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课文《金木水火土》的来源之谜,教辅论文信口开河,误人子弟

 文学私秘 2024-05-13 发布于江苏

目前部编本教材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金木水火土》,作者不明,虽然课文中的诗句看起来似曾相熟,但只能说身为中华文明圈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各个场合里,接触过诗句中的表述内容,不过,要真的追寻这首诗的出处,却给人一种一头雾水之感。

《金木水火土》的全文如下:

一二三四五,

金木水火土。

天地分上下,

日月照(也有用“同”、“明”、“定”)今古

异文主要在后两句,主要有:

上下分天地,往来别今古(来自作家李心田的回忆文章)

东西共南北,上下和今古(来自“东明文史”资料)。

进入教材,《金木水火土》最早出现在北师大版,名叫《对韵歌》,这个擅自加入的标题,无疑误导了研究者对它的出处的认定,下面我们有专门解析:

北师大版

教辅材料对《金木水火土》竭尽溢美之能事。

我们找一篇《教育导刊》2022年第6期上的《充分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语文教材中的传承实践研究》,其中解析了《金木水火土》的深厚内涵:

——一年级的识字第一课认读的是 “天 地人你我他”,第二课是 “金木水火土”,这何 尝又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朴素最基础的关于 宇宙关于社会关于物质世界的表述, “天地人” 背后的世界想象, “你我他”蕴含的社会格局, “金木水火土”背后的物质性质的分类,至于课文中进一步列出的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和“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稍微往深里讲,教材在第一时间接触到的实际上就包含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创世想象和时间意象,这些都是我国最基本的传统文化中的基因元素。这些基因元素可以化入到我们语文行文中的各个方面。——

但是这些教辅材料类的论文,却对这首诗的出处矢口不谈,不屑一顾。

还有的论文,信誓旦旦地信口开河,葫芦僧乱判糊涂案般地乱点鸳鸯谱,其后果是谬种流传,贻害后进。

这也是语文研究中出现的一个通病。教学刊物的低价值、无价值、乏价值,从中可见一斑。

比如在《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23年第1期上刊载的《童谣和儿歌:母语的再出发——《快乐读书吧》解读之一》中,这样认定《金木水火土》的来源。

这篇论文下面的注脚下,还标明该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40年儿童文学的乡村叙事研究’(批准号:19BZW141); 江苏省高校青蓝优秀教学团队项目'儿童文学课程群’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但这个成果的成色怎么样,是否能揭开课文来源之谜,可能与这个自标为成果的定性并不匹配。

这篇论文中写道:

——小学一、二年级的48篇童谣,涵盖了儿童生活的日常经验、童趣想象、家庭社群、校园同伴、国家社会以及自然万物等方方面面。

如一年级上 册“识字2”的对韵歌《金木水火土》“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是根据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改写的,四句话涉及数字、五行空间、时间,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同时,配以傅抱石的名画《一望大江开》,充盈着对每一位小学生养浩然之气的期许。——

这篇论文说《金木水火土》是“根据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改写的”,但只要我们到《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中查一下,就会发现,根本没有类似的语句。

那么,《金木水火土》究竟来自于哪里?

我们从通常的资料查询中,可以看出,《金木水火土》的主体内容,有以下几个出处:

一是出现在旧时私塾的蒙学教材中。

这也是《金木水火土》的四句诗,经常被人提及的原因,因为出现在启蒙读物中的诗句,会融入到一代孩子的记忆中,然后通过孩子圈,扩散到社会,成为民间广泛接受的流行语句。

我们在党明德、何成主编的《中国家族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中可以看到蒙学教材的具体内容:

——老师先在叠好划好的格子仿稿纸上,用毛笔写好,叫做格子。学生用仿稿纸套在格子上,模拟着描写,这叫做写套格。

有的地方写字是从“描红”开始的。“描红”就是从书笔铺(文具店)买来印好的红色仿纸,老师指导学生用墨笔在红色字上描一遍,作为写字的初步练习,我们这个地方,书笔铺没卖过这种描红纸,都是从“写格子”开始的。

老师所写格子的内容有:“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明今古”;“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有时也写上一首诗。第二步写空格,就是老师写的格子写一行,空一行,学生套上仿稿纸,影写一行,临写一行。第三步叫写背格,就是临贴了。书法大家欧、柳、颜、赵的碑贴,老师指定一种让其长期临写,这时开始写小字,除有专门的小字本外,还须在写好的大仿行间空隙里写小字。——

在林乾良、李葆荣编著的《甲骨文与书画印》(西泠印社,2014年3月版)中也有类似的陈述:

