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中医】学中医一定要读《黄帝内经》吗?

 凤凰杏林学堂 2024-05-14 发布于江苏

文末有福利,快乐学习好帮手

蓝字关注我们  中医知识不迷路

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其中,《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之作

 经典的 

《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又名《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内经》又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古语云:儒子无不知《论语》,医者无不读《内经》。”《内经》是以黄帝与其医学老师岐伯一问一答的形式记录的,因此后世把中医也称为“岐黄之术”。《内经》包含了哲学、文化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内容,在宋朝科举考试中是必考科目之一,所以说《内经》为经典并不为过。

 神秘的 

《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有一个作者之谜。

《黄帝内经》所说的“黄帝”,并不是古时候的“九五之尊”——“皇帝”,而是特指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黄帝”,本姓公孙,一说为姬姓。因为黄帝曾住在“轩辕之丘”,所以称轩辕黄帝,建国于有熊(现在河南新郑),后人也叫他有熊氏。

黄帝出生似乎就是天选之子,有超凡脱俗的大智慧。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出生十几天就会说话,少年就文思敏捷,青年机敏能干,到成年更是耳聪目明,顺应天道,人类该有的杰出品质和能力黄帝全有了。黄帝的时代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混战,统治者天天打来打去,因此都有点暴力倾向,但是黄帝却修行德业,体恤民生,而且战斗力强,最后众望所归统一中原。

这样一个统治者会写一部医书?黄帝其本人确实博学多才,据史料记载,黄帝首先定度量衡之制,按现在的话说可以算个数学家;其次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也就是沿用至今的农历,是个天文历法学家;使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是个军事学家;另外还传说黄帝还是服装设计师、音乐学家……这么看来,写个医书对于黄帝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翻遍现世关于黄帝的记载,也没有任何关于黄帝写《黄帝内经》的明确证据,没有任何蛛丝马迹。而《黄帝内经》之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虽然它相传为黄帝所作,但史学界目前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不是黄帝本人(十分明确),且此书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成书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经过一代代医家共同努力,一代代医术传承总结经验,增补发展创作,直到唐代仍有补充。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淮南子·修务训》

那为什么要托名黄帝?这就好像老婆饼里没有老婆,用这么一种说法,是便于人们记住和普及推广。按照《淮南子》的说法,是用“黄帝”之名,给这本书造势,让它名号听起来更加响亮,以便这本书流传范围更广,大家能崇本溯源,了解到中国医药文化起源很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

那么既然是托古之名,为什么不是女娲、燧人或伏羲,偏偏要托名“黄帝”,这里面还有什么渊源?

古代有“黄帝明星效应”。《史记》记载,黄帝是传说中五帝之首,有熊国国君少典之子。王冰注《内经》说,黄帝铸鼎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意思是黄帝肉体成仙而去,所以只能葬其衣冠为念。要知道,在古代能够得道成仙,一步登天是多少人穷尽一生的梦想,黄帝相当于众人追捧的偶像了。托名黄帝这种受人追捧的标签来著述《内经》,在古代医者心中的影响力不次于给了NBA球迷一个乔丹亲笔签名的球衣,那简直是莫大的鼓舞和此后前进的不竭动力。如此一番“黄帝”招牌营销下来,《黄帝内经》必然能够广为流传,也增加了内容的权威性。

《黄帝内经》

写了什么?

■■■■■■■■

这么一部连作者都不确定到底是谁的《黄帝内经》,一没证据讲它的理论来自哪里,二没确定的成书时间,凭什么能被中医界奉为“医之始祖”呢?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题,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类科学。”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中医学”的定义

中医药理论又是什么?中医药理论最重要的就是哲学思想,包括天人理论、精气学说、阴阳五行等,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实践精神产生了精气血津液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病因、发病及病机方面的学说。此内容后世医家不断总结创新逐渐发展直到现在。

然而这一切的开端,树之根基,水之源头,都要追溯到这本《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素问》《灵枢》各有81篇,以上所说的天人理论、阴阳五行、精气血津液、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均有专门的篇章论述。

这些内容已经构建了一个基本的中医基础框架,体系严谨,是直至今日学习中医都要掌握的基本内容,所以《黄帝内经》才这么重要。

//  写在最后

也许有人对《黄帝内经》颇有兴趣,想一探究竟。但《黄帝内经》是本古书,文字晦涩难懂,并且渗透了很多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需要有一定的古文功底和古代哲学基础才能理解。更甚,因其年代久远,有些内容并不符合现在的思想理念,需要甄别。

要想学习中医,读《中医基础理论》的教材是更好的选择,因为这是我们现代的中医学者对《黄帝内经》的提纲挈领的解读。凤凰杏林学堂的【学中医】栏目,则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纲领的趣味解读,让想学中医的你轻松入门,迅速掌握中医基础的精髓。

本文其他作者:王若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