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学点心理学2313:家庭治疗问题运用技巧

 新用户74122060 2024-05-11 发布于河南
                 今日精选案例分析

从首次电话联系开始,治疗师就必须通过智慧的提问,发现必须的临床信息,特别是在治疗关系形成的早中期,提问能够使治疗更关注咨客的认识和需求,因为所有问题都有目的,都是有意图的。

特定假设的问题都是为了回答,这些信息是给谁的,是为了帮助治疗师理解咨客,还是为了使咨客受到影响并做出改变,它展现从为了治疗师的定向意图,到为了咨客的影响意图的一个连续体,治疗改变的发生,是因为运用了直线式(因果)信息,还是循环式信息,家庭治疗强调互动原理,收集信息倾向于更多关注循问。

治疗师提出的问题,分为直线式问题,就是探究式的、推理式的探索内容的问题,属于就事论事的观点,通过这些提问收集到的信息,被认可能够对问题做出解释,如提问孩子为何会逃学,为什么会晚回家,可能回答是不喜欢学校,恨老师,恨同学,他去年就不喜欢学校,他需要改变态度,直线式提问经常指向错误的事情和人,需要改变的事情和人等。

循环式问题是探索式的,源于治疗师对咨客的好奇心,提问强调的是家庭,更大系统中成员相互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找出某个需要做出改变的事情和人。提问背后的假设,使事情之间相互联系在一起,治疗师问当孩子不逃学时,会有什么不一样的事情发生,家庭中谁第一发现孩子逃学,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循环提问有助于暴露关系中的互动模式。

循环提问有多种类型,让一名家庭成员评价,另外二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的交往,如问父亲,母亲与儿子相处得怎样,问孩子,当父亲醉酒回家,母亲会做什么等。让个体对家庭成员,对实际或假想情景,做出的反应进行排序,对于离婚这件事,你们谁最伤心,其次是谁,当这个问题解决后,谁最会感到如释负重。

每天学点心理学2314:家庭治疗问题运用技巧

考察某一件事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问题可以是关于过去发生的,预期未来会发生的某一特定事件,如问母亲离婚后,孩子的行为发生了那些变化,孩子离家出走后,婚姻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问用来诱导咨客,对不情愿问答,目前不愿回答的问题提供信息,如问妻子,如果今天丈夫在这里,对于婚姻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他可能会说什么等。

循环提问可以聚焦现在、过去和未来的事件,不应局限于提出与分类系统,完全吻合的循环式问题,不同类型问题强调,构成循环式问题的各种目的与方式,可以刺激治疗师的创造力,无论这些问题是如何提出的,都会引出人们之间、行为之间的各种关系,揭示出影响现有问题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治疗师能够更好理解,目前症状维持的行为序列,能够提出相应的策略,探索出能够打破这些行为序列的方法。

策略式问题与具有影响力的问题,常是在某一特定方向上,提出新的可能性,如治疗师问什么能使你,与前妻在这种事情上达成一致意见,如果你与妻子在几周中,忽略孩子在学校的迟到行为,会有什么事情发生,通过提问使父母联合,对孩子做出反应,从而打破现有的相互作用行为序列,改变家庭对问题现有的反应方式。

反问式提问能够促进家庭做出改变,但不会将家庭推向任何一个特定方向,治疗师通过问题激发家庭做出新的改变,假定咨客拥有并能够运用,内部资源做出改变,如孩子有些强烈情感无法与你分享,你怎么让他知道,你很想听到他的这些情感,如果孩子开始上学,你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治疗师要保持中立,相信咨客能够找到新的、不同的和更好的反应方式。

治疗师不是关注特定的行为改变,而是为咨客打开,自由选择的大门,促进改变而不是指导,还做出什么改变。用非语言技巧传达治疗师的立场和观点,如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样的问题可以是命令式的,也可以是探询式的,保持非语言提问和语言提问的一致性,就会带来更有效的沟通。

每天学点心理学2315:家庭治疗正常化与认知重构技巧


治疗师理解咨客的症状表现,是与个体和家庭生活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正常行为的一部分,就是正常化技术,如将14岁孩子的情绪变化,重视隐私的行为,说成是青春期的正常部分,就会缓解家庭的担忧,一对父母有多个孩子,因失去对浪漫生活的兴趣而沮丧,将这种现象正常化,可以帮助他们接受和理解,而不是担心他们关系的变化,从而使咨客很快表现出平静,很多家庭在听到将症状,被正常化的故事后,会做出类似的反应。

开展生命周期和发展问题的正常反应的讨论,可以为咨客,特别是对社交孤立的人,提供有力的正常化经历,经过实施短期治疗,有助于家庭相信他们的担忧是正常的,可以重新评价在症状被正常化之后,他们的问题是否已经得到适当的强调。

治疗师通过认知改变,而不是行为改变,使咨客发生变化,重构认知需要依赖治疗师,创造性对表现出的症状,重新做出解释,正常化技术是重构的一种,因为它可以通过将某一特定问题,看作是正常以降低焦虑。

认知重构可以使咨客,从另外的角度看待问题,进而有可能出现新的反应,如某单身母亲,因为8岁的孩子发脾气,母亲将孩子的行为,看作故意不服从和自作主张,治疗师了解母亲发脾气,经常伴随的症状后,指出孩子很少得到母亲全身心的关注,从而重新界定孩子发脾气,是为了从母亲哪里得到更多的注意,大哭是因为内心感到孤独,通过对孩子行为进行认知重构后,就会改变母亲对孩子的反应方式,孩子也能够通过新的方式,从母亲那里得到更多关注。

首席心理专家,北大医学部在职研究生,高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心理治疗师,资深主治医师,从事医学病理心理学专业四十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