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趵突泉的“突”字少一点,是不是写错了?在古代书法中有出处吗?

 鸿墨轩3dec 2024-05-14 发布于内蒙古
首发2024-03-21 07:29·逸之书法·胶州

文◎赵磊

有不少人在游览济南“趵突泉”时会发现,趵突泉的“突”字少了一点,有不少学者和博主,对“突”字为什么少了一点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因此有了不少强加附会的解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图,趵突泉此碑,立于明代嘉靖十六年,为济南府知府所立。

古人写字,在不改变字本身释义的情况下,常有省笔。尤其是最上端点的书写,在一些字中,常有把点省去的写法,当然,这只局限于特定的字,如“流”,右半部分的点基本不写。比如唐代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的“流”: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流”字

大部分古代书家在写“流”时,右半部分的点,基本是不写的,如更早期的魏碑楷书《元羽墓志》中的“流”,也是如此写法。

除了“流”以外,“碑”字右半部分最上端的小撇,古人在书写时也基本会省去,除了明代汪道会以及清代翁方纲在书写时,“碑”字上端会加撇以外,其余的所有书家,在书写“碑”时,上端都不加撇。

如欧阳通《道因法师碑》中的“碑”字:

欧阳通《道因法师碑》中“碑”字

除此以外,还有这样的很多例子。因此“少一笔”,并不是错别字,而是古人在处理字的时候,有意将其笔画省略,并且,将笔画省略之后,并不会改变字原有的意思,字依旧是那个字,别人也不会认错成其他字。

而趵突泉中的“突”字,也是将点画省去。不过,古代的时候,“突”字点画省略还是比较少见的。在早于此碑之前,祝允明书《刘伯温诗词》时,“突”字便处理成少一点的形态。

如图:

祝允明书《刘伯温诗词》中“突”

至于其后,则有朱耷等人,也将“突”字作此处理。如朱耷书法《行书杜甫诗轴》(左)以及《行书白居易琵琶行》(右)中,图下:

近代也有一些书家也很喜欢将“突”字点画省略,如于右任的魏碑楷书:

除了邓石如以外,谢无量写“突”也不写点。所以说,趵突泉的“突”字少一点,并没有错,而且在古代书法中,“少一点”也是常见的书写处理方法。至近代,不少书家也如此书写。#春日生活打卡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