“得酒莫苟辞”作为解脱死亡忧虑的办法,正反映了魏晋人所具有的普遍心理。

王瑶先生认为魏晋人耽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此慰抚对生命短暂的焦虑,“因为他们更失去了对长寿的希冀,所以对现刻的生命就更觉得热恋和宝贵。放弃了祈求生命的长度,便不能不要增加生命的密度”。由此也可见酒成为文学表现的重要对象与生命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选自钱志熙《论中古文学生命主题的盛衰之变及其社会意识背景》)

小孟同学学习了《兰亭集序》后,对魏晋时期文人的生命观产生了困惑,向老师求助。为此老师提供了这篇文章,供小孟与其他同学研读并思考以下问题,以帮助小孟解惑。

18. 为讨论需要,有同学搜集了一些材料。下面材料和文章观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 分)

A. 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B. 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C.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D.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9. 为了清晰直观地理解这篇文章,小孟决定用图表的形式梳理魏晋文人的生命观,请帮小孟补写完整。(6 分)

20. 王羲之认为“一死生”“齐彭殇”是“虚诞”“妄作”,小孟同学对此不理解。请结合这篇文章,解决小孟的疑惑。(6分)

21. 小孟认为,时下出现的消极“躺平”等现象,就是“魏晋生命观”的体现。请结合“专题篇”中的相关诗文,对小孟的理解作出你自己的评价。(6 分)

【命题意图】

作为选择性必修下册的阶段性测评,本卷总体属于学业水平 4 层面,为体现这一要求,我们探索了“专题篇”的考查模式,扣合教材第三单元相关文本,围绕“魏晋生命观”这一话题聚合课内外关联文本,整合考查文言文、古诗词、论述类文本三大阅读板块,用情境任务的形式,体现“研习”层次任务群学习的特点。“专题篇”侧重于“学习探索情境”的考查,在“真实的研究”“实际的探索过程”中考查学生“启动已有知识开展智力活动”,“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呈现明显的向“专题研讨”过渡的特点。“专题篇”的考查立意于“文化”,立足于“语言”“思维”,兼及“审美”,很好地整合考查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本专题的整合性特点非常强。文言文选段依然采取课内外接搭的形式,但课内选文是融合在正史传记中,课外则是《庄子·逍遥游》中“小大之辩”的两段论述,文体上正史、序言与寓言,表达上记叙、抒情与议论很好地结合,但阅读的难度增加了。考点设置保持与高考一致。古诗词阅读选择了陆游嗟叹江左诸贤的律诗《兰亭》,虽诗味略弱,但契合专题话题,便于体现命题意图。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个板块采取情境任务形式命题,设置为学生研读钱志熙《魏晋文人的生命观及其思想分野》一文,帮助小孟同学解决学习《兰亭集序》后,对魏晋时期文人的生命观所产生的困惑的情境任务。这是在相对真实的学习探索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困惑,思考、解释现实现象的“学习探索情境”考查,具有较强的探索性、研究性。

围绕这一情境任务,设题分别指向材料收集判断、文本观点梳理、困惑与释疑、评价与解释现实问题等循序渐进的学习探索进程。“专题篇”第 15、17、20 三题,分属三个板块,但打通命题,都集中于王羲之对生死问题的思考设题,难度渐增,在“研习”之中体现出鲜明的“专题研讨”特点。第 17、20、21三题答案的拟写对筛选提取、理解阐释、分析评价、解决问题、发现创新等思维与探究能力考查要求特别高,很好地整合考查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难题点窍】

第 15 题属于题内两则材料之间的整合考查。王羲之“齐彭殇为妄作”是用彭祖借代长寿,和夭亡之“殇”并举,批评时人的虚妄之举。而庄子提及彭祖,是以论据形式出现,是为了证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第 17 题的设问是出于专题整合的需要。题干“本诗与《兰亭集序》”一语直接打通了文言语段和诗歌阅读,解答本题离不开对文言和诗歌语境的揣摩、分析与比较;而“'兴怀’的原因相同,但内容不同”一句明示考生,需围绕“兴怀”,从原因、内容方面分别归纳同与异。研读诗文可知,“兴怀”的原因一则是现实赏景的“兴尽悲来”,二则是因怀想古人而生感慨;而“兴怀”的内容则高下有别,王羲之从哲理层面感慨生死而关注当下,陆游却从个人层面自嘲“身闲”,感慨不得重用。

第 19 题考查学生对选文中魏晋时期生命观演变的梳理能力,以图表的形式教会学生梳理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图表分两行,有箭头的一行是时间线,其下一行则是各个时期对应的“生命观”,空缺处的生命观需要学生到文本中对应的时期进行梳理、提取、概括,然后再根据本行首尾两处生命观的表述形式来组织表述,故而又暗含仿句的考查。

