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顾茅庐”的前前后后

 新用户66885325 2024-05-11 发布于山东

        《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正因为如此,三国时期的那段历史,风云变幻,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般人都云里雾里,拿着演义当正史,拿着正史当演义。外行只图看个热闹,内行从其中看出门道。老黄为大家讲述那时的精彩故事!😂😂😂
      此为《<三国史话>续编》第二十三篇文章,让大家弄清楚刘备“三顾茅庐”前前后后的事件。因为这些大部分属于小说演义,你说出真实情况,很多《三国演义》谜情感上不太认可。他们说,我们本来好好地把演义当历史,你却说都是假的!那只好把这部书的名字再改一改,就叫《三国大揭密》,若何?🤗🤗🤗


“三顾茅庐”的前前后后


三顾茅庐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是民间说法,代表了后世对三国时期两位杰出谋士的最高评价。在《三国演义》中,从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开始,直到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孝,耒阳县凤雏理事”,这些章节为大量的演义故事,其内容也正是民间流传最广的部分。本章就来讲讲这些事情。

一、司马徽、庞德公

与“卧龙、凤雏”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国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诸葛氏是琅琊国的名门望族,其先祖叫做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期担任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担任过泰山郡丞。诸葛亮三岁时母亲章氏病逝,八岁时父亲去世,后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叔诸葛玄生活。

194年,曹操第二次征讨陶谦,在开阳(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遭遇到臧霸的顽强阻击,回头对开阳以北进行屠城,其中就包括阳都县。诸葛亮兄弟在叔叔保护下逃到豫章,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后来,朝廷派朱皓取代诸葛玄的太守职务,诸葛玄到荆州投奔了刘表。

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搬迁到隆中隐居。诸葛亮平时喜欢吟诵《梁甫吟》,经常自比于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认为诸葛亮是吹牛皮不上税,对这名年轻人不屑一顾,只有他的好朋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确有其才。

诸葛亮在荆州时,和石韬、徐庶、孟建等人一起游学,三人读书都力求精熟,只有诸葛亮独自观览大体内容。诸葛亮在早晨和晚上经常抱膝长啸,他曾对这三位朋友说:“如果出去做官,你们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问诸葛亮能做什么官,诸葛亮只是笑着不作回答。后来,孟建想要向北返回家乡,诸葛亮劝孟建说:“中原士大夫多的是,你只管在这里遨游就行了,为什么非要返回家乡呢!”


司马徽

当时,诸葛亮的老师叫做司马徽。司马徽(?~208年),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省许昌禹州市)人,东汉末年隐士,精通奇门、经学,号称为“水镜先生”(史书称为“水鉴先生”)。司马徽和荆州名士庞德公等人,以及迁徙到襄阳的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都有交往,关系密切。司马徽把庞德公视为兄长。

司马徽还有另外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好好先生”,他是现代“老好人主义”的鼻祖。司马徽平时从不提任何人的短处,凡事不论好坏,他都一律回答说“好”。当一位朋友前来拜访时,非常伤心地说到自己的儿子刚刚去世,他竟也回答说:“很好”。

司马徽的老婆听到后,就等朋友走后责备他说:“你这个糟老头子!你朋友是把你当做是一个可以依赖的人,所以才把这件不幸的事情告诉你。哪里有听说别人的儿子死了,反而说好的?你把这个朋友彻底得罪完了。”司马徽听到批评后,也回答说:“好啊,你说的话也很好!”

南郡人庞统听说司马徽住在颍川后,走了两千多里路前去拜访他。到了时,正好碰到司马徽在树上采摘桑叶。庞统便在车里对司马徽说:“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就应该做大官,办大事,哪有压抑长江大河的流量,去做蚕妇事情的呢!”

司马徽回答说:“你先下车,然后再说话。你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知道容易迷路。从前伯成宁愿耕作,也不羡慕诸侯的荣耀;原宪宁愿住在桑木为门轴的简陋屋舍中,也不愿意住到官邸中。哪有住在豪华的房屋里,外出骑肥壮的马,左右要有十几个侍女侍候,才算是与众不同的道理呢?这正是隐士许由、巢父感慨的原因,也正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齐长叹的来由。即使有吕不韦的爵位,齐景公的富有,也不值得尊敬。”

庞统说:“我出生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很少能见识到大道理。如果不叩击一下洪亮的钟鼓,就永远不知道其声音如此响亮。”

