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43 “老而不死,是为贼”之我见

 阳谷人说论语 2024-05-12 发布于山东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孔子去拜访老朋友原壤,原壤并不起身相迎。孔子深知这老友的脾性,所以也见怪不怪,但又忍不住奚落他“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的这一奚落,历来的注者多释为:小时候不敬兄长,长大了毫无建树,老了还不死,你就是个害人的家伙。

“孙弟”即“逊悌”没有异议,但“述”、“死”、“贼”各种的解释却让人无语。

“述”,朱熹注为“犹称也。”意为无可称赞之处。后人多据此释为成就或著述。但世上绝大多数人小时候不知礼数,长大后也是默默无闻,没有什么成就,难道这样就应该被责备吗?没有建树就是罪过,世上岂不满是罪人?如果孔子非要众人皆有所成,说其不接地气、不食人间烟火,应该不为过吧?

述而篇中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其中的“述”我们不认为应释为“著述”,而认为应训为“遵循、承继”(见拙作《7.1“述而不作”正义》)。同样,此处“长而无述”的“述”也应训为承继,意思是原壤成年后没有继承父业。之所以给“述”补充宾语“父业”,是因为“不孙弟”的不敬兄长指的是不知人伦之理,依据前后句可有省略的原则,原壤“无述”的自然也是人伦之理。孔子对君子要求较高,但对普通人要求并不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所以,于父业无继应受到责备,而能继承父志、父业,就是一个普通人极好的作为了。

“老而不死”,译为老了还不死去,总觉得非常奇怪。人老的结果无疑是走向死亡,但说人老而不死,分明是在咒人为何还不去死。作为圣人,我们没在其它典籍中见到孔子有如此刻薄的言论。尽管原壤一生放荡不羁,孔子虽也不满,但也绝不至于如此厉声斥责。有人以此为嬉笑之言,释以老友间的调侃。但从句意的通畅性来看,前后句之间确实没有连贯性可言。不能说小时候不知礼,长大后没成就,这样的人就不应该活到老,应该未老先死。如此则是何逻辑!所以望文生义地将“老而不死”翻译为老了却不去死,的确是低看了孔子的修养。

“死”本是指生命终结,后来扩大到指所有的动植物失去生命。死去的东西就不再动了,因此,不灵活的、固定不动、呆板的东西也称为“死”。如“死心眼儿”、“ 死水”。既然孔子不会怒斥原壤要他去完结自己的生命,那么就应该是像上面的两分句一样,仍是在叙述其老而不安稳的生活状态。己至晚年的原壤,不仅不安稳、不消停,反而更肆无忌惮,能不招人讨厌么。说原壤是个老而不消停的人,不仅更合原壤的实际,而在文句上,历数小时不知礼,长大不立业,老时又不消停,文意明了,通顺自然,应是更切近孔子原意。

“贼”,会意字,金文从戈,从刀,从贝,会刀戈毁坏财货之意。《说文·戈部》曰:“贼,败也。从戈,则声。”这是说贼的本义是残害、伤害。自然,其它的义项也就是引申而来。“是为贼”历来的训释为:这是在祸害他人。译为祸害他人,情理上也有不通之处。原壤小时候不敬兄长,是他不知礼;成年后不能承父业,是他不尽孝,老年后又不消停虽有可能影响到他人,且不能成为后辈人的榜样,但说其祸害了他人也只能说是强加之罪。原壤的一生与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关系,说其祸害了他人自然是强行解释经文的结果。

既然“贼”不是伤害他人,那伤害的又是何人呢?经文言原壤幼、长、老一生无是处,以儒家修身安天下的人生观来看,于己应是害己,于人应是害民。而既然无所谓害人,那自然也就只能是害己了。孔子若言你原壤是在祸害作贱自己,无形中就含有对友人的规劝之情。人们认为孔子与原壤是从小的故交,且孔子稍长于原壤,那么,孔子的言论更像是一个兄长的善意劝谏了。从孔子终生劝人为善、诲人不倦来看,这样的语气应该更合乎孔子的品性。“以杖叩其胫”典型的细节描述,无论以何种方式去感受其中的深意,得到的都是满满的善意提醒,而非呵斥与责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