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乐生 || 到卢浮宫看《蒙娜丽莎》

 文鉴君 2024-05-12 发布于北京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顾乐生,1943年生,安徽省安庆市人,安徽省作协会员,主任医师,曾在《清明》《安徽文学》《名人》《金城》《诗词月刊》等杂志和省、市报纸副刊发表散文和小说外,已出散文集二册《舟行记》《海石花》和长篇小说《金刚结》。散文《我的母亲》曾获省散文大奖赛优秀奖,《蓉城岁月》获全国第三届散文大奖赛三等奖,《陈独秀墓园随想》获省文学院散文三等奖,并收录于安徽作家文集《可爱的安徽》。

到卢浮宫看《蒙娜丽莎》

到巴黎必到卢浮宫,到卢浮宫必看《蒙娜丽莎》。


2019年5月,我们到达巴黎的第二天,就赶到了卢浮宫。从卡鲁塞勒商廊入口,来到卢浮宫地下购物商场,一座倒立的通体透明的玻璃金字塔洒下柔和的自然光。这是贝聿铭又一杰作,一下子扩大了地下的空间。但是参观的人太多,我们依然要在绳子拉起的警戒线内排起长队鱼贯而入。


当我们进入卢浮宫广场巨大金字塔下面的地下中心广场时,才感觉到自己已经被卢浮宫40万件世界级的艺术珍品包围着,六大展馆,198个展厅,要是全都参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人们纷纷拿出《卢浮宫博物馆平面导览图》,首先要寻找的是卢浮宫镇馆三宝——蒙娜丽莎、维纳斯和胜利女神的展厅。


左右滑动查看

(作者供图)

“蒙娜丽莎,蒙娜丽莎。”

我选择了德农馆,直奔《蒙娜丽莎》711展厅。这里不像我刚经过的拱形艺术大画廊,参观的人群可以散开,可以漫步,可以在艺术的海洋里徜徉。这是一间单独的展室,室内也拉起警戒线,还有二名维持秩序的管理人员。


我随着参观的人群,一步步走近《蒙娜丽莎》。《蒙娜丽莎》就挂在迎面的墙上,不过三尺见方,用钢化玻璃保护得严严实实。名画上虽然已留下了岁月的辉晕和反光,但霎间惊艳让我激动不已。我想驻足观赏,哪怕片刻的凝视,后面的人推拥和管理员的催促,让我不能如愿。我只能随着人流而动,眼睛还一直注蒙娜丽莎,正如蒙娜丽莎微笑地一直看着我一样,直到管理员挡住了我的视线。

 

(作者供图)

西方真正的绘画是从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从天上到人间,绘画从宗教艺术中独立出来,在人文主义氛围中,整体风貌呈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写实、对人性的歌颂和对女性美的欣赏。达·芬奇成了“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美术三杰之一。那时,达·芬奇的艺术声望在意大利如日中天,许多王公贵族与教廷高官都希望能请他为自己绘制肖像,达·芬奇却选择了商人妇,一位与他父亲相交甚好的佛罗伦萨丝绸商人佛朗西期科·乔康达的妻子丽莎·格拉迪尼画肖像画。


关于《蒙娜丽莎》背后,有太多的故事,许多谜没有解开,艺术史家和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我喜爱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参观之前也做了一些功课,对《蒙娜丽莎》原型这一说法,比较确信。


《蒙娜丽莎》实际意思为“丽莎夫人”,此画另一名称为《乔康达》,是姓氏的女性化拼写,其在意大利语中还有“欢愉、快乐”的含义,正好一语双关,契合题意。


丽莎生于1479年,16岁嫁给了富商,并和该富商生育了5个孩子,63岁去世。德国海德堡大学图书馆珍藏着达·芬奇好友一份手稿,记录着1503年10月达·芬奇开始为丽莎绘制肖像,虽然画了很长时间,却一直没有交工,而且达·芬奇一直把画作带在身边,抽空就拿出来修改润色。他说他自己无法与它分开,总认为还没有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和自我预期的描写效果。1517年,达·芬奇受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邀请,前往法国安度晚年,他也带着这幅油画到了法国,直到1519年去世。

 

我欣赏了米罗岛的用残缺诠释美丽的维纳斯雕像以及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像后,又回到蒙娜丽莎的面前。哪怕刚才一次注目,我已深深为蒙娜丽莎微笑所吸引。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诱惑?发自内心一种闪着人性光芒的诱惑。她就那么静静地微笑着面对你,面对着看她的所有人。五百年的面对,也给蒙娜丽莎微笑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种神秘微笑的魅力谁人能比?是林黛玉的闭月羞花,还是杨玉环的回眸一笑?


