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脑是制造分裂的土壤,通过感知活在当下合一的状态,重新做回真实的自己

 抑郁那些事 2024-05-12 发布于重庆

自我是感官连续不断的意识流,基于稳定性和持续性,在当下展现出自己对自己和世界相对稳定的认识,所以,对内表现为相对稳定的人格秉性,对外表现为相对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我们基于每个人有独一无二的秉性人格以及意识频谱,这就构成了我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自我,但长期以来,我们在头脑的标准下,对自我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在情绪思维欲望裹挟下,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些连续不断地情绪跟念头,在潜意识层面需求的驱使下,就构建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跟思维模式,我们为了维护头脑的正确,并固执地认为这些就是真实的自我。

阳明先生说:心外无物,心即理!当我们守不住自己的内心,那么头脑的小我就会乘虚而入,喧宾夺主。当我们用小我来看待世界,一切都存在残缺。

所以,我们在情绪的参与下,我们习惯性地表现出两个极端,一是在成功面前的极端自负。二是在挫败面前的极度自卑。

我们会对自己的出生、长相、工作和学历等等总是心生不满,总是患得患失,被恐惧支配,被欲望控制,于是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寻求集体的接纳,通过模仿别人的生活,来过上幸福的人生。于是我们的幸福被绑架进各种条件中各种标准中。

意行疗法认为:认识自我,和自己和谐的相处,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一生的功课,否则,当我们的能力跟不让欲望,痛苦就会源源不断。

《道德经》有言:知人者胜,自知者明。《孙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任何痛苦的本质就是分裂,是身心的分裂,是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分裂,头脑是创造分裂的土壤,一方面通过反刍思维让我们活在过去,一方面通过灾难化思维让我们活在未来。这分别体现在我们的抑郁状态和焦虑状态中。

阳明先生说心无外物,整个外在世界都是我们内在世界的投射,每个人都会在头脑层面营造一个理想的世界,一切的理想世界都是虚妄不实,它会跟当下现实世界产生深深的割裂。

常常我们的自我就夹在这个裂缝中进退失据左右艰难,当理想跟现实发生冲突,我们总是会下意识地去苛责自我,攻击自己。自我就成了身心分裂的牺牲品。

在抑郁症状态下,我们就会不断苛责自己,我们总是对过去的行为和决定感到悔恨无法释怀,总是试图让时光重来,来突破当下的障碍,思维在没有意识的观照之下,就会无序的扩张。自我就在过去的悔恨和未来的恐惧中,不断被无情的拉扯。

这种状态下的人就会自我分裂,于是头脑塑造一个绝对完美的状态,而排斥当下不完美的自己。

《畏影恶迹》的成语故事中,  有一个人因为害怕自己的影子,憎恶自己的足迹,而想摆脱它们就直往前跑,可是举步越频,足迹越多,跑得越快,影子越离不开身,而自以为跑得还慢,于是就快跑不停,结果弄得精疲力竭而死。

所以,我们首先要接纳真实的自己,不完美的自己,停止对自己的改造对自己的攻击。

接纳自己不是形而上学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功夫,是自我建立在对宇宙世界和人生深刻的洞见,和透彻的认识基础上,是在去除头脑是非对错,成败贵贱二元对立后,对自己和众生不加分别的呈现。否则接纳自己就是一场头脑自欺欺人的游戏。

其次,不要对抗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和念头,而是用意识去观照它们。

我们要允许一切的发生,允许念头和情绪自然发生,自然流动。因为念头和情绪,只是小我的习性,与身体上的觉受,本就无好坏之分,越是抗拒它,越是更强烈。

若我觉的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念头和情绪,那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

所以接纳自己的平凡、懦弱和卑劣比驱使自己变得强大、勇敢和自信,需要更大的勇气。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就是允许,我允许我就是这个样子,我允许我有这样的情绪,我允许我有这样的念头。我允许事物的发展出乎我的预料,我允许生活与我的想法背道而驰。

我是为了生命,在当下的体验而来,在每一个当下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全然的允许,全然的经历,全然地感知,全然的体验。

禅诗有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夜我也要在院中种满莲花,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很多绝望和崩溃的瞬间,当我们走投无路时,不妨先放下我必须继续向前的习惯思维,而是驻足下来,欣赏眼前的风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