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质试题|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热身卷(湖北卷)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5-11 发布于甘肃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热身(湖北卷)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封人”是中央之官,负责沟封疆界,并兼及祭祀、宾客、会盟等诸事项。到了春秋时期,“封人”多设在诸侯国,且前面冠以地名,变成了守疆之官,常受列国君主的宠嘉和重视。“封人”职责的变化反映了
A.地方治理走向成熟       
B.疆域观念渐趋强化
C.权力下移趋势加强       
D.华夏认同不断发展
【答案】B。材料反映了“封人”由中央之官转变为守疆之官,而且受到国君的重视,反映了疆域观念的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方治理的成熟,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权力下移和华夏认同,CD两项错误。
2.汉初建都时,多数大臣建议定都洛阳,但娄敬和张良却认为“都关中,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最终刘邦决定“都关中”。西汉定都关中旨在
A.防范诸侯的分裂割据       
B.依托有利地形发展经济
C.维持统驭全国的优势       
D.加强对关中地区的控制
【答案】C。材料中交代了定都关中的意义“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突出了关中的重要地理位置,对于汉初巩固统治的意义重大,题目问的是旨在,也就是根本目的,故选C.
3.唐朝前期设立都护府,将边疆民族纳入管辖,维护边境安全。《旧唐书》记载:贞观十六年,突厥咄陆可汗“自恃其强,专擅西域,遣兵寇伊州(今哈密市)。”如图1所示,这一时期,唐朝派兵还击突厥军队的都护府位于    
图片
图1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图片选自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5页,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故选A
4.表1是与棉花种植或棉布相关的历史记载,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表1
记载
材料出处
“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
(元)《农桑辑要》
“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
《农书》
“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天工开物》
“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农政全书》
A.棉花经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元朝棉花种植成本高于养蚕缫丝
C.棉纺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D.清朝南北之间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答案】A。根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农书》元代农学家王祯编写,“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可排除B,明朝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但“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没有反映出新的经营方式,排除C。“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只交代了南北的区别,没强调差距,故排除D,故而选A.
5.明清时期,当乡约与圣谕结合时,乡约就变了味,其主体不再是民众而是国家,“官僚的介入,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虽然增强了其约束力量,却是乡约走向异化的开始”。乡约走向“异化”主要是指(    )
A.尊祖聚族意义的消失       
B.民间自治精神的偏离
C.家国一体特征的削弱       
D.基层教化功能的剥离
【答案】B  根据材料“当乡约与圣谕结合时,乡约就变了味,其主体不再是民众而是国家”可知,随着国家权力的介入,民众不再需要自觉而只需遵从。乡约实际上偏离了民间自治的基本精神,逐渐蜕变成朝廷控制民众和社会,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B项正确;尽管乡约与国家权力的结合加强,但其仍具有“尊祖聚族”的意义和“基层教化”的功能,A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D项;材料体现了民间自治精神的偏离,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B项。
6.从1861年至1910年,上海对外贸易值从0.74亿海关两增长到3.78亿海关两,但其占全国外贸总值的比重却重60%下降到45%左右。这一变化折射出
A.中国民族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B.时局变化冲击了上海的对外贸易
C.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所放缓       
D.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日益密切
【答案】D考查近代中国经济。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外贸额增加,但在全国外贸的占比下降,这说明除上海,中国其他地方也参与到对外贸易中,这也折射出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的更加密切,故D项正确。“长足发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时局变化冲击了上海贸易与材料中上海外贸额不断增长相悖,故排除B项;列强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不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故排除C项。    
7.一些西方学者将近代中国某场运动定义为“宗教战争”或“文明冲突”,他们消解这场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明显是出于遮蔽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维护西方的“历史形象”、“文明形象”或某种当下的意图。这场运动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C.旨在维护中国传统文明   
D.粉碎了列强灭亡中国的阴谋
【答案】B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述的这场运动是义和团运动,这场运动阻断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故选B项;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反帝但不反封建,故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旨在抵御外辱,而不是维护中国传统文明,故排除C项;D项“灭亡中国”说法不准确,故排除D项。
