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秋说 || 孔子不是首位鸡汤大师

 麦芽公益悦读馆 2024-05-12 发布于广东


《论语》自汉代起,一直是儒家的必读书目,是科举的必考书。我们现在中小学阶段也会收录一些章节,然而,在这次的读书过程中,却会猛然间对自己鄙夷起来。

大抵在当年读书时,书中出现的注解,向来不曾怀疑过,也不曾思考过。读书只是为了能应付考试,书中的文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对于自己是一点都没关系的。

如同开章首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无论是网上还是在大多数的《论语》里的注解都是:孔子说:“学到知识并能时常温习,难道不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看望,难道不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你也不生气不怨恨,不就是有道德的人吗。”

依这注解来看,孔老夫子孔大圣人竟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位心灵鸡汤大师了!

什么是心灵鸡汤?听着似乎很有道理,却一点裨益都没有的东西。

读南怀谨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就会明白整部《论语》是完整的一本书。它是在教导人如何去做学问,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如何去为人处世,如何去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本书。

“学到知识并能时常温习”就会快乐吗?自古以来读书都不是快乐的。从来都是“寒窗苦读”“十年苦读”,苦字当先,怎么快乐呢?“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看望”就会快乐吗?如果你正遭受人生低谷,不想被人轻视,死要面子怎么办?“别人不理解你,也不生气不怨恨”这不是起码的个人修养吗?怎么就成了道德的标杆呢?

这样的话在孔大圣人的口中说出,和一个乡村老学究的口中说出有什么区别吗?

孔门弟子不乏有志之士,他们在彼时愿意追随孔子,是因为孔子的学识,孔子的人格。若是他们知道在2000多年后的孔子沦为一个煲鸡汤大师,不知要做何感想!

孔子开篇阐明的是做学问的内在素养。

钱穆老先生点明:“'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和'习’上。”然而南怀谨老先生说得更透彻。学而指的是学问。时,是时时,无时不刻;习,是演习,实践。就是说做学问要时时保持学习的心态(莫忘了:“三人行必有我师”),接收到新知识后要能将之用于实践中去。(实践之后)这份新知识已经被消化吸收,化为己有,这才是一件快乐的事。

“有朋自远方来”,这个朋并不是实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是在说做学问的心态——要耐得住寂寞。即便在身边没有人能和你三观一致促膝交谈也没关系,做学问就要能耐得住这份孤寂。要相信,天下之大,总有和你三观一致的人最终会让你遇见的。

“人不知而不愠”,更不是简单地说别人不理解却不生气。孔子向来主张“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他又怎么会去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呢?并以之来标榜自己的品德呢?做学问是一件毕生的事业,即便到老到死,一辈子都不为人所知,那又怎样呢?“不亦君子乎”,难道他们和你没有共识,不认可你,不了解你,你就不能成为一个有品德的君子吗?

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可见这三句话,其实是孔子浓缩出来的经验,是他从自己的人生试错里验证出来的做学问的真谛。

不望文生义,是当代读书人要摒弃的一个毛病。然而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思考”的大脑。当时代在更新,很多传统在变异的时候,更不应该让自己狭隘的视野限制了生命的认知。

谨与以文同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