从此,司马徽与庞统不分昼夜交谈。谈论后,司马徽对庞统十分惊异,并称赞庞统是南州名士之首,使庞统渐渐为他人所知。

201年,刘备被曹操击败,投奔荆州刘表,屯驻在新野县,积极联络当地豪杰。司马徽前去面见刘备说:“那些儒生们都是见识浅陋的人,怎么能了解当世的时事局势呢?能了解当世的时事局势才算得上俊杰。如果数这样的人物,只有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两人。”

庞德公也是当时一位著名隐士,他是南郡襄阳人,住在岘山以南,从未进入过城池,夫妻两人相敬如宾。刘表多次延请他任职,他不肯屈就,最后亲自登门拜访。

刘表对庞德公说:“保全一身,怎么比得上保全天下呢?”庞德公笑着回答说:“鸿鹄筑巢于高林之上,日暮有处栖息;鼋鼍挖穴于深渊之下,晚上有地方安宿。人的志向就是巢穴,仅为有处栖宿的地方罢了,天下不是人所能保的。”

庞公把犁放置在田垄上,他的妻子在前面锄地。刘表指着庞德公的妻子问:“先生苦于躬耕垄亩,不肯接受官职俸禄,能为子孙留下什么呢?”庞德公回答说:“世上人留给子孙的东西很多,却都是危险,我只留给子孙平安。虽然留下的东西不同,却不能说是无所遗留啊。”

刘表叹息着离开。庞德公随后带着妻子和儿女登上鹿门山,在山中采药,再也没有返回。

诸葛亮成年后,娶了当地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黄承彦和庞统、庞德公、司马徽、徐庶等人交好。在提亲时,黄承彦对诸葛亮说:“我听说先生选择妻子 ,必须是丑女,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华要与自己相配。我女儿黄月英正符合先生的条件。”

诸葛亮立即答应下这桩婚事,马上成亲。当时的人们都拿这事作为笑话来说,乡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说:“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黄承彦的妻子蔡氏,和刘表的妻子蔡氏是亲姐妹,都是荆州名门望族蔡讽的女儿。因此,诸葛亮和刘表通过这层关系攀上了亲戚,而且走得比较近。按照辈分来说,诸葛亮应该喊刘表为姨父。另外,当时的荆州军界一把手蔡瑁是蔡讽的长子,论辈分来说,诸葛亮应该喊蔡瑁为舅舅。


老好人主义

二、徐庶走马荐诸葛


徐庶走马荐诸葛

事情过去了很多年,刘备并没有对诸葛亮产生多大兴趣。到了207年,徐庶到新野县投奔刘备,刘备对徐庶非常器重。有次,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当世的卧龙,将军愿意见见这人吗?”刘备说道:“先生把他叫来就是。”徐庶说道:“这人不能委屈前来。将军如果真想见诸葛亮,应当屈尊亲自前去拜访。”

刘备于是亲自去请诸葛亮,前后共计三次,诸葛亮这才肯出山辅佐刘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故事。这段历史,《三国演义》中写得相当精彩,这里就不再花费笔墨赘述了。

那《三国演义》中的徐庶投奔刘备之后,刘备对曹仁、李典非常痛快的大胜利,到底是否是真的呢?其实这些都是编造出来的故事。206年,曹操在攻占邺城后,派张辽收复东莱郡各县,随后返回邺城,曹操封张辽为荡寇将军。随后,张辽再次独自率领一支军队进攻荆州,平定江夏各县,返回后屯驻在临颍县,受封为都亭侯,张辽此后参加了北征乌桓的战斗。由此可见,在这段时间中,刘备与曹操之间,并没有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只所以把徐庶描写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只是为随后出场的诸葛亮做铺垫罢了。

徐庶,字元直,颍川人。他本名徐福,《三国演义》中的化名“单福”是有根据的,徐庶早年为其他人报仇,获救后改名为徐庶。后来,徐庶和同郡人石广元到荆州避难,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结成挚友。

曹操在基本平定北方后,采纳荀彧的建议,在许昌大张旗鼓进攻新野县,派轻骑走小路突袭襄阳。刘表病重身亡,新接任的刘琮望风而降。处在最前线的刘备惊慌撤退,徐庶带着家眷和诸葛亮一起跟随刘备逃亡,曹军随后追击。在追击中,曹军俘虏了徐庶的母亲。

徐庶前去向刘备辞行,指着自己的心口说道:“我本来想和将军一起图谋成就王霸之业,现在老母亲被俘,心中方寸大乱,我再也无济于事了。特此来向将军辞别。”