8.1931年5月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铁道法”,制订了“国营铁道于不损主权及利权范围内得借外资”的原则。1934年又公布了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路。1932年12月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公路处,并修筑了豫、皖、苏、鄂、赣、浙、湘七省联络公路,到1934年完成路线约13676公里。这些措施
A.强化了南京国民政府政治统一       
B.推动了近代交通的布局合理化
C.实现了近代铁路修筑的自主权       
D.适应了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答案】D材料体现了1931年到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的交通计划以及建设效果,包含“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应对日本侵华的需要,D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各地方军阀割据,是形式上的统一,排除A项;材料体现交通分布不均衡,沿海发达地区陆路海路相对发达,排除B项;国民政府在此期间的铁路修筑又借新债,没完全摆脱被列强控制路权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9.图2是一位中国画家于20世纪30年代在《扶轮日报》上发表的漫画。该漫画旨在
图片
图2
A.讽刺日本对其侵略行径的美化          
B.沉重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
C.揭露国统区内推行的奴化教育          
D.激发国人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
【答案】D  考查抗日战争。材料所示漫画中的日本侵略者以笔为注射器,强行向中国儿童灌输“王道乐土”思想,漫画的创作者旨在激起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与反抗意识,故D项正确。讽刺日本美化侵略与揭露日本在国统区的奴化教育是画面呈现的内容,不是该画家的主要创作意图,且日本应该在沦陷区而不是在国统区推行奴化教育,故排除A,C两项该漫画无法体现沉重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的意图,故排除B项。
10.图3是2004~2009年中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GDP增长率变化情况。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图片
图3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国家对地方经济发展干预的强化
C.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D.国家政策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D  考查新时期中国的经济。根据材料,2004年四大区域的GDP增长率还分别为13.9%、13.1%、12.6%和12.2%,而到了2008年,四大区域的增长率排序首次发生了逆转,中部、西部及东北的GDP增长率都超过了东部。2009年这一趋势继续得以保持,中、西及东北地区GDP增长率分别高出东部2.9、3.7和1.9个百分点,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国家为了平衡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中、西、东北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对中、西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的结果,故D 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足以全面解释四大区域GDP的变化趋势,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国家干预地方经济的强化,故排除B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能够反映四大区域GDP的增长变化情况,故排除C项。
11.不同时期的古埃及文献对边疆有不同的记述。最初,边疆用来区分埃及疆域内不同区域的界限;随着古埃及人对地理认知的增强,边疆则更多用于埃及和外族疆域的划分,埃及人由最初对边疆的恐惧发展为对边疆扩展的期待。这种变化
A.肇始于古埃及国家专制集权体制建立       
B.说明地理知识进步是对外扩展的动力
C.映射出埃及人对周边地区影响力增强       
D.源于古埃及国家实现了国家最终统一
【答案】C  古埃及人边疆观由“区分埃及疆域内不同区域的界限”到“更多用于埃及和外族疆域的划分”,由“由最初对边疆的恐惧发展为对边疆扩展的期待”,古埃及人边疆意识的这种改变会助推古埃及积极向外扩展疆域,其边疆观映射出古埃及对周边地区影响力的增强,故C项正确。王权加强是推动疆域观改变的原因之一,“肇始于”的说法缺乏依据,排除A项;地理知识进步为埃及扩张提供了技术条件,但不是扩张的动力,排除B项;对外扩张不一定源于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    
12.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的正统文学,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骑士文学在11世纪流行,大都是骑士们行侠仗义,建功立业和爱情至上的故事。这一时期骑士文学的流行反映出当时
A.对世俗生活的追求       
B.工商业阶层壮大
C.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D.天主教会的衰落
【答案】A  考查中世纪对世俗生活的追求,BCD不符合题意。
13.16世纪法国思想家蒙田认为:“智与身体同样需要指导,好像两只马配合起来合力拉车一般。”“我们所训练的,不是心智,也不是身体,而是一个人,我们决不能把两者分开。”这一主张
A.体现了理性意识影响教育思想          
B.反映了法国人文主义思想盛行
C.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权统治          
D.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深入发展
【答案】D 考查人文主义的发展。材料没有体现理性意识影响教育思想,排除A,无法看出人文主义思想的盛行,排除B,C选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故选择D。
14.新经济政策实行初期,苏维埃政府原打算实行“商品交换”,即国家以工业品实物交换农民的粮食等农产品,但后来不得不允许农民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拿到市场买卖,恢复国内自由贸易。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的苏俄
A.新经济政策受到农民抵制   
B.工业发展的资金相当有限
C.实施农业集体化迫在眉睫   
D.亟需稳定经济和巩固政权    
【答案】D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不得不”反应了苏维埃政府政策的调整,即逐渐在“商品交换”政策上放宽执行,这揭示了新经济政策亟需稳定经济和巩固政权的背景,故D项正确。A项,事实上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农民的欢迎;B项,苏俄当时的首要目的不是发展工业化;C项,农业集体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15.玻利瓦尔说道:“我们试过了太阳底下的一切办法,没有一个管用。墨西哥完了,危地马拉毁了,智利出了新麻烦。玻利维亚两年换了三个总统,其中两个死于谋杀。”拉美地区的这些状况表明
A.西方列强殖民统治残暴       
B.武装斗争成为必然选择
C.新兴国家之间矛盾尖锐       
D.民族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答案】D 考查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我们试过了太阳底下的一切办法,没有一个管用。墨西哥完了,危地马拉毁了,智利出了新麻烦。玻利维亚两年换了三个总统,其中两个死于谋杀。”说明民族独立充满曲折,困难重重,故选D
