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第75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谷山居士 2024-05-14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少阳三十二少阳坏病入太阴去路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 炙甘草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伤其中气,胆胃俱逆,胸胁满结。脾湿肝遏,小便不利。胆火刑肺,是以渴生。胃逆未甚,不至作呕。相火逆升,故头上汗出。营卫交争,故往来寒热。君相升泄,是以心烦。此为少阳之经而传太阴之脏,表里俱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黄芩,疏甲木而清相火,桂枝、栝蒌,达乙木而清燥金,姜、甘,温中而培土,牡蛎除满而消结也。
1   少阳坏病,阳盛则入阳明之腑,阴盛则入太阴之脏。本条寒热往来,是为少阳经病,而小便不利者,入太阴也。
2   误下伤中,胆胃俱逆,则胸胁满结。小便不利者,脾湿肝遏也。胆火刑肺,是以渴生。但头汗出,是经阳之病,阳经上蒸也。往来寒热者,少阳表证不解也。心烦者,相火逆升也。此为少阳经证未解,而又误下传脏,表里俱未解也。(大陷胸汤提纲,也是但头汗出,是身上无汗,经阳上蒸也。所以是表证未解也,少阳柴胡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解少阳之表,干姜温太阴之里寒也。
3   此小便不利,是脾湿肝遏,为何没用茯苓?此胸胁满结者,还是少阳病,小便不利,还是三焦不通也。(《金匮》:八味丸解:火主疏泄而水主收藏,此不便不利者,相火逆升,上焦不通,下焦气陷,三焦不通也。)柴胡黄芩者,破胆胃之郁格,泻上焦之不通。加干姜,温中焦之湿寒也。加桂枝升陷下焦,调乙木而行疏泄也。加瓜蒌清上肺热燥,牡蛎者,除胸满而消痞结。
4  柴胡桂枝干姜汤,有心烦证。此心烦者,是少阳相火上逆的心烦黄芩证,还是甘草干姜汤误下中虚的虚烦干姜证?不能细究,此是误下,少阳坏病,又坏入太阴。此又有黄芩,又有干姜。师解:君相升泄也,是有黄芩证,也有干姜证。
 

1疟病——陈宝田医案

程某,女,36岁。197875日初诊。患者1周前感冒,在当地医院就诊,服解表剂后症状消失,又于洗澡后复发,烦渴引饮,胸腹动悸,第二天即愈,愈而复发,每一发约隔六七日,如此数次。当地医生或辨为虚或辨为邪热,服药皆不愈,遂来就诊。诊断本病属疟病,遂投柴胡桂枝干姜汤,5剂而愈。
 
论:疟疾,阴阳之交争也。也就是疟病,证见寒热往来的一种病。病理比较复杂,就是伤外寒而发热,寒热相争而往复的证,有一日数发,也有隔日或隔数日一发。有热多寒少,也有寒少热多。少阳经病,寒热往来,而疟病也寒热往来,所以疟病,近少阳经病,比较难辨,也有点难理解。

2牝疟——魏树春医案(

有宁人张姓者,疟以日作,不热而但寒,已发数次。时医以治疟套方治之,不效,乃乞予为拟一方。予谓此症由其人阳气素虚,夏间又贪冷食冷过度,致阴气益盛,而阳气益虚,故疟来但寒不热,而牝疟以成。当用柴胡桂姜汤。
服一帖,疟即止。再服醒脾化湿之剂数帖,而气体复原。出处:《清代名医医话精华·魏筱泉医话精华》。《经方一剂起沉疴》

13皮炎——刘景琪医案

张某,男,48岁,工人,197357日初诊。全身瘙痒,抓破后流黄水已半月。每于受凉受风后痒甚。夜间加剧,影响睡眠。检查;皮肤有抓痕和结痂,布满全身,划痕试验阳性,曾涂西药外用药和口服扑尔敏、维生素、钙片等无效。并有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舌苔薄白,脉弦。中医诊断:痒证。辨证:湿热蕴结表里。治则表里双解,祛湿解毒。处方柴胡24克桂枝9克干6克花粉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炙甘草6克双花30克连翘15克黄连6克黄柏9克栀子9服三剂,症状消失。经方验

