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非洲的八堂课》:非洲文学独立精神的丧失与重塑

 在山清泉水 2024-05-10 发布于北京

阿兰.马邦库在这场有关非洲文学的演讲中阐述道:

“法语写作也并非只有法国一个重心……'黑人性’并不仅仅是黑人的事,或者黑人之间的事,更是一种重新思考黑人人文主义精神的方式。”

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这位勒诺多文学奖得主本次演讲的主旋律。

马邦库是新一代著名非洲法语作家,其作品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非洲文化的深入探讨而著称。

他1966年出生于刚果(布),拥有法国和刚果(布)双重国籍,曾在法国求学,现任教于美国大学。是别人眼中“后殖民时期的孩子”。

毋庸置疑,正是基于跨越三大洋的移民与流动的人生经历,才将马邦库塑造为了“一位具有开放精神的作家,他身上体现着世界主义与兼收并蓄的特质,对世界文学的趋势也保持着相当程度的敏感。”

马邦库的这一文化多重性与世界主义的特质,在其八堂演讲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认为,非洲法语作家作品的主旨往往与非洲的历史相互交织,读者从他们的小说中也能读到非洲历史的坎坷进程:

对前殖民时期的怀旧,到被法国殖民时期的奴役和同化,后接20世纪60年代短暂的国家独立,再到军事政变时期的彻底幻灭与新政权的建立。

随着黑人知识分子在历史中的不断觉醒,非洲法语文学的创作主题也随之演变——从前殖民时期非洲史诗和历史小说,到后殖民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再到全球化浪潮下的移民与返乡文学。

1921年,非洲黑人作家勒内.马朗的小说《霸都亚纳》获得龚古尔文学奖。至此,非洲法语文学才正式进入了西方读者的视野。他的小说也激起了人们对非洲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

20世纪30年代起,桑戈尔、塞泽尔、达马斯等一批黑人知识分子扛起反殖民的大旗,团结全世界的黑人,开展“黑人性”文化运动,勇敢地为非洲文学辩护,推动处于弱势的非洲文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虽然并未亲临演讲现场,但在阅读这本演讲集中,仍然让人感受到了非洲文学摆脱“边缘文学”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和艰辛,以及黑人知识分子逐步争取到话语权的激情澎湃。

当然,悲观主义并不是马邦库这次演讲的立场,而是主张每个人要辩证的看待历史,秉持“世界是加法与乘法,而不是减法或除法”的原则,全力推动非洲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平等性。

在当今这个“文化互鉴”“世界多样性”的时代,这本书让我们从文学的角度认识了非洲,并提醒着世人对于铭记历史和平等对话,任重道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