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把书读厚,把书读薄

 heaven张君峰 2024-05-13 发布于陕西

鲁迅:“读书要先把薄书读厚,再把厚书读薄。”

这是一种读书的境界,也是正确读书的标志。

问题:怎么做到呢?

其实答案就在伟人的《矛盾论》和《实践论》里,利用《矛盾论》里的方法,就可以把书读厚,而用《实践论》里的方法,就可以把书读薄。

问题一、怎么把书读厚?

《矛盾论》: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相反的正面和反面构成了一个矛盾,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

1)正反面要兼具。

2)正面走向反面,反面要走向正面。

书里的文字,往往暴露了大量的正面或者反面,所以,看到正面、就联系反面和补充反面,看到反面、就联系正面补充正面。这样一读,这本书,就变成了原来的两倍厚了。

而正反面间又有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利用这个规律,就可以看出这书有没有讲对、有没有讲错。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伟人读书的注释——此说法不对,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

1)一方面来自于伟人大量的社会实践的经验。

2)一方面来自于这个说法是不是符合辩证法。

所以,此时,只要把书里的文字暴露的正反面,以及正反面间的规律修改的符合辩证法——走向反面的规律——这就叫批判性阅读。这时,这本书既读厚了,又读对了——正确的吸收,错误的批判和扬弃。

这样用辩证法读书,各种正反面间的规律,就可以累加,所有的智慧都符合辩证法,这个时候,读书就越读越有用、读书越读就越想读,此时辩证法就像个金子的提炼器,把书里的金子都提炼出来了。

当然一遍,往往有大量遗漏的,所以就可以读十遍、八遍的。不断的把书里的正反面提炼出来,把书中作者揭示的正反面间转化的技巧和规律结合融汇到自己的技巧里。

问题二、怎么把书读薄?

《实践论》: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

《实践论》告诉我们,人们接触到的东西,包括各种说话、各种文件,这些东西是现象——包括文件里的内容也是现象,这些东西都是感性的东西。

这是认知的第一个阶段——感性认知阶段。

也就是说,我们看的书、书里人物说的话,这些接触到的都是感性的东西。

《实践论》: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之后,他们就能够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一个判断了。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后,如果他们对于团结救国也是真实的的话,那末他们就能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

《实践论》告诉我们,需要把感性的东西,进行逻辑推理,逻辑推理得出来的东西,就是理性认知的东西,感性认知经过了逻辑推理——就进入了理性认识的阶段。

也就是说通过把书里的大量内容,进行逻辑推理——就可以把书读薄——使感性内容变成了理性内容。

比如,有些人读了一本书后,就用一句话、或者少数的几句话来概念这本书——这一句话或者少数几句话,就是个逻辑推理——就是理性认知阶段。此时这本书就变成了短短的几句话——这本书就读薄了。

当然,辩证法的认知,也是理性认知,用辩证法读书后,就只剩下了正反面、以及正反面间转化的规律和技巧。

比如,十本书,它们的大量正反面是重叠和相交的。原来十本书的厚度,可能就只剩下了一本书的厚度。

逻辑推理后的认知,也是理性认知。用逻辑推理读书后,排除掉与常识和普遍真理不符的推论,就只剩下了判断性的几句话、推论性的几句话。

比如,原来十本书的厚度,可能就只剩下了几十句话的厚度,甚至这几十句话再经过逻辑推理,可能又只剩下了几句话的厚度。

所以,这个过程,就实现了把书读薄了。

小结

用辩证法读书、用逻辑推理读书,就经过了大量的大脑的思考,这种思考得来的东西,就容易成为真正自己的东西,弥久不忘。

这样的读书,就容易是卓有成效的读书。而不是一般的看完一本书,过了一年再看这本书,已经都忘光了,一切重新又变成新鲜的了——这种看书就完全是浪费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