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子思想观照下的常州人文内核

 笑嘻嘻1 2024-05-14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中,吴文化无疑是其中典型的一种文化存在,悠久而独特。而作为“三吴①之一”的常州其文化既有着明显的吴文化烙印,又有着自身一定的个性特征,当然,常州文化的逐渐发展、兴盛繁荣与其人文始祖季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季子思想就是常州人文之根源、灵魂。

图片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吴氏,名札。春秋时期政治家、外交家、文艺评论家,吴太伯十九世孙,吴王寿梦第四子,公元前547年受封延陵(今常州,含江阴、丹阳等吴地沿江一带地区),于是常州开始了长达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而季札又被人称为延陵季子、州来季子。

季子品德高尚,远见卓识,诚信厚德,三次让国,表现了谦让敦信的儒家圣贤风范。他文化修养极高,熟悉儒家礼乐,有着高度的艺术鉴赏能力,被称为“中国文艺评论的开山鼻祖”。同时,他又有着较高的政治智慧,周游列国,与当时齐国晏子、郑国子产、晋国向叔等政治风云人物多有交往,处理了很多棘手的外交难题,是当之无愧的杰出外交家。其堪称“圣人”的思想行为、道德品德对常州人文思想与城市精神的形成,无疑有着“根”与“魂”的作用与价值。

图片谦让而有坚守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常州精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无疑与季子密切相关,特别是季札的一再主动避让王位,就赋予了常州文化一种突出的精神品质,即谦让中带有坚守。这种人文品质对于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不失为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

在《史记》、《左传》、《论语》等记载中季子三让、季子挂剑等都展现了他高尚的品格和情怀,司马迁在“吴世家”的篇尾,甚至感慨地写到:“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当然,他的谦让其实又是一种坚守:实在躲不过,就跑得远远的(“退耕原野”《延陵季子碑铭》);实在看不下去,就再也不回来(“终生不入吴国”《盐铁论·论儒》)。这种谦让本质上是对儒家思想及自己内心的尊重与坚守。

图片

上图:[明代]张宏《延陵挂剑图》(局部)

季子的谦让与坚守,奠定了常州人文的基础,多年以来,逐渐发展成为常州最突出的文化符号、精神标识,并随着常州文化的传承而世代流传。诸多名士文人,不管是从常州走出去的还是外地来常的,都以谦逊诚信为重,以骑墙摇摆为耻,如常州人赵凤昌、庄蕴宽等人默默坚守为辛亥革命做出极大贡献,却不贪功;如外地来常的刺史孟简坚持水利、引江入湖,阳湖知县张作楠为人谦逊、为官清廉等等。即便常州园林众多,却不被外界知晓,取名还很低调:未园、约园、近园、止园——谦让、淡泊中带有一种坚守。而当代的双桂坊美食街的诸多商家们以诚信为本坚守商家底线;“钥匙阿姨”长年替邻居保管家门钥匙及时解困;以及替兄还债坚持4年多的弟弟,捐献器官的快递小哥等等,如今的常州就是一座充满诚信、谦让坚守的大爱之城,散发着浓浓的季子味。

图片

好学而不泥古

季子尚学、博学,但并不拘泥。他认真学习、遵循“前王之礼”和“先人之道”,但对父兄的多次让位却坚辞不就;长子逞之亡故他乡,季子变通礼数,从简薄葬……“千载读书地、现代学习城”的常州,不但秉承了季札好学、善学的特点,也沿袭了其勇于改革与探索的创新精神。

常州文脉从季子开始,唐代刺史李栖筠创办州学,到宋代学风盛行科举兴旺,明清时期常州更是出现了“一国五派”,兴盛之极,常州各家族甚至将子孙能读书看得比做官还重要,“吾不求子孙膴仕,但得世世读书能文章足矣。”②“吾不以汝骤度科名为幸,能为吾臧氏读书种子则善矣。”③而近现代众多文学家、语言学家、画家等大师辈出,直到近年来的享誉全国的学习型城市、道德讲堂等等。当代学者缪进鸿先生历时数载,对先秦以来全国400多座城市的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常州名人名士总数位居苏州、杭州、北京之后名列第四,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学习之城、名士之乡。

而与此同时,常州人又秉承了季子师古不泥古的风格,勇于学习,经世致用,革故鼎新。齐梁萧统首创编辑《文选》,洪亮吉大胆提出惊世骇俗的“人口论”,恽南平独创“没骨画法”,刘海粟率先用人体做模特,盛宣怀在积贫积弱的晚晴创立11个“第一”。到新中国成立后,常州人继续别开生面、敢为人先,如生产协作“一条龙”、中小企业“小桌子上唱大戏”,到近年来的全国试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国首创“党建引领、红色物业”等等,都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图片

儒雅而又剑气

尽管三代以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北方,直到春秋末期,南方仍被视为蛮夷之地,事实上当时的南方文明已经非常先进,以季子为代表的江南先贤在主动学习中原文化的同时,以“让国”、“观乐”、“挂剑”等一系列行动展示了江南的谦和与儒雅,以至于孔子都由衷赞叹“延陵季子,其天民也乎?”但与此同时,季子展现给人的又不是一羸弱书生或没骨气的“娘炮”,不管是兄、侄强求,还是近百岁还敢于帅师救陈,直至坚守“终身不入吴国”、躬耕并终老舜过山,他始终有着自己的倔强与刚毅。

图片

这种精气神,从古吴南北朝到隋唐的进一步发展,到清末民初如阳湖文派、常州画派,直到如今强富美高的“苏锡常”之鼎盛,一直融在常州骨子里的一种“闺词雄音”,即在小家碧玉、温文尔雅的外表下,住着一颗倔强而勇敢的内心。常州城市不大,江南烟雨、白墙黛瓦,一幅“雨巷”中款款而来的温柔之相。但在民族危亡或大是大非面前,常州可谓是“纸城铁人”。赵翼的《陔馀从考》记载说,伯颜遭遇无险可守无援可救的常州顽强抵抗后却轻松攻下城坚炮厉、兵强马壮的平江(苏州),十分感慨:“常州纸城铁人,平江铁城纸人。”或许正是常州这种“纸城铁人”不屈不挠、死地后生的韧性,才有了“苏常熟、天下足”、“苏锡常、甲天下”等示范全国的经济发展,才有了史党共中上的“常州三杰”、文化上的“常州词派”、 医学上的“孟河医派” 、工业上的“大成奇迹”……才有了当代“中小城市学常州”、“道德讲堂起源常州”、U23亚洲杯常州赛区血性空场、新冠面前抗疫复工两不误……

可以说,季子思想一直在常州大地上发挥着古为今用的极大作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常州人,同时也对华夏文化的融合、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注①: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以苏(东吴苏州)、常(中吴常州)、湖(西吴湖州)为三吴。

②周仪暐五世祖周基语。(《毗邻周氏家集》)

③清代经学大师臧琳父语。(《武进臧先生家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出品 | 常州史志

作者 | 老虎不哭

编辑 | 宣传教育处

美编 | 戚雯贤

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我都喜欢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