达·芬奇是面对这种眼光的第一人。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镜子”,这种微笑如静潭微澜,来自丽莎夫人心灵深处意识激起的涟漪。置身其中,达·芬奇一下子看呆了,似曾相识的面容,是镜像?还是令自己沉迷的一双媚眼?当他每日面对审美对象丽莎夫人的诱惑,丰膄的体态,端庄的仪容,妩媚的微笑,一种西方女性成熟之美,让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达·芬奇全身心地投入创作,这一画就是四年,四年还没阅透,整整十六年不离不弃,“实际上是艺术家生命意识与心理流变的不断发展和延伸”,直至离世。自1804年起,一直收藏在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对爱和美不懈追求的结晶。


据说,达·芬奇从15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对人体结构进行研究,他亲自解剖了30多具各个年龄段的男女遗体,记下了200多篇解剖笔记,可以说他是对人体美认识最透彻的一位艺术大师。


达·芬奇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1487年前后,达·芬奇就创作了《维特鲁威人》素描作品,他把美的生物学基础和几何学联系起来,展现出了人体结构比例均衡的和谐之美,成了文化的经典和启迪现代艺术家的创作源泉。


(作者供图)

他的哲学思想和绘画理念,驱使他不断追求美。为此,他对人的颅骨和面部表情肌也作了深入研究,他坚信,“共通感”就是灵魂之所在。现在我们知道,面部44条表情肌承担着人类思维的5000种表情,100米之远最先捕捉到的就是人的微笑。达·芬奇就是想要把丽莎夫人这种甜美的微笑通过自己的画作呈现给所有观赏它的人。


达·芬奇这个努力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丽莎怀孕而高兴,丈夫特地为夫人向达·芬奇订制了画肖像。不巧的是,开始作画时,听说夫人分娩不久,孩子丢了,当时丽莎心情十分悲伤。达·芬奇没有气馁,他一边安慰丽莎夫人,一边请来佛罗伦萨最好的乐师,为她演奏她最喜欢的音乐,逗她开心。丽莎夫人不知不觉在听得入神时,嘴角隐隐露出一丝微笑。达·芬奇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瞬间甜美的表情,描画下丽莎夫人微妙的心理活动,给观众留下永久的联想。

 

(作者供图)

再次走进《蒙娜丽莎》展室,我有了经验,不急着挤在参观者的前面,而是退居其后,可以左右腾挪,有机会利用人群间隙,在最佳的位置,仔细观赏画作,同时不经意间用手机抓拍了一些心仪的照片。


画中人物是文艺复兴时期生活优渥的佛罗伦萨少妇,虽然画中没有当时贵族女子穿金戴银的奢华,但是我觉得她那温婉优雅的坐姿、柔和甜美的笑容、明亮湿润的眼睛、微微翘起的嘴角、垂肩微卷的长发和那一双细腻丰满的双手等等细节都被画得惟妙惟肖。艺术就是光的艺术。画家善于运用构图、透视、晕涂等精湛画技,精准含蓄地再现了人物内心和外表美丽的统一。我国美学大师宗白华说:“美是丰富的生命在和谐的形式中。”女性的这种“芙蓉出水”式的自然美正合我的审美情趣,因为它展现的是理性的人格美。这也是《蒙娜丽莎》作为达·芬奇最高艺术成就而享有世界盛誉的原因吧。

 

在我这次参观卢浮宫之际,医学界有人说,蒙娜丽莎微笑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神密的疾病。史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爱吃蔬菜和香料是闻名欧洲的,这种不均衡饮食造成的缺碘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有这些病容的人也常表现在当时画家们的画作中。


我们只要仔细观看《蒙娜丽莎》这幅画,就会发现蒙娜丽莎双手和颈面部有点肿胀,发际线比较靠后,头发比较稀疏,眉毛和睫毛也没有,左内眦还有一个小隆起。部分表情不对称,使那如诗如梦的神秘微笑,呈现一种时隐时现、似笑末笑的感觉。但是这些研究,完全无碍于这件伟大作品在人类艺术史上的地位,也无碍于这位艺术巨匠一生在绘画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艺术家创造了一个能表现生命的绵延的知觉”,达·芬奇“传神写照”留下的病态美,不也是蒙娜丽莎神秘微笑的魅力所在吗?

 

窗外,塞纳河在光影中流淌,室内《蒙娜丽莎》在光影中生辉。美尽在身旁和眼底,美到永恒。


(网络供图)

【版权声明】本篇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文学鉴赏与写作,ID:wjjz17),必要时请联系后台授权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