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经方的体会——治疗咳吐涎沫方众多,小青龙汤、半夏干姜散、吴茱萸汤、理中汤主证各有什么不同?

 空中书阁 2024-05-07 发布于内蒙古

       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方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发汗以解太阳表证;半夏、干姜、细辛驱除寒饮,五味子酸收止咳,防止麻黄、桂枝、半夏、细辛升散太过,诸药合而解表,化饮,止咳,平喘,治疗外邪里饮之太阳太阴合病的喘咳倚息不得卧,咳吐痰涎者。

       小青龙汤见于《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表不解,此外邪内饮,热激动水饮故而干呕,胃中有水饮本无渴证,今有渴,这是由于小便不利导致,形似五苓散证口渴小便不利,故而或渴、或利、或噎均在小便不利之后;喘应在发热而咳之后。外邪内饮之证必须在解表的同时化饮、利饮,否则病变百出。

      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表未解,气机散于表被郁,夹饮上冲肺而咳喘,胃中本有水饮,经小青龙汤治疗后,胃中水饮得解,胃中干,故而感觉口干欲饮。此为寒去病将解,这时不要大量饮水,要少量多次,待胃气恢复再增加饮食,病必愈。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此条鉴别参见“杏林隆源”微信公众号大青龙汤相关条文。

      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此为久有痰饮,再受外邪,同为太阳太阴合病证,必须有小青龙汤主证见咳喘倚息不得卧时用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7条 :夫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此处为太阳太阴合病吐涎沫,吐涎沫是泡沫痰,为寒饮的证候,当两解表里,是小青龙汤证。医反下之,为误治(太阳太阴合病需得先温其里兼解表),其后出现心下痞满。小青龙汤证仍在,当用小青龙汤先治咳吐涎沫,再用泻心汤治热结之痞满。

      病案举例1:

      经方家冯世纶先生医案:

      大学实习跟随经方家宋孝志老师治验1例,体验较深:王某,男,27岁,1961年12月14日初诊。自幼患咳喘病,15岁以后加重,经西医多方诊治无效。10月份来本院治疗,前医以宣肺、润肺化痰方药多治无

效,用黑锡丹过两,亦不见效果。现症见:喘咳重,不能平卧,不得已呑服麻黄碱、氨茶碱以平喘。胸胀满闷,气短,痰不易咯出,吐白泡沫清痰,自感周身冷,小便频数,张口则口水流出,舌苔厚腻黄滑,脉沉细滑数。患者满口涎水,故语言不清,却不时自语:服热药后吐黄痰,则症可愈,若痰不出,将憋死矣!精神消沉,痛苦万状。喘咳重、周身冷、胸胀满闷、气短、吐白泡沫清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舌苔厚腻黄滑,脉沉细滑数,小便频数,里寒饮重,久郁有化热之势。综合分析:辨证为外邪内饮,为小青龙汤方证。处方:麻黄(泡去上沫)10g,桂枝10g,五味子10g,半夏12g,细辛10g,干姜10g,白芍10g,炙甘草10g。结果:12月21日来诊述服药3剂感身热,吐痰爽快,喘减已能平卧睡觉,口水减少,说话清楚,仍小便频,舌苔黄腻除,脉稍滑不数。前方加杏仁10g,同时间服六君子汤。服1月,咳喘缓解。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各等份。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小半夏汤去生姜易干姜即为半夏干姜散,半夏下气,化饮,止呕,干姜温散寒饮,以浆水煎服,调中益气汤,温化寒饮,降气止呕,治胃中寒饮而欧吐涎沫者。本方证病在太阴,多治慢性病,久病寒重者;小半夏汤方证病在太阳太阴,胃中有水饮,呕逆不渴者,多治新病、近病寒较轻者;小青龙汤方证病在太阳太阴,治外寒内饮,咳吐涎沫,咳喘倚息不得卧者。

