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瀛鳌:十味宣痹汤-胸痹通治方】精

 昊晟堂 2024-05-12 发布于山东


临床资料

一、病史资料

1.一般信息:李某,女,61岁,就诊于2015年8月16日。 

2.病史:主诉胸前区间断性刺痛6月余。 

现病史:患者6月前行走困难,运动后出现胸前区间断性刺痛。去西医院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 

现症见:汗多,湿透衣被。眠可,纳可。二便调,嗝气。昔有偏头痛,关节炎。薄腻苔,脉沉小微涩。 

二、中西医诊断及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胸痹(心气不足证)。 

西医诊断:心绞痛。 

辨病辨证分析:患者于6月前行走困难,运动后出现胸前区间断性刺痛,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病名为“胸痹”。患者年过半百,脏气渐亏,心气不足,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则发生胸痹。脉沉小微涩,为胸痹心气不足之象。 

三、干预措施

中医治法:益心气,通心络,和中,敛汗。 

中医处方:太子参10 g、麦冬10 g、丹参18 g、赤芍12 g、川芎15 g、五味子10 g、降香(后下)4 g、苏梗10 g、木香6 g、佛手8 g、生黄芪24 g、浮小麦20 g。 

共20剂,水煎服,日1剂。

临证体会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隐痛,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
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有心悸、气短等症状。

胸痹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密切,其他如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胸膜炎、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神经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动脉血栓等,出现胸闷、心痛彻背、短气、喘不得卧等症状者,亦可参照本病治疗。 

余师认为胸痹的病因、病机有虚实两方面:
实为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既可抑遏胸阳,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经脉挛急、血行瘀滞,不通则痛,发为胸痹。
《素问·调经论》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医学正传·胃脘痛》:“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均指寒邪内侵所致胸痹。
此外,素体痰湿较盛,痰瘀阻络,也可发为胸痹。虚则为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
诚如《医门法律·中寒门》所说:“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心气虚无力推动血脉运行,血脉运行不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总之,寒凝、血瘀、痰浊、气虚、阳衰是本病的病理基础。 

针对胸痹的病因病机特点,拟定其治疗大法为益气通阳、宽胸豁痰、活血通络
依法处方,拟定通治方(十味宣痹汤)主要由生脉饮、瓜蒌薤白半夏汤和丹参饮、桃红四物汤4组方剂加减化裁而成
处方:太子参12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瓜蒌10 g、薤白6 g、法半夏10 g、丹参15 g、桃仁10 g、红花6 g、当归10 g。
方中太子参补心气,针对气虚,气充则血行,血行则痹通;
丹参、桃仁、红花,针对血瘀,活血化瘀,通络止痹;
瓜蒌、薤白、半夏针对寒凝、痰浊,豁痰宽胸,通阳宣痹。
当归、麦冬、五味子一则养阴血、安神;二则用于众多辛、燥类药物中,能反佐其辛燥之性,避免伤阴耗血之弊。 

兼有冠状动脉斑块狭窄者,加熟蒲黄10 g、五灵脂6 g、赤芍10 g、丹参15 g,活血化瘀;
兼有失眠者,加黄连10 g、肉桂6 g,交通心肾,酸枣仁18 g、夜交藤15 g加强养心安神之效;
兼有心悸较严重,可加入煅龙骨10 g、煅牡蛎10 g,重镇安神,柏子仁12 g、生杭芍15 g,安神宁心;
兼有乏力者,加生黄芪30 g、党参15 g补气,气足则乏力解。 

该患者西医诊断为“心绞痛”,以胸前区疼痛为主要症状,可按照中医“胸痹”施治,以通治方为基础进行加减化裁。
由于患者胸闷不明显,故在通治方中去半夏、瓜蒌、薤白等宽胸理气化痰之品,药用太子参、麦冬、丹参、赤芍、川芎、五味子、降香。全方共奏益心气,通心络之效。其中降香一药,宋代《证类本草》始载,李时珍认为它具有很好的“止血定痛”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心痹痛症。此外,患者汗多,加生黄芪,浮小麦以益气敛汗;嗝气重,属肝胃不和,加苏梗,木香,佛手理气和中。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国医大师案例集

https://cccl-tcm./subPoolArticle?index=-1&subId=8&lang=zh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