14红斑狼疮——胡希恕医案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宋某,女,40岁,北新桥帆布厂工人。初诊日期1971725日。面部起红斑半年。半年前因牙痛到医院拔牙,牙科医生看到鼻上眉间有红斑,怀疑是红斑狼疮,故不给拔牙,后经多次检查,找到狼疮细胞,告知为不治之症,建议中医治疗。现症:鼻上及眉间生两块红紫斑,上覆痂如白霜,偶有少量溢液,痒不明显,但见阳光后痒加重。自感全身酸软无力,食欲不正常,有时恶心呕,头痛头晕,口干,时感身热而体温不高,二便调,舌苔白少津,脉沉细。证属血水盛,邪郁少阳。治以养血利水,和解少阳。
处方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柴胡12g,黄芩9g,花粉12,生牡蛎15g,桂枝9g,干姜6g,当归9g,川芎9g,泽泻15g,茯苓9g,苍术9g,白芍9g,炙甘草6g
二诊:1972211日。自服用上方后,眉间处狼疮红斑逐渐缩小,一般情况改善,故一直服用上方。
三诊:197362日。患者全身症状好转明显,红仅在鼻尖能看到一小块,其他一般情况良好。《经方验案评析

图片

29心悸——刘渡舟医案

史某,女,60岁。三年前确诊为冠心病,近两个月来心悸明显,心电图提示为频发性室性早搏。症见:心悸心烦,手指麻木,伴口苦口干,不欲饮食,两胁疼痛连及后背。大便稀溏,每日三四次,午后腹胀,小便不利。舌质红苔白滑,脉弦缓而结代
柴胡12克黄芩6克干姜6克桂枝10克花粉10克牡蛎30克茯苓30克炙甘草12克四剂。服药后心悸明显减轻,便溏、腹胀等证也减。
上方又服七剂后,诸证皆消,心电图检查提示大致正常。因改为苓桂术甘汤加太子参以善其后。《临证指南》

30心悸——陈津生医案

康某某,男,20岁,19841113日就诊。观其形瘦、颧红、唇燥,谓半年来胸闷、心悸,甚则左乳下其动应衣,每入夜即身冷寒战,至子时以后汗出身热而寒解,昼日无寒热,伴脘痞、纳呆、口干等症,脉弦细疾数。舌红、舌体略胖,苔薄白(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投柴胡桂姜汤加味:柴胡25克,桂枝10克,花粉15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龙牡各25克,五味子12克,炙草10克。3剂。
1116日复诊,夜间寒热已止,胸闷心悸大减,纳增,脉转和缓,上方用量减半,继服3剂而愈。[内蒙古中医药1989,(2):28]
按语:仲景谓该方可治心烦一证,据陈氏经验,本方用于治疗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伴有少阳证侯者有特效。本案心悸见有夜间寒热,即属少阳证,故投柴胡桂枝干姜汤应手而愈。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51胆囊炎——李石青医案

李某,女,62岁。198698日入院,住院号13625,病者曾因胆囊炎、胆石症,行手术治疗,但术后病情反复。此次发作2天,高热(40℃)寒战,右上腹剧痛,引肩背,身黃,目,溲,纳差,便秘,精神萎顿,苔质暗红,苔灰黄厚腻。治疗始用大柴胡汤加减,服药10余剂,西药用氨苄青霉素,654-2、非那根等抗炎解痉镇痛剂治疗,热势渐退,疼痛减轻,腑气已通,但屡有反复,未能根治。李师查房,患者呈:畏寒低热,面色少华,右胁隐痛,纳少,脘痞腹胀,口干苦,不思饮水,小溲黄,舌苔灰黄腻,脉细弦滑李师认为残余湿热未化,少阳枢机不利,中阳郁遏不达之咎,治取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药用:柴胡8g、桂枝6g、干姜4g、黄芩10g、花粉10g、牡蛎15g(先煎)、茵陈22g、霍香10g、蔻仁3g(后下)、茯苓10g、川朴6g、滑石(包)10g、通草3g。药服3剂,诸症均解,思食,低热亦退。后参人香砂六君意,巩固治疗23天痊愈出院。
原按:患者曾行手术治疗,正气已虚,复用大柴胡汤通腑疏利,屡攻其下,虚者益虚,中阳衰微,故见面白少华、畏寒、神疲、纳少腹胀等;邪郁少阳,胆热气阻,故有低热、口苦、胁痛、脉弦见症;脾土受伤,湿热留恋,缠绵难化,见渴不思饮、小黄,苔黄腻等候。少阳不和,胆热脾寒,水气不化,徒用寒下无功,故取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以柴和解少阳,用桂、姜温运中阳而行水湿,伍栝楼根、牡蛎,清胆热而软坚化饮,升津液而不留饮;因湿热缠绵,故去甘草之甘缓,加藿、蔻、苓、朴、茵陈、滑石等,芳淡渗湿。诸药合用,寒温同施,相须相济,使阳和气运,则胆气自通矣。临床对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选用大柴胡汤和解通腑而少阳未解,湿热未清,湿胜阳微的变局,用此方化裁,每获良效。摘自:史锁芳,李石青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经验[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1):23-25.经方治验消化病

