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62何心怡:大学生如何滋养精神

 高教课堂研讨 2024-05-13 发布于江苏

      当前,大学生“空心病”饱受社会批判,大学生如何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以下的方法值得一试。

哲思:融通知识而追求哲学智慧

      柏拉图曾提出“哲学王”的概念,主张哲学家为王,赋予了哲学及哲学家最高的社会性地位。作为普通人类,想要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要寻求哲学的指导。

      帕斯卡尔曾说,“人不过是一根芦苇,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这句比喻或许初读奇怪,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的解读,要我说,芦苇飘荡、芦苇单薄、芦苇成群、有的芦苇脆、有的芦苇韧,确实和人生有几分相像。

      一个人会思考自己为什么像又为什么不像苇草,而苇草却不会思考自己想不像人。这就是人与芦苇的区别所在。

      对于当代大学生,一路以来的素质教育让我们的知识已经足够丰富,但精神土壤,还较为贫瘠。恰处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思想就像一处沃土,生机勃勃,充满无限却也未知的可能。当然,这也无需担心,毕竟任何事物都有从无到有的过程,哲学对于生长的判断给人信心。

立新:突破圈子而捕捉新颖之处

      滋养精神的方法有很多,我想新鲜的体验无疑是很快的一条途径。

      当然,并不是说重复单调的经历不会滋养精神,但如果只是一味地重复而不去体悟,无助于精神的滋养。譬如“格物致知”,重复的物也能有新知。只有当某一瞬间我们豁然发现,思维的火花才会到来。但其重点不在于其重复,而在于你能否从重复中看出“新”,从不变中看出变。

      上学期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每天都有着固定的日常,在某一个瞬间突然决定自己已经很久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好像思想的死水,很久都没有新的植物生长。

      上了大学才发现,只要你想,你甚至能把自己活成只往返于教室食堂寝室的封闭人。但青春时光大好,何不趁这自由的时光多感受感受些新的圈子?与其把自己的人生道路窄化,不如打破信息差的壁垒,像一个不断变大球一样,体会更多,接触更多,体会更更多。

破旧:超越标签而拥抱无限可能

      超市里的标签清楚明了,而在生活中,我们也总会不自觉的成为自己人生超市里的售货员,为周遭事物贴上小小的隐形标签。

      贴标签,其实是一种思维的偷懒。当然,懒有懒的好处,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思想消耗。但也无法避免其过度简化的弊端,忽略事物的复杂性。

      遇到一个问题,通过归纳他的显著特征,有助于我们迅速定性问题,这是因为人类有归纳的特性,我们的很多知识也是建立在归纳推理的基础之上,但现实中人或事背后往往都错综复杂,并不是单一性标签可以完全覆盖的。现在很多媒体在叙述某一事件时,总是先贴上标签再进行论证。如何在标签之外窥到事件更多面貌,也是我们打开思想所需要具备的能力。

      有一段时间mbti16人格测试很火,有人做了测试,找到自己的阵营,满意离去。mbti确有一定的可取性,它帮助我们快速地定位估量自己,也帮我们快速地了解别人,打开社交话题。但人的个性也是流动的,与其只是将自己困在四个字母中,寻找认同感,我们不妨培养自己更健全更完备的个性。跳出刻板标签,i人可以主动和人搭讪,e人可以体会一个静静看电影的下午,p人可以制定一次计划,j人也可以享受一次说走就走的随性的旅游。

神交:与经典对话享受知音共鸣

      倘若你觉得孤独,就去看看书吧。书海汤汤,千年时光,总会有那么一个灵魂的倩影,能和你畅谈、能和你相洽。当你向外走走得太累的时候,也可以驻足歇歇,回来与自己与他人对话,在书里社交,寻找认同和点拨。

      当一个人意识到并试图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其实本身已经是一种突破。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Life is measured by thought and action, not by time.(生命的价值是用思想和行为来衡量的,而不是寿命的长短。)”丰富的思想,让我们开始在有限的生命里享受无限的可能,让我们的心略大于宇宙,让我们不再是一颗苇草。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