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人的一生就是悟道的一生,当悟透了道,就能融入道中

 新用户86028838 2024-05-12 发布于内蒙古
企业家思想精髓
企业家思想精髓
2024-04-29 18:51

所谓人生就是修行,真正的修行是要悟道,就是要悟天地人三界之间的关系和宇宙万物的阴阳之理。因为我们是人的修行,所以必须要在三界之内悟道,才能超越灵感和三维空间的心灵感应。

张其金说:“人的精神状态将显示悟道的喜悦,在光明中完全展现生命的真实,反映的是人生修行的一个全新历程。我们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融于自然才能合于道。要期待,不要假想,顺其自然,如果注定,就一定会发生。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如此安好,人生没有那么多莺莺燕燕。人生百年,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费多大力气拿起的,就要费多大力气放下。冥冥中一切皆有定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以善心处于顺境,以静心安于逆境。”

《道德经》:人的一生就是悟道的一生,当悟透了道,就能融入道中

在张其金的思想观念里,我们只有真正参悟了宇宙人生真相,人类才是一个真正的小宇宙,才能融入天地人合一的自然之道。毕竟悟道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始终贯穿宇宙人生。古语有云:大道三千,谁又能真正的明白其中道理呢?人的一生就是悟道的一生,当我们真正的悟透了,才能融入道中。

有人曾经将一根仙鹤羽毛与13根棕榈树枝重复交叉,最终支撑起一个局部颤抖、整体平衡的系统。在第14根粗大的棕榈树枝稳稳支撑住这一摇摇欲坠的系统后,最后这个人轻轻地拨动羽毛,结果就是一切轰然坍塌。

可见,所有的艺术乃至生活都是如此,能够从轻如鸿毛的初心开始,冷静娴熟地把握每个阶段力量的平衡,从微小到宏大,再在喝彩声中谦卑地微笑,最后把一切都交付于身外,只取回那原本属于自己现在也不曾失去的初心——全都是符合东方哲学推崇的观念。

现代量子理论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被一个真实且非同一般的能量连接着,是一个微粒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存在在一个能量网内,所有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场域内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个场域的信息,甚至于意识本身也是全息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已经被科学证实。这也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理论的真实性。

宇宙人生真相告诉我们:大千世界阴阳主宰天地人三界,天为阳,地为阴,人为中枢。《灵宝毕法》云:“道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别求人道,人同天地。”

所以我们人类的修行是不可能脱离三界的,此为宇宙人生真理。而宇宙间阴阳的相合是一种天地的能量,互相贯通于宇宙之中。

人体的自然磁场和阴阳贯通的能量融入宇宙,使人体产生自然的阴阳能量和心灵的潜能,从而贯通与天地人三气合一的自然宇宙能量中,以达到悟道的至高境界。

《道德经》:人的一生就是悟道的一生,当悟透了道,就能融入道中

那么,道又是什么呢?道是平等的包容一切众生,让众生在黑暗中重返光明,真正明白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回到哪里去。真正明白我们是从大道中来,最终是要回归大道那里去。真正明白道在万物,无处不在,它弥漫于整个虚空,但道不可感知,没法验证,而德却通过万物表现得清清楚楚。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所谓的天道便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会去伤害它们。对标人道,意思便是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这是道家普世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老子所一直奉行的圭臬。因此,从道家角度分析,人道的含义在古代统治者眼中指的是无为而治、顺应天命的治国理念,而在普通人这里指的则是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正可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现在提倡双赢的理念,实在是因为人们在经历了战争、分离、消耗、破坏之后深受其害而达成的共识,如果不保护环境,如果不加强合作,恐怕连自身的延续都成问题了,出于人类本身的利益最大化,将视点转向学习“损有馀而补不足”的天道,对于这一点,值得一问的是:孰知是不是必然呢?还是人心向背?估计是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庄倡导自然率真、墨子强调除强扶弱、孔孟宣扬仁义道德,这所有的一切,又是不是暗藏在人民心中的是非观念呢?

对于这所有的疑问,张其金的回答是:当人道太离谱的时候,人心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将人道控制在某个限度之内,以便平衡和维持下去。但很奇怪的是,人心都是向善的,又有伟大的传统做后盾,为什么还会出现与人心归向相反的人道呢?这或许真是人性的问题。至于天道有其无形的力量掌握着人道的走向。因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之一,虽然处于万灵之长的位置上,但也超不出这个界定。人一时的得失成败表现出的是人道的特点,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天道隐含其中,其力量是潜移默化的。比如自然界之中,各物种之间也是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却没有因此妨碍天道的运行。

《道德经》:人的一生就是悟道的一生,当悟透了道,就能融入道中

天地自有自己的一套运行规则,凡是广博的,就是好的;凡是深厚的,就是好的;凡是高大的,就是好的;凡是光明的,就是好的;凡是悠远的,就是好的;凡是长久的,就是好的。何为长久?“不息”就是“长久”。生生不息,源源不绝,就是“长久”。“长久”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呢?会出现“徵”的症状。“徵”就是明显,就是显露的意思。一件东西长久存续下来,就会显现出来。显现出来就会出现“悠、远”的情况。

“悠、远”之后,事物才会继而向“博、厚”方向发展,“博、厚”才算是“高、明”。所以,我们会发现,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有一个先后顺序。

“高也、明也”,是最终目的;“博也、厚也”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悠也、久也”,才算是刚刚开始。天地之道在于“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反之则要注意,“窄也、薄也、矮也、暗也、急也、短也”都是不符合天下大道的。大丈夫居于天地之间,要胸怀广阔,胸襟浩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于悠久,立于高明,方是顺道而行,顺应天命。反之,狭隘自私,气量狭小,不能容人,固步自封都只会陷入小格局中,成不了大事。“博、厚、高、明、悠、久”,正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领悟之后,则受用不尽。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万物由道而来,由德蓄养。道是先天玄牝,德是后天生存条件及其表现出来的现象。但不是所有的条件和现象都是合道的“德”,合道的“德”才叫“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玄德”只是尽职蓄养而没有任何目的。

但是这个“玄德”,有人说是早期儒家的“则天”“天德”思想在老子思想的发挥。这种观点源于帛书的抄写年代晚于孔子,而孔子有“则天”“天德”思想。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说天是不会说话的,万物自然生长天何曾说过什么呢?

这个好像没有道理。孔子还说:“无为而治者,其为舜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以此而论,老子的无为也是对孔子“无为”的发挥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老子“无为”的主要特征,这也是老子的根本观点。

《道德经》:人的一生就是悟道的一生,当悟透了道,就能融入道中

孔子还说过“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正是对孔子思想的践行吗?显然是不对的。

总之,道、德、规律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道是万物之母,德是万物之性,规律是万物之象。道生万物,德养万物,规律是万物运行所表现出来的重复现象。德和规律与万物相始终,物有则存,物无则亡,而道永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