——中华民族对于数学有重大贡献。先民们早在殷商时期就使用了十进制,春秋晚期,又在筹算中首创了十进位值制。而后老子又阐明了“道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数的新概念。现今发现有关数的甲骨文从一到十,以及百、千、万等,都显示了殷商先民们的智慧。旧时的儿童习字帖,开篇曾经写着“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同今古”这样四句话,相当典型地反映了数字在社会生活中的奇思妙用。——

吴洪成著《中国古代学校教材史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版)也有类似的阐述,不过文字内容有差异:

——写字:蒙童习字是先生先把手写字。教写字的基本笔画如点、横、直、勾等以及转折运笔轻重等方法。后令学童“描红”,接着学“影写”(即写蒙格),后学“仿写”。“仿写”多写成句韵文,如“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六七八九十,升斗合刀尺,大中小人少,山川山有石”;又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之类。最后教学生幕字帖。先生推荐欧、柳、颜、赵等家字贴,令学生选择临摹。写得好的字,塾师加红圈写得特别好的加边二圈,错字及写得不好的字打上红“X”之类,随后则为四书五经题。——

在各种志书中,都有着大同小异的这种出自私塾教学的相似介绍。

比如在《许昌县文史资料第5辑》( 1991年版)中收有孔子静撰文的《私塾学馆琐记》一文,这样介绍:

——蒙童入学不久,就要学习写字。那时写字完全用毛笔,纸张是棉纸或烧纸。写字又叫“写仿”,时间主要在上午,即上午一入学馆,第一件事就是研墨、写字。每天写一张,写好后送老师桌上让其改阅。

没有写字基础的蒙学,开始先“描仿”,就是由老师给写一张中楷“仿影”,让学生套在棉纸上,一笔一划照着描, “仿影”的内容多为:“上大人,孔乙已,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人,可知礼也,X X X描仿。或“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同今古。XX X仿”。全描一段后,改为描一字仿一字。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书写能力,就只仿不描。这时“仿影”的内容多为“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窗前勤苦读,马上锦衣回”之类的神童诗。——

在《丰南史志资料选编第3辑》(1988年12月版)中,也有相似的对私塾的学习介绍:

——下午第一课时是习字,俗名“描仿影”、仿影多为笔划少的汉字组成的有趣诗文,如上大人,孔已己,划三于、七十世、尔小生、八九子一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将这些字用毛笔透纸沾墨描写一遍后,立即交老师看,名为“判仿”,不打分,只在不合书法规范的笔划上,用红笔纠正,从不对学生责罚,因此“判仿”不象“背书”那样紧张,有时还可看到老师蕴含的笑意。第二课时是温书,即将当天讲授的新课文念熟,背熟。——

在《东明文史资料第11辑:东明民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2月版)也有类似的介绍,不过,这里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目前课文里的另一种版本来源:

——吃过早、午饭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研墨”,写字叫“写仿”。“写仿”就是写大字。私塾老师很注意教学生写字。他们认为:字,就是“门面头”;教学生写字,就是“壮门面”。学生学习好坏,人们不容易看出来,字写好了,一眼就可看出。所以学生一上学,就要备齐“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

初入学的“蒙童”先从“描仿”学起。就是老师先给学生每人写一张字样叫“仿影”。小学生先用小棉纸(一种较薄的纸)套在“仿影”上,按影出的字描写叫“描仿”。开始连描也不会,老师就握住学生的手教学描。

“仿影”上的字也比较简单,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东西共南北,上下和今古。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作为小学生描仿的影子。

写熟练后再用大棉纸(较厚点的纸)套着描写,改用“唐诗”较稠的字做“仿影”。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一类常见的诗句,让学生边习字边学诗。

影描成后,再写“格字蹦”(也是“仿影”,即写一个字空一个格,一个字描写,一个字自写)。“格字蹦”也练成了,再脱影临帖。这些是对学生学写字的严格要求,必须一步一步地学。——

作家李心田在回忆录中,也提到小时在旧学校里的这种文化接受(摘自《两个小八路》,新世界出版社,2016年5月版,第177页):

——爸爸名字叫李玉章,小时念过一年多私熟,在杂货店里又学了点儿数算知识,毛笔字写得虽不算好,却还工整。他给我写了两张仿影,一张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另一张是“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上下分天地,往来别今古”。——

二是出现在民间的歌谣中。

在姚向奎、梁珊著的《黄河号子:民间船歌的生命力》(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8月版)中,有这样的介绍:

——黄河硪工号子唱词丰富多彩,随意性强。船工在打硪到高潮时,要用板号,唱着最有劲儿了。有时候大伙儿干得热火朝天,还可以在板号里加入花号,花号是即兴发挥的号子,见人唱人、见物唱物。如“王京花真是凶,拉起车来一溜风。一晌能拉几十车,又有名来又有功”“一二三四五呀,金木水火土呀。天地分上下,日月同古今呀……”“一女贤良数孟姜,二郎担山赶太阳……”“七郎屈死芭蕉树,八仙子弟数老张。九里山前活埋母,十面埋伏楚霸王”等,朴实的歌词,低沉有力的调子,将历史与戏剧融合在一起,配着硪点,抒发着沧海桑田的感叹,所有的感悟和感情全都融化在硪歌歌词当中了,很是壮观。——

在《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桦甸县卷》(1987年8月版)中,记载如下:

一二三四五(四首)

一、一二三四五,

金木水火土;

天地分上下,

人当孝父母。

二、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没打着,

吓了一身兔子毛。

三、一二三四五,

金木水火土;

甜瓜吃着甜,

经过苦中苦。

四、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不吃面,

专打大坏蛋。

注:最后一句,也有的唱成“专打王八蛋”。

在王毓银主编的《民间歌谣》(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版)中,直接将《金木水火土》收入在“民间歌谣”体例中:

五行谣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天地分上下,日月明今古。

相生又相克,五行来做主。

金字能生水,水字能生木。

木字能生火,火字能生土。

土字能生金,金字能克木。

木字能克土,土字能克水。

水字能克火,火字能克金。

三是《金木水火土》中的部分语句仍民间法术的一种套语。

这主要体现在“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这两句。

在曾国珍、杨晓歌著的《中国魔术》(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6月版)中,介绍如下:

——我国古代传统节目的表演者,常用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一些神秘的“咒语”来迷惑观众配合演出。现代魔术也有通过和助手的对话或答问来烘托掩盖,以加强演出效果。这是运用语言艺术为魔术服务。——

在张履谦著的《相国寺民众娱乐调查》(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编辑部)中介绍了幻术中的套语运用:

——现在下面把刘雪贵那个幻术团演幻术时的几种幻术的说话,分别录下:

① 小人打鼓:“伙计!打鼓,拾好了没有?打个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共今古,好好的玩,好好的耍,打一下,打一下”——

在蔡梦月编著的《滇东北方言童谣的记录与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版)中提到“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过去是丧葬仪式中的一种孝歌:

一二三四五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判官来烧香,小鬼来敲鼓。

鸡脚二神拖起走,一拖拖到丁字口。

【解题】本是丧葬仪式的孝歌,后流传为孩童游戏所诵。“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在明朝珍本白事《开歌路》中已有记载,流传到民间,内容演变为简短易记的形式。

朱传迪编的《中国风俗民歌大观》(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也作了相似的论述:

——“孝歌”,是民间悼念亡人时所唱的一种祭祀仪礼歌曲。老人逝世,俗称“白喜事”。这是千百年遗留下来的一种风俗习惯。凡家有亲丧,除大户人家请和尚、道士做法事、道场,或请儒生诵祭文、引“痛念”礼外,一般平民都请人唱孝歌,亲朋邻里都来参加,一唱就是三至五夜(最少一夜),目的在于:安抚亡者家属,解除悲伤;为伴灵人助兴以忘却长夜寂寞。这一风俗,在鄂北襄樊、勋阳一带仍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孝歌仅在“伴亡”这一特定环境演唱,其它场合回避,多于出殡前一日(或几日)傍晚进行,在祭祀中具有一定的程序:

(一)开歌路(亦称起鼓、起歌头)。即锣鼓伴奏下的开场白,如“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末曾开歌路,要打锣和鼓”。内容多叙述人生必死的自然规律,但其中常渗入一些神话和迷信色彩。——

在经典京剧《乌盆记》里,当差役用刑的时候,叫出“一二三四五”受刑者也随口接上“金木水火土”,可见,“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作为套语的存在,已经在民间具有广泛的普适流传了。

因此,《金木水火土》一课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赋予了种种超自然的神力,所以也常常出现在巫术、幻术、魔术等特殊场合之下,使其具有了某种形式的仪式感与防御力,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调侃味。

《金木水火土》在民间的流传过程中,逐渐定型成对人与自然的中文符号化的思考,这期间无疑集聚起了各式人等的锺事增华的对人类文化真相的语言揭示,从而最终形成了《金木水火土》目前看到的模本。它如同是从石头中开掘出的一块宝玉,仿佛早就存在于汉字丛杂的语符里,在无数的参与者的加萌下,终于破壳而出,如有天作之合,如有神祇助力,它仿佛早就存在在那里,只不过等待一个绽放于世间的机会,而发掘它的开创者是谁,显然已经难以考究了。

教辅资料为它安上一个出于《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的出处,显然缺乏说服力,完全是信口开河,误人子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