      半夏干姜散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20条: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胃中有寒饮,干呕无物,只吐涎沫,用半夏干姜散治疗。

       病案举例2

       家父医案:

       刘某某,女,35岁,河北承德人。患者体胖,平素食冷,1989年11月6日食后腹胀满,恶心,干呕,反酸,吐清水、涎沫,苔白,脉沉弦。此为寒饮内停,胃失和降,给予半夏干姜散合乌贝散治疗:生半夏30干姜30海螵蛸15浙贝母15共为粉,每次10,小米汤冲服,日三次。药服尽,病减,给予附子理中丸加茯苓治愈。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洗)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切)六两  大枣(掰)十二枚

      《神农本草经》云“吴茱萸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邪风,开腠理。”配伍人参,大枣,生姜补中,健胃,止呕,治胃虚,寒饮冲逆,食谷欲吐者;或呕而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或干呕吐涎沫,头痛者;或呕而胸满者。

       本方见于《伤寒论》第243条:食谷欲吐,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本条属阳明当是错简,阳明不是阳明病,是指胃,胃中有寒饮,所以食谷欲吐,故用吴茱萸汤治疗。用吴茱萸汤呕吐反剧烈,说明上焦有热,不宜用本方治疗,临床注意鉴别。

      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本条冠以少阴病,是说明少阴病最怕传入太阴,特别是体弱,久虚,久病之人患少阴病,如果传入太阴是很危险的,出现呕吐涎沫,下利清谷,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是寒饮暴迫所致,急用吴茱萸汤治疗。

      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胃中有寒饮上冲,干呕,吐涎沫,头痛剧烈,尤其偏于左侧,无热象者,吴茱萸汤主之。这要与小青龙汤、小柴胡汤相鉴别。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8条: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寒饮上迫,冲击胸膈,呕吐,胸满,用吴茱萸汤治疗。

       本方证的鉴别要点是:胃虚寒,恶心,干呕,吐涎沫,胸满,头痛剧烈,主治寒饮冲逆所致以上所述诸证。

      病案举例3

      患者徐某某,男,65岁,河北承德人,患美尼尔综合征多年,平素便溏,受寒即恶心,呕吐涎沫,头痛,2019年10月下旬天气转冷诱发,胃脘痛,不欲食,大便溏,日二三次,呕吐涎沫,头痛剧烈,左侧为重,舌苔白,水滑,脉沉弦。辨证为太阴病,给予吴茱萸合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治疗,要用:吴茱萸30人参10干姜15茯苓30苍术15炙甘草6生半夏20泽泻15生姜6大片,大枣(掰)10枚,五剂,以水1500ml,煎两次,煎取400ml,分多次服,一剂服后,病大减,药服尽,症状全无,予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小半夏汤随证加减,至今未复发。

      理中丸(汤)方:

      人参  炙甘草  白术  干姜个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用甘草干姜汤加人参、白术,治胃气虚,阳气不足,心下痞,小便不利者。因胃虚,心下痞以人参为主,又名人参汤。

      本方治喜唾涎沫症见于《伤寒论》396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中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大病初愈,胃气不复,心下痞硬,胃虚停饮,喜唾涎沫,久久不已,寒在中焦,当以温药治疗,常用理中丸,若寒重加炮附子。

      理中丸治喜唾涎沫有心下痞硬,无表证者;小青龙汤治咳吐涎沫有表证,咳逆倚息不得卧者;半夏干姜散治吐涎沫多慢性病,久病寒重而无心下痞者;吴茱萸汤治胃中有寒饮上冲,恶心,干呕,吐涎沫,头痛剧烈者,临床各自主证不同,仔细鉴别不难。

      病案举例4:

      母亲于1987年冬患脑中风初愈后,怕冷,胃不适,连续三日口吐涎沫,纳差,口不渴,大便粘,小便可,舌质淡,苔白厚,根腻,脉沉滑。辨证为太阴病,家父给予附子理中加半夏茯苓汤,连服十余日病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