16.有学者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带来效应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全球化的心态,进而影响主导思想与战略选择。图4是该学者绘制的“全球化、经济基础与思想谱系的逻辑关系与动态演化图。”
图片
图4  全球化、经济基础与思想谱系的逻辑关系与动态演化图
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主导思想与战略选择决定全球化程度      
B.发达国家对全球化持更加开放的态度
C.推进全球化应建立更公正的国际秩序      
D.各国共同享有全球化带来的受益福利
【答案】C  在全球化与社会经济基础和战略思想选择之间,当全球化给参与者带来经济增长和福利改进时,参与者会对全球化持更加开放的态度,从而在思想和战略上会更加积极融入全球化;当全球化引发参与者内部社会分化严重,参与者会对全球化持更加保守的态度,从而阻碍全球化的推进,因此要推进全球化应该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秩序,让更多参与者从中获利,因此C项正确。决定全球化程度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A项错误;B项与当今全球化现状不符;全球化的福利并非各国共同享有,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中国古代农业】(12分)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凭借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高密度小农经济,中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并在很长时间内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但是,小农经济又不是孤立于中国“大生态环境”之外的事物,它不得不受到外在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根本制约。
——摘编自林刚《中国近代工业与小农经济》
材料二  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长,突破一亿大关,宋代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陆九渊《与张元鼎书》分析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后总结说:“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当时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    
——摘编自穆向丽 巩前文《小农经济:形成、发展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发展到宋代出现的新趋向,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6分)
【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较高生产积极性;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政府政策推动。(6分)
(2)新趋向:由男耕女织到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积极作用: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利于缓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压力;有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6分)
18【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12分)
材料
表2  “治理”一词在中国古籍中出现的次数
时期
次数
春秋战国
2
秦汉
24
三国两晋南北朝
20
隋唐
103
五代、宋
68
元明清
364
——摘编自方涛《治理内涵解析》    
“治理”在古代汉语当中,含有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百姓渴望和追求良政、善治的意思。从上表中任选两个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两个时期间国家治理的演进趋势。(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期,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1分)
观点:秦汉承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趋势,确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百家争鸣的出现,各国纷纷展开变法,逐渐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过渡。(3分)
秦代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民心思定,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基层管理制度等。(3分)
汉代在沿袭秦制的基础上,秉承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如盐铁官营、监察制、察举制等,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3分)
示例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1分)
观点: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民族交融背景下,隋唐进行制度创新,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分)
阐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是大分裂的局面,但社会经济仍有发展,民族关系逐步走向交融,无论是中原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在国家治理方面都有很多的探索与尝试,如三省的初步设置、九品中正制、均田制等。(3分)
随后在大统一的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3分)
隋唐的盛世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创新,如科举制的开创,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3分)    
19.【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14分)
材料一
近代的大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不是在摧毁中世纪大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中世纪大学的一系列制度在近代大学以至整个高等教育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中世纪大学的学院体制、学位制度,都成为近代大学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中世纪大学的一些实质性的要素仍继续作为近代大学的重要精神财富,并得到发扬光火。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上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无论是洋务学堂,还是大学堂,都未与原有的太学、国子监、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发生实质性的关系。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到近代初期似乎发生了中断,而以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为标志,这个过程仿佛突然改变了原有的前进方向,并且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仲展。
