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人|赵孟頫(上)

 海涛书屋 2024-05-10 发布于山东

文章来源于:石安公众号。

前言本文节选自《石安书印文集——流派篆刻名家名作赏析》。节选内容在原'石安印话'基础上增减编辑而成,以求表达更精确,行文更自然,公号呈现文字为主,朴实为要,欢迎诸君阅评。

印人|赵孟頫(上)

文/石安

图片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艺术大家,诗词、书法、绘画、印章、鉴赏、音乐等诸艺皆精,冠绝于世,尤其书法、绘画、印章,在中国艺术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席位。

承前启后的印人

元代之前的唐宋朝,一直以来被印界视为我国印章史上的低谷期。官印的九叠文制式机械呆板,线条繁复生硬,增笔做作牵强,为形式而形式,几无艺术性可言。私印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而趋于程式化,无论形制还是艺术性方面也没有什么亮点。

如果说前朝印略有积极之处,也许可将隋朝统一中国后将朱文印作为官印文字形式视为其一,经过唐宋两朝的缓慢演变和累积,从量变到质变,最终为元朱文印的繁盛提供了应有的准备。

赵孟頫的功绩在于高举复古大旗,力挽印坛之弱,从理论到实践都身体力行推动元朱文印的发展(理论如《印史序》,实践如流传于世的书画用印等),同时凭其位高权重和艺坛领袖的影响,在作品上使元朱文真正成为某种成熟的印制形式,在推广上则做到了时人莫不从其学的地步——“凡有进水处,皆能歌柳词”, 使得元朱文印在印章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把赵孟頫作为元朱文印的标志性人物一点也不为过。

自赵孟頫之后,元朱文印成为印章领域的重要角色,其后至今的众多篆刻大家均受泽于斯,如明代文彭、汪关,清代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西泠诸家,近代赵叔孺等,他们的朱文印或多或少曾受到赵氏的影响(有的早期作品明显些,如西泠诸家)。

纵观整个印章史,元朱文为文人篆刻做了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的准备,而赵孟頫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是观之,赵孟頫在印章发展史上的确承担着一个承前启后的角色。

元朱文印宗师

当我们谈文人篆刻时,总免不了把其印和书法联系在一起。对于赵孟頫也同样如此。

赵孟頫的篆书取法李斯、李阳冰等的“玉箸篆”,讲究法度,结体清朗工稳,线条圆转流美。当他把这种圆转流美、疏朗清丽的篆法应用于印章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以书入印”意识。我们看赵氏印作,篆法既展现了源于篆书的圆转之势,又融合了汉缪篆的平正匀整,章法布局上带有更多唐宋印风的痕迹,再糅合了一些汉白文印的元素,最终形成赵氏元朱文印所特有的特点

赵孟頫在其元朱文印上对二李篆书和缪篆施以一定的关联, 虽手法还略显稚嫩,但当他把这样的小篆搬到印章上时已不显过于突兀——而“以书入印”,将书法用于印面在水平上也有高下之分。比如清代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在这方面比赵又更显高明,更善于在印章上体现书印合一的理念,而明代一些印家过于程式化地复制粘贴式的以书入印则几近失去印章自身的特色。

清代陈鍊在《印说》评其称:“其文圆转妩媚,故曰圆朱。要丰神流动,如春花舞凤,轻云出岫。”

赵孟頫的一些传世之作,如“赵”“松雪斋”“赵孟頫印”“赵氏子昂”以及他为夫人所篆“管道升印”等,可以看出其鲜明的印风特点。

赵孟頫在印学理论上强调了复古(汉魏之古),“若无古意, 虽工无益”,崇尚质朴古拙的汉印风貌,但他的印作并未做到这点, 他的印作残留了不少唐宋时期的印风痕迹。

清代学者陈澧在其《摹印述》一书中也称“赵松雪始以小篆作朱文印,文衡山父子效之,所谓圆朱文也,虽非古法,然自有雅制。”

但是也应看到,正是因为这样的探索性,使赵孟頫的元朱文印的意趣介于汉印与唐宋印之间,既有种相对不成熟和朴素的古意,又体现其文人的清雅特色

清初秦爨公《印指》:“印章盛于秦、汉,固矣,降而宋元,法已不古,如松雪朱文亦圆融而有生趣…… 虽乏古雅,大都冠冕正大,不失六书之意。”

凭借赵氏在当时显赫的社会地位和艺界领袖地位,其倡导的复古思想和实践的元朱文印风在当时成为印坛主流,同时代或稍后的印家们如吾丘衍、吴镇、吴睿、杨维桢、朱德润等的朱文印风格都几与赵同,并由此成一时风气。

元末明初的著名书画家张绅在其所著《印文集考跋》中有言:“至大德间,馆阁诸公名印, 皆以赵子昂为法。所用诸印皆以小篆填郭,巧拙相称,其大小繁简, 俨然自成本朝制度,不与汉、唐、金、宋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赵的好友吾丘衍的学生吴睿(1298-1355),在承继赵氏元朱文印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无论篆法还是章法或刀法,都更具韵味。

赵孟頫曾在《宝章集古二编》的基础上,以“古雅”为标准、“质朴”为准则,仔细选择了艺术性较高、代表性较强的汉魏时期印章三百四十方,钩摹汇集成册,曰《印史》,不过此册已佚, 所辑古印真容无从辩证,但该印谱的序言(即《印史序》)因为录入赵氏的《松雪斋文集》而流传至今。通过以下该文,可以管窥赵孟頫的印学理论概貌,也算不幸之幸。

“余尝观近世士大夫图书印章,一是以新奇相矜。鼎彝壶爵之制,迁就对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鸟之象,盖不遗余巧也。其异于流俗,以求合乎古者,百无二三焉。一日,过程仪父,示余《宝章集古》二编,则古印文也,皆以印印纸,可信不诬。因假借以归,采其尤古雅者,凡摹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证之文, 集为《印史》。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而见之矣。谂于好古之士,固应当于其心。使好奇者见之,其亦有改弦以求音, 易辙以由道者乎?”

在这篇序文中,讲述了赵氏编辑《印史》的前因后果,并同时阐述了他的印学思想。赵氏在鞭笞时弊的同时,大力弘扬其复古主义的印学思想,对重振当时疲弱的印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未完待续)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