第 20 题在任务情境中整合议论文与文言文阅读,是一种能力的迁移与运用,考查用议论文选段的观点、内容去解释文言文阅读中的问题或现象。引导小孟同学理解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需要由浅入深:“一死生”“齐彭殇”的本源和实质是什么?王羲之认为它们是“虚诞”“妄作”意味着什么?王羲之的态度、看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们如何看待王羲之的生命观?根据选文将这几个问题逐一解答就可以为小孟同学解惑了。

第 20 题和第 21 题两题都具有很强的任务性,都属于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探索中的困惑和问题。不同之处在于,第 20题是解决“阅读”中的困惑,属于水平 3;而第 21 题是解释现实热点问题“躺平”等现象,属于水平 4,且第 21 题要求“结合'专题篇’中的相关诗文,对小孟的理解作出你自己的评价”,这是将对本专题关于生命观的整体理解运用到热点问题的探究中去,不仅考查分析,更考查评价,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命题者“时下出现的消极'躺平’等现象”中“消极”两字已经暗含了对“躺平”等现象的态度,故而对小孟的理解比较容易,关键是分析与评价。要根据选文,指出魏晋风度的积极意义体现在社会责任感、积极多变与激情的生活、消解虚无主义生命观等方面;再结合现实认识,指出消极“躺平”等现象是一种虚无、颓废的人生态度。

写作篇

七、作文(60 分)

22.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照要求写作。(10 分)

如何教育好小陈,父母有不同意见。爸爸觉得“树大自然直”,而妈妈觉得“小树不修不直溜”。

请以“争辩又开始了”为开头,描写一段小陈爸爸与妈妈争执的场景。要求:人物形象鲜明,细节生动,不少于 150 字。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 分)

如果你问一些青年人:距离你家最近的菜市场在哪里?

你父母在工作中有什么烦恼?你身边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未必能说得清。这类现象被称为“附近的消失”。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意图】

写作,是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思维艺术。“你的生活是大地”,读懂生活才能写出有根的大地文章。写作与生活脱钩,是当前中学作文命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回归生活、回归语文,是近年全国卷作文命题的基本方向。本次命题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联系生活、思考生活,将忽视、疏离、搁置的生活“点醒”,以思辨的目光审视生活,并在写作中逐步提炼、确认自己关于生活的认知。

全国甲卷、乙卷和全国新高考Ⅰ卷、Ⅱ卷,写作都是一道题。为了突出写作的能力覆盖和评价的过程性特点,破解作文评改分数趋中的“痼疾”,因此,本卷采用了北京卷作文一小一大的形式。

“写作篇”大小作文各一题,都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小作文由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念差异引发,要求学生根据情境续写作文,主要考查语境理解基础上的想象和表达能力。大作文引导学生关注并审视“附近的消失”这一现象,材料由实到虚,启发学生关注与附近相关的外在生活和内在生活、自我生活与他者生活。小作文和大作文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小作文中父母为子女教育而争吵是“附近的存在”的明证,小作文为大作文的写作启动了思维和情绪。

【难题点窍】

第 22 题,关于如何教育好小陈,是顺其自然,还是规范引导?这是小陈爸妈争论的焦点。材料以“树”喻“人”,与《种树郭橐驼传》等教材课文暗合。“树大自然直”,突出了人成长的主观能动性,即自我修正、自主生长的意识和能力;“小树不修不直溜”,强调了教育过程中外力的重要性,即干预、修正、引导等。“争辩”应突出“争”和“辩”,“又”应表现持不同见解的持久性。可通过二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其物象等来体现。场景想象必须符合材料设定的“情境”,不能脱离情境写作;鼓励展开想象,但必须围绕争辩话题且合情合理;描写对象是“争辩”的场景,应兼具真实性和画面感,注意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注意借助人物语言表达各自的观点和理由。

第 23 题,材料中“附近”的本义是地理空间上离某地不远的地方,也可指距离心灵等虚化空间不远的地方。所谓“附近的消失”,是人们对“附近”的感觉、了解、认知等的缺失,而不是“附近”在事实上的消失。“附近”意味着个体之间具有互渗性和连通性,而“附近的消失”则意味着互渗性和连通性的断裂。材料列举了三类“附近”,既有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菜市场,也有血浓于水的父母,还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关乎物质存在,更关乎内在精神。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出“附近的消失”的独特性。“附近的消失”现象并非凭空产生,与时代发展的一些客观因素有关,又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附近的消失”的原因是复杂、多层的,可进行追因分析。