52腹胀胁痛——刘渡舟医案

丁某,男,36岁,工人。1983316日初诊。1972年曾患肝炎,经治疗已愈。然自此以后,腹胀时作时止。近1个月来,感觉肝区作痛,腹胀亦增剧,并伴有口渴、心烦,手指发麻等症。询其大便,则称溏薄而泻,每日二三次,小便反短少。切其脉软大无力,视其舌质胖大,边尖色红,苔呈薄白。
辨证:尝患肝病,累及于脾,虽肝功能化验正常,然脾气实未复也。
现症见右胁作痛而心烦,舌边红,主肝胆有热之象;腹胀,便溏,口渴而小便少,乃脾寒气阻,运化无力,阳不化液之征。肝热脾寒,阴阳为之不和,气血为之不利。且疏泄一旦失司,肝气亦必郁而不伸,肝乘刑脾,则中气更为浇漓。此病世少治法,惟仲景在大论第147条列出柴胡桂枝干姜汤一方,它既能清肝胆、利枢机,又能温脾阳,助气化,为后世治疗肝脾寒热杂糅之证开辟了途径。
处方:柴胡12g,黄芩6g,干姜6g,桂枝6g,炙甘草6g,牡蛎12,天花粉12g3剂。
319日又诊:言服药后,腹胀减轻,甚觉舒畅。大便成形,日解1次。右胁疼与烦渴等症均明显好转。认为药已中病,仍以前方照服,约十数剂后逐渐告愈。
原按: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大柴胡汤两相呼应,一兼治脾寒,一兼治胃实,恰体现肝胆之病影响脾胃而有寒热虚实之分。余师仲景之意,在临床上对于慢性肝炎兼见腹胀、腹泻,而具有太阴病阴寒机转者,投与此方往往有效。此外,对糖尿病而兼见少阳主症时,见口渴喜饮,如饮水稍欠则口中干苦,尤其夜间睡眠时,每每舌体干涩乃致麻木不仁,同时腰酸腹胀,而大便反溏,小便频数而短,脉弦滑无力,舌质红而少苔者亦有一定效果。
此证为肝胆有热,脾气虚寒,三焦气化不利,津液不能敷布之证。因脉弦主肝病,而腹胀作泻又为脾病。所以,选用此方用柴胡、黄芩以清透肝胆之热,干姜、桂枝以温太阴阳虚之寒,花粉生津止渴,牡蛎软坚消痞,甘草则和中扶虚并和诸药。寒热两治,气液双顾,阴阳互兼,变化入微,故药后效果亦颇为理想。摘自:刘渡舟,经方临证治验[J].中医杂志,1984,(3):10-12.经方治验消化病

图片

78乳癖——乔保钧医案

王某某,女,39岁,1975321日就诊。自述乳房胀闷不适已半年余,近一个月来发现乳房有肿块,经前乳房胀痛加剧,肿块明显胀大,经后乳房胀痛减轻,肿块明显缩小,并随情绪郁闷而加重,伴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六脉弦滑,舌体偏胖,苔白有津。检查乳房左上方有一肿块如核桃大,触之坚韧,略有痛感,推之可移,但边界不清,周围还有数个黄豆大小肿块,两腋下淋巴结不肿大。证属肝郁气滞,痰湿凝结。治宜疏肝清热,温化痰湿,软坚散结。方宗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黄芩各9克,桂枝、干姜各4.5克,天花粉21克,生牡蛎15克,炙甘草9克。每日1剂,水煎服。
服上方20剂后,两侧乳房肿块全消,自觉症状消失而痊愈。
3年后随访,未有复发。[新医药学杂志1979,(1):33]
按语:乳癖一证多因思虑伤脾,郁怒伤肝,以致气滞痰凝而成,其形如梅李、鸡卵或成结节状,医治多以疏肝之柴胡、逍遥辈。本案乃枢机不利为本,痰湿凝结为标,故投柴胡桂枝干姜汤以疏利肝胆,化痰软坚而愈。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乳癖是指常见于妇女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肿块,以乳房肿块和胀痛为主症,常见于中青年妇女。乳癖可见于西医学的乳腺小叶增生、乳房囊性增生、乳房纤维瘤等疾病。西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症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如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分泌相对增高。《经方治验妇科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