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20-3)

 经义工坊 2024-05-05 发布于重庆

孔子给君子提出了立身处事的三个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表明其对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有高度期待,希望有真正的君子来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注释】
无以:“无所以”的省略。
知言: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辨别其是非善恶。
【译文】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立于社会。不懂得分析别人的言语,就不能了解别人。”

孔子强调君子要三知:知命、知礼、知言,这三个方面都非常重要。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命”是天命,命数受之于天,决定着人生的穷达祸福、升降沉浮。人生所处的时代非常重要,如果时遇不佳,圣贤也将无所作为。孔子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着清醒的认识,虽然胸怀天下,却难以施展抱负。但他认为,虽然人生的穷达无法完全由自己决定,但德行则完全取决于自身,所以应当努力修养自己的品德,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这正好与论语首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遥相呼应。
“不知礼,无以立也。”儒家非常重视“礼”,礼的精髓在于诚敬。《论语·泰伯》中孔子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季氏》中孔子教导伯鱼说“不学《礼》,无以立”,知礼守礼是人立于世的基本条件,孔子希望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尊崇“礼”、遵守“礼”,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安定。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言”为心声,“言”有是非。心口不一者,如何辨别是与非?孔子《周易·系辞传》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将要反叛的人,其言辞带着惭愧,因为做坏事心虚。心中疑惑的人,其言辞混乱不清,讲话支支吾吾。吉祥的人,言辞一向很少。急躁的人,言辞总是很多。污蔑善良的人,其言辞游移不定,闪烁其辞。丧失操守的人,其言辞自屈自卑,缺乏正气。《孟子·公孙丑上》也说,“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偏颇的言论,能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能知道它失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能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能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知言”才能“知人”,才会不迷惑、不上当。
知人先得自知,自知必须知命、知礼、知言。孔子将这段话作为告诫,其味无穷。编纂《论语》者把本章放在最后,其义更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