作为一种现象,“附近的消失”需要进行多方位的分析。

它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理应正确看待,不可一味迎合,也不必断然否定,关键是要探寻应对之策。“附近的消失”确实存在一定的隐忧:人们往往失去了缓冲地带,可能走向虚无;对附近的感知的缺失,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心理;“附近的消失”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存在冲击性,会导致人情淡薄、团体力量的削弱……因此,“附近的消失”需要人们从环境营造、审美取向、思维习惯、价值观、文化观念等多方位进行建设,需要个体的觉醒,更需要社会人士的普遍参与。作为生活于当下的青年,有责任观察生活、反思生活,让“人”突破“原子化”困境,成为社会的人。从影响到对策,可进行思辨分析。

参考立意角度:对“附近的消失”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对“附近的消失”进行追因分析,着重分析“附近的消失”的危害和影响,探寻应对“附近的消失”的对策等。可以选择一个角度写作,也可以综合以上角度写作。



南京市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学情调研测试卷

参考答案

1.(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6分。每空1分)

2.大吃一惊(惊诧万分、大惊失色等,意思包括吃惊、出乎意料两层均可)  习以为常(熟视无睹)(2分。每空1分)

3.D(3分。和文中一样,表达对前面内容的补充说明;A对前面内容进行解释;B舞台说明;C表示引用出处)

4.C(3分)

5.原文有对晨空、日落的颜色描写,更具体形象;原文除了颜色之外,还有 诗兴,更有诗味联想;更能表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有趣味性的特点;更能体现 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6.B(3分)

7.B(3分。直接原因是自我秩序的破坏,而时代的剧烈的秩序变迁是外因)

8.(1)他是赵太爷的老子,比赵太爷高一辈;赵太爷威风而高人一等,他 就高人两等。(2分。每点1分)(2)“假洋鬼子”没有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应 该以死来表示忠贞节烈;她居然没有自尽,也不是好女人。(2分。每点1分)

9.这句哭骂激发了阿Q的传宗接代的伦理意识;引发了向吴妈求欢而失败的 悲剧,遭到未庄人的鄙夷和排斥;进而导致生计出现问题而被迫离开未庄,命运 发生了改变。(4分。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可)

10.(1)虎耳草:小说中虎耳草多次出现在现实与梦境之间;是少女爱情意 识的象征;代表着翠翠和傩送爱情的进展。(5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

得5分)渡船:是翠翠祖孙的生活工具;是人与人之间友善关系的象征;傩送 选择渡船,象征选择了爱情。(5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白

塔:贯穿小说始终,是湘西文明的象征;庇佑着人们,是人们安宁精神的场所; 白塔的重建,象征着对传统生活与文明的坚守。(5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 两点得5分)(2)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聚在一起,向空中撒纸钱,祭奠活着 的自己;(2分)表达对人生的绝望,对罪恶时代的控诉和告别。(3分)

11.C(3分。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12.A(3分。阴,山北水南)

13.B(3分。是王羲之拒绝了朝廷的征辟任用)

14.(1)过去喜欢的东西,转瞬之间,已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此而引发 感触。(5分。“向”“俯仰”“陈迹”“兴怀”、句子通畅各1分)(2)超越云层, 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去往南方的大海。(5分。“绝”“负”“图”“适”、 句子通畅各1分)

15.王羲之用彭祖借代长寿,庄子是为了证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4分。每点2分)

16.C(3分。“形象描写出诗人借酒浇愁的情状”错)

17.相同原因:由良辰美景而兴尽悲来;由怀想古人产生感慨(世殊事异)。 (2分。每点1分)不同内容:王羲之感慨生死,关注当下;陆游则自嘲“身闲”, 感慨不得重用。(4分。每点2分)

18.D(3分。A为曹植诗句,为人生短暂,依然要建功立业;B为《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语,宣扬以饮酒为代表的及时行乐,彻底否定了今世的功业;C为陶渊明诗句,表现其顺应自然的生死观;D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19.(1)汉末;(2)弘道济世、建功立业的生命观;(3)玄学生命观。(6 分。每点2分)

20.“一死生”“齐彭殇”源于庄子的自然生命观,成为魏晋玄学生命观,有 麻醉作用;王羲之突破了魏晋玄学生命观的理性消解作用,对生死表现出深沉的 感慨,“死生亦大矣”是对生命虚无的对抗;“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说 明王羲之把眼光转向未来;王羲之表现为对生之留念,暗含有生之年应当享受生 活、做些实事,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21.小孟的理解有偏颇。(1)魏晋风度是对生命短暂这一必然命运的觉悟; 建安文人有着积极的人生观,表现出激情变化、活泼多彩的生命境界;正始以后 文人生命观是对两晋纷乱现实的反抗。(2)消极“佛系”与“躺平”不是对“魏 晋风度”的继承,而是一种颓废的人生态度。(6分。评价2分,理由每点2分。

第一问答对两点即可,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

22.略(10分)

23.略(50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