徐庶前往投降了曹操,他的同郡人石韬也和他一起前往。这正是成语“方寸大乱”的出处。

《三国演义》为了表现徐庶的忠义,编造出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其实,徐庶在魏国做到了太守,石韬则做到了典农校尉,只是在诸葛亮眼中职位都不算太高。如果真的一言不发,连这个职务也捞不到。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到两人的职务后,感叹说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真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几年后,徐庶病死,在彭城有其纪念碑。

那徐庶在赤壁之战中,巧妙脱身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都是虚构。208年,曹操派张既劝说马腾放弃部队进入朝廷,马腾带着上儿子们来到邺城。曹操封马腾为卫尉,封马超为偏将军,代替马腾统领部队,在原地屯驻,又封其子马休为奉车都尉,封马铁为骑都尉。曹操早已经提前把马腾的事情安排得明明白白,庞统建议徐庶散布的谣言,精明的曹操肯定不会相信;即使真信,也会彻查此事,所以并非是历史史实。


徐庶进曹营

三、诸葛亮的“新官上任三把火”


火烧博望

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自称为“如鱼得水”。但因为与曹操之间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局面并没有多大改观,反而正像张昭当面笑话诸葛亮的那样:“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甚至连曹操一校(营)的军队都抵挡不住。如果实话实说,这小说就没法写下去了。为了使内容更加精彩,罗贯中先生只好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生生编造出了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故事。

第一把火:火烧博望。历史上确有其事,不过与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202年,刘表趁曹操北上攻击袁尚的时机,企图袭击许昌,派刘备率军出击。刘备出兵进攻,一路打到叶县,已接近许昌,严重威胁到中原安全。曹操急调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

刘备率领部队后撤,选择在博望坡和曹军对峙。在双方对峙中,刘备刻意派出少量军队和夏侯惇交战,随后故意败退,又放火烧毁了自己的营寨。夏侯惇误判刘备无力再战,决定率军全线追击,李典进行劝阻,夏侯惇认为李典判断有误,所以只带上于禁追击。

当夏侯和于禁行进到狭窄的林间山道时,刘备安排的伏兵突然杀出。夏侯惇和于禁应对不及,遭到伏兵攻击,刘备的大将赵云在战斗中生擒敌将夏侯兰。在夏侯惇、于禁陷入困境的时候,李典指挥本部人马前往接应,救下了夏侯惇、于禁。刘备因为自己兵力太少,只好退军。

此战之后,曹操的重点作战目标放在袁谭与袁尚身上,无暇再顾及荆州的刘备,使其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刘表也不愿意出兵进攻曹操,中原南部有了几年的和平时光。

第二把火:火烧新野。此事纯属杜撰。正因为是杜撰,所以情节设计极不合理,漏洞百出,把纵横天下的十万曹军铁甲,描写成了一群无脑的呆头鸭子。

208年九月,曹操率领大军到达新野县。当时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对曹操南下的消息一无所知,直到曹军到达宛城附近时才发现。这时的刘琮已经向曹操投降,却不敢告诉刘备。刘备发现后,派出亲近人员前去询问刘琮,刘琮才派宋忠告知刘备。刘备在震惊气愤之余,没有任何办法,只好立即放弃樊城南逃。

至于第三把的“火烧赤壁”,则大部分是周瑜和程普所为,更和诸葛亮扯不上多大关系。后世恭维领导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应该是纯粹的假火、虚火,这是群众对领导不务实际,只一味追求上任效应的绝妙讽刺。

黄河歌者曰:“三顾茅庐”之所以被历朝历代推崇,是因为刘备的求贤若渴行为,代表了统治阶级对知识与人才巨大作用的充分认可。多少学富五车、怀抱扭转乾坤之志的知识分子,成天做着“三顾茅庐”的春秋大梦,但那只是战乱年代的产物。在和平年代,因为没有大风大浪,统治阶级看不到贤良之才与庸才奴才的本质区别。相反,还认为庸才与奴才听话好使唤受到青睐,比如当年的和珅;贤良之才大多有个性不会溜须拍马讨人嫌,比如刘墉。如果感觉自己才华盖世,却既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祖上恩萌,也没有像司马徽那样的名师推荐,朝中更没有刘表、蔡瑁那样的亲戚疏通,即使是诸葛孔明重生,也还是心甘情愿做一辈子“卧龙”吧。


火烧赤壁

黄其军

  作于2024年5月9日(古历甲辰年四月初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