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微塾】如何提升诗词意境

 谷山居士 2024-05-12 发布于上海
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



图片



图片

诗词微塾


图片

如何提升诗词意境

图片

钱钟书:“意境之于读者,具有影响情感、左右思维的魅力!”在我们理解了定义之后,就可以具体分析其定义中的几个要素,并结合一些技巧来提升我们的诗词“意境”了。具体来说,可从下面三大方面入手。

以心力再造一个虚拟世界

心力即心灵力量,“我悲天地同悲,我喜天地同乐”,这就是心灵的力量。在诗人的眼里,客观世界并不是从现实中直接搬运而来,而是用情感和智慧渲染过的、独一无二的“虚拟世界”。东篱采菊的陶渊明,口渴时有白衣送酒,醉卧时执笔诗文,逍遥时遗世忘我。在他眼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不过是“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是“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是“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对陶渊明来说,“无我”是不得已的逃避,是不与俗流的清高,是勘破“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后的“逍遥世界”。

被世人“惊呼天上仙”的李白,向往的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无人打扰,欣赏的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绝尘之姿,离去时的他也只想如浮云一样,极尽轻狂后“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虽然谪仙一直没明白“踞庙堂而泽天下”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但饱受残酷现实摧残的他,依然像一个孩子,天真而热忱、孤独而奋勇,被这个世界刺伤无数遍仍不放弃“治世”的理想!这就是谪仙的虚拟世界,一个旁若无人却也无人可及的“宏大世界”!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他看到的不是天地玄黄,不是万木萧瑟,而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对他来说,现实世界已配不上他的才华,他的“精神世界”是贤者已逝的天下有雪,是“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的遗世独立。

对诗词创作者来说,心力的运用其实一点都不复杂。只需要在陈述时脱离客观世界,再用诗人的正确认知、情感和审美倾向结合客观世界的某些具体物象,就可以重新打造一个新的“虚拟世界”。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借用了现实中的“山气、日夕、飞鸟”三个物象,把具有审美倾向的“画面感”融入进去,并渲染入“佳、还”的情感,成就了无我之境。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也是借用现实中的物和人,融入“游子意、故人情”的情感,以画面的审美形式展现出来,重新打造了一个伤感且永恒的离别之境。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则只借用了一个“天地”旷景,其余纯用具有画面感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和“悠悠、怆然”的情感,就渲染出了一个凄怆、美丽的新世界。由上可知,“心力”之法创造的这个“世界”其实并未完全脱离客观世界,但又超越了客观世界的维度,具有深入心灵、拓展意境的重大作用!掌握了“心力”的使用方法,还不足以让人迅速提高诗词意境,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不断地使用“心力”、提升“心力”,培养艺术性的审美观,并掌握一些诗词创作的技巧和手法。

培养具有艺术特质的审美观

中国是一个诗词大国,穷搜古今诗词,其外在艺术形象不外乎诗情和理趣两类。先秦时期,《尧典》明确了“诗言志”,这里的“志”侧重表达诗人的抱负和志向。到了战国时代,《庄子·天下》说“《诗》以道志”,“志”的范围扩大到了诗人的思想、志趣。屈原在《九章》中则“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志不得抒,故而“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这里的“志”指的则是诗人的整个思想,包括了志向、感情。因此,诗言“志”,已经不再指单纯的志向和抱负,而是包括了诗情和理趣的情志。表达情意是诗情,表明道理的是理趣。诗歌的艺术形象总是与情感和理趣结合在一起,古人用“比兴之法”来代替自己曲婉地表达那些微妙的、不可直言的思想,后人则用历史和文化沉淀出的“意象”来表述。

胡应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说明“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是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符号,更是诗歌创作的基本功。因此,诗歌的艺术美取决于“意象”的创造!意象之美,在于它传递给受众的价值、情感和享受的程度。因为“意象”是情景交融的产物,从自然、天地、社会关系中提炼而出,所以,意象的审美特质是由它情景交融的特征所决定的。

吴衡照说:“言情之词,必籍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单纯的情感不具备审美性质,只有情景交融的“意象”才有美的艺术特征。林逋的梅花为什么能被世人传颂不息?这是因为作者把优雅、唯美的情感倾注进了眼前的景象。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早已不是现实的景状,而是作者倾心打造的一个幽致风雅的新世界。如果说林逋的梅花是恬淡的处子,那么,高启的梅花就是瑶台的仙子。

在这位明朝大才子的眼里,梅花恰似“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不沾一点人间烟火。而作者的情感也已不再局限于俗眼世风,而是具备了“道”的超然脱俗,羚羊挂角,凡人难以触及。在人间的诗人,虽然苟且着“下里巴人”的生活,但却不忘“阳春白雪”的向往。这种“向往”赋予了诗人五彩缤纷的“意”,所以,哪怕王冕的梅花“朵朵淡墨痕”,也一定要“清气满乾坤”;哪怕陆游的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也“依旧香如故”。现实的“象”也许不堪,也许平凡,但结合了诗人独特的审美之“意”,就能绽放出惊艳世人的奇葩。

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天地万物、大道曲径,在司空见惯的眼里也许只被区分为有用无用,可在诗人的眼里,一枝一叶总关情!因此,诗人应培养具有艺术特质的审美观,内在修炼心灵之美,外在学习形象之美,分别从韵律、语言、画面、情感、格调、哲思六个方面审视作品的艺术水平,从而让诗人的作品具备独特且给人美的享受的艺术特征。

谢榛说:“诗乃模写情景之具,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内外兼修,诗词之美可尽显矣!

应掌握的几种诗词技巧手法

当一个诗人具备了充分运用“心力”的能力,培养出内外兼修的艺术美,再运用一些小小的技巧,就可以臻至王国维提到的“诗词意境”!古人把诗分为六艺,其中技巧之法有“赋比兴”。这些诗词技巧的目的,是为了更生动、形象地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呈现给受众。围绕着“生动、形象”,后人在“赋比兴”的基础上又开发出出更多的创作技巧,以让诗人内心的“虚拟世界”更具有传神的作用。

从诗的外在形象来说,古风之骈俪,近体诗之格律,都是创作的技巧。像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圣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等,都是这方面的经典范例,至今为世人称颂。从诗词的声韵律感来说,低昂、清越、沉郁、悲壮等音感,在提升诗的“音乐美”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比如,陆游在《钗头凤》中用的“入声韵”,马致远在《天净沙》里使用的“四声均衡法”,柳宗元在《江雪》中使用的“仄声韵”,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从诗的内在神韵来说,疏密、本位、虚实、动静、隔与不隔......等诗法技巧,对提高诗的“内涵”和“韵味”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世人皆道诗为心声,不应该使用过多技巧。但是,有些时候,诗法技巧虽然不能和“心力”和“审美观”的作用相提并论,却能让诗人的作品产生更广的传颂度、更高的亲和力。这就是为什么古人把“辞工”也列入诗词鉴赏之法的主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