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真教龙门派发祥地隆阳宫遗文

 西山老闫 2024-05-07 发布于北京

《房山区志》记载“房山地区道教盛兴始于唐末。刘仁恭在大安山屯兵筑馆,拜道士王若讷为师,求炼丹羽化之术。此外辽金时期的庄公院、明代所建琉璃河的岫云观、柳林水的蟠桃宫,均在房山道教界内享有盛名。《房山区志》所录唯一缺少的是,道教全真派发祥地隆阳宫。

隆阳宫不仅现代区志缺少记载,《日下旧闻考》也仅记”隆阳宫在县西南五十里“,简单带过。隆阳宫实际坐落在房山黄龙山下的辛庄村北,始建于元代。明永乐年间成为全真派修真之处。隆阳宫除石碑外已经是遗迹全无,旧址一部分成为新华社辛庄基地。另一部分则堆放着山上采来的大小石块。大道教五祖郦希诚于元代创建,后来八祖岳德文又在此修行,蒙元第三代大王势都儿特赐“隆阳宫”之额。元以后,大道教逐渐衰落与消失。到了明永乐十八年(1420),全真教道士陈风便来此栖真,隆阳宫传续全真道由此开始。

陈风便,号痴呆子,羽化于明宣德四(1429)年。陳風便死后有仙鹤翔舞蹁跹一事惊动宣宗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特作《痴呆子來鹤記》。康熙四年《房山縣志》载有《痴呆子來鹤記》,民国版《房山縣志》依旧载录了《痴呆子來鹤記》。

痴呆子来鹤记——明宣宗

房山隆陽宫有道士曰:悟性通元,清虚养索,颐真守静,法师陈风便。先生号痴呆子者,宣德四年三月庚申羽化。先期沐浴更衣跌坐,命其徒崔璇琪等曰:太上有云:“夫物芸芸,各歸其根,吾将返真矣”。又曰:“吾没後敛藏必候鹤至”。舉事言訖,神色如平日,瞌目而逝,时年八十有四。是夕,異香绕宫,达旦不散。明日,整冠裳入櫬(chen)。越五日甲子,及窆(bian)元室於本山後原。及期,复有仙鹤翔舞蹁跹久之。散後,凡舉薦揚,每有鷥鶴飛繞之墓,延翥(zhu)壇所。當時在会清流官民、耄倪,目所親睹,以为靈應。去之三十年,其徒孙陈道暹(xian)、胡道真,相舉究軎(wei)。乃言曰:“先師祖靈應之跡,已遗一世矣,既久恐遂湮没無聞。後學何所證諭?稽首於余,請書其事。余按:丹家大道舆天地相似,陰陽五行,四時之氣,妙運於两間,而中和則天地位萬物育。各迎其性而成。悠久無疆之化,全真家則體乎此。故,乾坤其鼎器,烏兔其藥物,攒簇五行而煆煉之轂轉。神運之火候,周天沐浴抽添,還丹既成,而煉形化氣、煉形化神、煉神化虚,則其體純陽而吾身天地也。元氣一呼,萬神咸聽,五臓主宰,随意自現。方色舆輦,儀衛鷥鳯、龍虎、獅子、白鹤,皆陰陽純真。精氣所成,非外物也。風便之學,全真也。初入武夷山修元範谨,結習持志既定雲水四方。至山東,遇至人李古崖、徐守中,授金丹祕訣。行持愈久,工夫純熟灼见,不為旁門所移。永樂十八年,至涿州房山掛劍隆陽宫,因棲真焉。凡居民水旱疾疫,有禱必應。宣德初,長春劉真人见之與言善,乃錫今號。自是,含和鎮璞,育婴息胎,終日如醉,人稱之曰痴呆子,但點首而已。亦因以自號,信口吐辞,不越乎道學真錄之。因悟至理,年既及髦,童颜儿齿,步履若飛,常掛鐵牌於胸,驅役雷霆祈禱。契堪持以行事,其應如鄉時人目之曰:鐵牌陳鳴呼,道本無為,非跡可求。鶴道之跡者也,風便之道。混然舆造化相同,不擊於鶴之有無.其羽化也,顧乃謂道非道,可以擬壯。於是形於有跡,欲舆学者知所應證。因未求本,苟識其意。返本思之曰:此特氣之變化,則将其思充其氣,復其精,全其神。天地造化,百物皆在吾身。岂有鶴之己哉?風便福建邵武人,父官於山東,母黄氏,產之夜夢白顱舆夢相肖。幼而颖異不兒戏,不茹葷,稍長辞其親,入武夷山學道。武夷山多仙宅,而卒聞問道於山東。其来也,有自其聞道,也有由岂偶然哉。今嗣其派者,弟子王常安、李常惠等,耑志全真,欲覺後覺以畅斯教。以記兹事,以示来學。(此段文字录自《房山縣志》)辛庄村委会门前有个小广场,三方石碑立于翠竹掩映的汉白玉石栏内。这三方石碑,其中两方是有关重建隆阳宫的碑记。   立于大明隆庆六年的”重修隆阳宫碑記“,已经断成三节。房山石窝人修复石材的技术是顶尖的,经过修整的三节断碑重新立起。  碑首篆书”重修隆阳宫记“。碑文由”赐进士第奉议大夫光禄寺少卿南京湖廣监察御史印石尹校检“,”赐进士第奉直大夫喬应濬書丹“。碑文因断成三节,已经无法字句衔接。