——摘编自张斌贤《中外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机制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1949年,我国仅有高等学校205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0.26%,全部在校生不足12万人,其中工科在校生只有3万人。1952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到1957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29所,其中,综合大学17所,工业院校44所,师范院校58所,基本改变了旧中国高等教育文重工轻、师范缺乏的状况。
1977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发布,高考制度恢复。然而,直到1998年,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只有78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扩招是民心所向,势在必须。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5%,正式进入大众化阶段。    
2014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吹响了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力度最大的一轮高考改革号角。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发布。《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的发布将推动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摘编自《扎根中国大地奋进强国征程》(《中国教育报》2019922 日)
(1)据材料一指出,与欧美相比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显著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5分)
(2)据材料二,概述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9分)
【答案】(1)特点:突变性(或学习、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产物。)(1分)
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兴起;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兴起。(任答两点给4分)
(2)历程:1952—1957年,配合国家“一五”计划,开展院系大调整;1977年恢复高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1998年高校扩招,高等教育逐 渐走向大众化;党的十八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双一流”大学建设等措施,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任答两点给4分)
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推动;党和政府对高 等教育发展的重视;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任答三点给5分)
20.【进步思想潮流】(14分)
材料    
表3  18世纪末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776
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1785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57—1859
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1789—1794
法国大革命
1859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25
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建成
1861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10—1826
拉丁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
1861
中国洋务运动兴起
1832
英国议会改革
1861—1865
美国南北战争
1836—1848
英国宪章运动
1868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48
《共产党宣言》发表
1871
巴黎公社
(1)根据表中史实,归纳出至少三种历史进步潮流,说明这些潮流之间的联系。(6分)
(2)选择其中一种潮流,围绕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阐释。(8分)
【答案】(1)潮流:经济上的工业化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思想)。(任答三点3分)
联系:工业化与工业革命推动革命改革的潮流和殖民扩张,并使整个社会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此基础上,民族解放运动与工人运动兴起。(3分)
(2)阐释:(8分)
示例一  选择工业革命或欧美资产阶级统治确立。(1分)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或欧美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西方殖民扩张,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又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西学东渐不断发展。总之,推动中国社会被动转型,承担了对东方的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任答三个方面影响6分,小结1分,共7分)    
示例二:选择社会主义思想。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促进主义马克思传人中国并广泛传播,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工人运动发展;推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发展和胜利;主义马克思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不断中国化。总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示例三:选择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肩负双重任务,反帝反封建成为近代中国主要任务和潮流;中国各个阶级都进行探索和抗争,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潮不断兴起。总之,中国革命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相互呼应和支持,推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