“猫耳山”先生找到重修碑拓本并录碑文,借来一用。

重修隆阳宫碑记:

赐进士第奉议大夫光禄寺少卿前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印石(?)尹校撰文,

赐进士第奉直大夫山西太原府知府前南京户部郎中小亭(?)乔应春书丹。

燕京之西,房山邑大石窝,其山嵯峨崎岖,峰岭翠秀,诚风气钟,为仙家悟真所也。前代(元)帝王游观于斯,罔不奇之,且其所产皆白玉巨石,我国朝(明)爱其美材,咸取为殿宇。资其地有宫曰隆阳宫,建于大宋(金)间,奉敕重修于历代者,不知其凡几也。上祝国家无疆之休,下导斯民作善之路,且内多修真养性之士,而得道飞升与显化医人者,殆不可以枚举矣。迄嘉靖癸卯(1543)岁季夏黑风(?)起,自西南雷电迅登焚其殿宇,延及两庑,一时皆为煨烬,而鬼神无所依,信善无所礼,使修治无人,则古迹尽为离黍矣。于是神力显应,动感善人崔章与其族兄崔宣等,同输己资,复建正殿。其殿甫完,而章已逝。俟有大石窝厂陈君旺等续造抱厦三楹,而规制为之可观。

隆庆五(1571)年六月,内钦差提督山场内官监太监杨公得建醮(祭坛)宫内,见圣像素白,未妆两壁,墙阶未饰,于是与掌厂官陶君平各捐已俸,且以大事非孤立所能成也,乃缘募众善,裒多益寡克济,乃事不终岁,而栋宇辉煌,堂阶赫奕,凡诸供仪,无不焕然一新,容可不勒名以记其盛哉?吾知作善降之百祥,致福本于一德,公等虔诚修建,捐发己有,则其善与德岂浅浅哉?是以神天默佑,使之万福,骈臻嘉祥,毕集享廪禄于无穷,获寿考于未艾,而勒铭于石,流芳万古者,天岂倖致也耶。虽然人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诚使为善之心,始终如一,久暂不踰,则其享福寿于今日者,将享及于子孙矣,夫岂止于一世而已哉?予敢以是为劝善之一助耳。

地主张珍、张、、张三仕、张三仁。

旹大明隆庆六(1572)年岁次壬申夏四月吉日立石。大石窝司前工部文思院副使古杭雷诏篆额。石匠杨进孝镌”。(碑文转录于猫耳山先生文章,仅表谢意。)另有一方立于乾隆十五年重修碑,碑首刻灵芝云纹,中刻”因果不昧“四字。

乾隆年重修碑碑文字迹大多清晰,这块碑是目前隆阳宫唯一保存较好的文物。为防年久风化,录于此。

重修隆阳宫大殿建立襌堂成砌群墙置买并施舍地亩等事序:

乾隆十五年八月石商干躍漢採办:钦工需用石料,工程紧急。无处开采。憑说和人李君茂孟津漙在本廟大殿(以下为人为凿痕),采石料怠公。上用口情愿施捨资财,重修大德二层。荘严圣像,建立东西禅堂四间并施捨资财香火地三十亩。坐落隆阳宫西南,东、西、南俱至荒隝望堦。石商李天位情愿施捨资财成砌群墙,并施捨香火地二十畝。坐落隆阳宫正西,东、西、南、北俱至荒隝。岩上村张姓等情愿施捨香火地拾捌亩,坐落隆阳宫正南。东至小道,南至武姓,西至武姓,北至本廟地。

乾隆伍拾陆年分岩上村张之琳等,石门村邢國辅等,高家庄高必达、高廷志等,上洛田自等。辛庄村崔慰霖等。以上五户人等,切因隆阳宫群墙外原有枯柏树贰棵,性恐日久损坏,同商议售卖办公,然而俱不敢擅动。高必达高廷志,并五户人等,偕同赴县,禀明情由。蒙仁明李大老爷恩准面谕,尔等既云枯树售卖办公,作价银三百两方許售卖以公济公,等在案遵谕办理。五户人等将群墙外枯柏树贰棵卖银叁百两,即会同明见人赵邦正、李居、梅豊会公祠商议。众口一词,置买地亩,以为永远香火之资。

今将已买香火地亩坐落四至开列于后:置地贰拾余亩,坐落舜王庙东北吴家坟。东至隝子,南至高姓,西至楊姓,北至沟。此地与真武庙兑换地,拾捌亩,坐落在隆阳宫山门前便是。坐落峪儿沟沟口西边。东至隝子,南至官道,西至隝子北,北至塘口。坐落隆阳宫正南,东至小道,南至本廟地。隝西至武姓,北至本廟地隝。典地陸亩,坐落下营村东北,以上地亩,俱係卖树银两典买,并各姓氏施舍地亩。勒碑刻记,置买地契并施捨地契。俱是本廟住持常河收存,係独树里七甲册粮拾亩柒分,独树里八甲册粮伍亩九分八厘。亩数交纳,耕种焚修,以为永远香火之资,千古不朽云尔。

旹 大清乾隆叁拾壹年伍月中旬,隆阳宫住持常河,高廷案书,高廷儒镌字,吉立。清朝初年,全真道龙门派宗师王常月应运而出,以振兴道教,恢复祖风自任,传戒弘教,使明代沉寂已久的全真龙门派出现了中兴景象。在各地争当道教祖庭的今天,非常可惜的是发祥于北京房山的道教龙门派遗址全无。惟两通重修碑记录着曾经的辉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