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习读】保和丸 ​

 濒湖后人 2024-05-14 发布于湖北

图片


【方剂习读】保和丸


《丹溪心法》

【组成】山楂六两(18g) 神曲二两(6g) 半夏 茯苓各三两(各9g) 陈皮 连翘 莱菔子各一两(各3g)
【用法】上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消食化滞,理气和胃。
【主治】食积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方歌】
保和神曲与山楂,
苓夏陈翘菔子加,
曲糊为丸麦汤下,
亦可方中用麦芽。

【证治机理】本证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胃司纳谷,脾主运化,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若饮食不节,过食酒肉油腻之物,脾胃运化不及,则停滞而为食积。食积内停,中焦气机受阻,故见脘腹胀满,甚则疼痛;食积中阻,脾胃升降失职则嗳腐吞酸,浊阴不降则呕吐,清阳不升则泄泻;舌苔厚腻,脉滑皆为食积之候。治宜消食化滞,理气和胃。

【方解】方中以山楂为君药,可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臣以神曲消食健脾,更长于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消食下气,长于消麦面痰气之积。三药同用,可消各种饮食积滞。佐以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茯苓健脾利湿,和中止泻。食积易于化热,故又佐以苦而微寒之连翘,既可散结以助消积,又可清解食积所生之热。全方合用,共奏消食和胃之功,使食积得化,脾胃调和,热清湿去,则诸症可愈。本方以消导为主,但作用平和。诚如《成方便读》所云:“此方虽纯用消导,毕竟是平和之剂,故特谓之保和耳。”

【配伍特点】消食之中兼以行气理脾,以消为主。

【运用】本方为治疗“一切食积”轻证之常用方。以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附方】


大安丸(《丹溪心法》)
山楂二两(12g) 神曲炒 半夏 茯苓各一两(各6g) 陈皮 萝卜子 连翘各半两(各3g) 白术二两(12g) 
上为末,粥糊丸服。
功用:消食健脾。
主治:食积兼脾虚证。症见饮食不消,脘腹胀满,纳少肢倦,大便稀溏,以及小儿食积。

【鉴别】


大安丸较保和丸多白术一味,余药用量也较之为轻。全方配伍,消中兼补,即消食之中兼有健脾之功,故适用于食积兼脾虚者,对于小儿食积证尤宜。

【方论选录】


此为食积痰滞,内瘀脾胃,正气未虚者而设也。山楂酸温性紧,善消腥膻油腻之积,行瘀破滞,为克化之药,故以为君。神曲系蒸窨而成,其辛温之性,能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辛甘下气,而化面积;麦芽咸温消谷,而行瘀积,二味以之为辅。然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连翘之苦寒,散结而清热。积郁之凝,必多痰滞,故以二陈化痰而行气。此方虽纯用消导,毕竟是平和之剂,故特谓之保和耳。(张秉成《成方便读》卷三)

【医案举例】


朱丹溪治一老人,年七十,面白,脉弦数,独胃脉沉滑,因饮白酒作痢,下淡血水,圊后腹痛,小便不利,里急后重。参、术为君,甘草、滑石、槟榔、木香、苍术为佐,下保和丸二十五丸。次日,前症俱减,独小便不利,以益元散服之而愈。(《续名医类案》)


拓展阅读:《名老中医方剂医案》


邪热入里(腺病毒肺炎)

孙某,男,7个月。1961年4月10日就诊。腺病毒肺炎已6天,高热不退,前医曾用麻杏甘石汤葱豉汤。现体温39℃,咳嗽发憋。纳差,腹胀,大便一天两次,不消化而稀,有黏块状,脉浮细数,舌红苔黑,指纹细,色红,至气关。

辨证:属表证轻而里证重。

治宜:和胃消滞。

处方:茯苓一钱,法半夏一钱,化橘红七分,炙甘草五分,连翘一钱,麦芽一钱,莱菔子一钱,神曲一钱,葱白二寸(后下),豆豉三钱,枳实八分(炒),焦山楂一钱。1剂。

4月11日复诊:热见退,阵阵咳嗽,有少量痰,腹微胀,手足不凉,今日未大便。脉及指纹同前,舌红苔黑黄,面黄。原方去葱白,加炒栀子一钱。再服1剂。

4月12日三诊:发热已退,昨晚至今大便两次已不稀,饮食好转,四肢温,腹已不胀。脉细稍数,舌红苔黑。原方去连翘,再服1剂而愈。

按:脉证互参,此例属食积夹感,故用保和丸加枳实消导,合葱豉汤通阳解表。二诊,病已一周,表邪入里,舌红苔黑黄,故去葱白,加栀子,重在清里热,发热随退。(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婴儿生理性腹泻

夏某,女,3个月。主诉:便溏15天。便中夹杂奶瓣,1天数次。查体:体温正常,饮食可,偶有吐奶,肛周红肿。遂用保和丸1丸,化浓汁20mL,保持药温在37℃,用20mL注射器连接导尿管注入肛门,保留灌肠1天2次。3天后,患儿来诊,大便可,无奶瓣,1天1次,余正常。[苗爱敏.保和丸保留灌肠治疗婴儿生理性腹泻35例.中医外治杂志,2009,18(1):30-31]

浅表性胃炎

王某,女,55岁。2011年1月5日初诊。

主诉:胃脘胀满疼痛半年余。半年前因家庭矛盾生气后引发纳呆食少呃逆,时常胃脘胀满疼痛。曾做胃镜提示,胃窦黏膜弥漫性充血,红斑散在平坦糜烂面,诊断为浅表性胃炎,病理检查Hp(-)。彩超检查提示轻度脂肪肝。

刻诊:面色欠华,精神疲惫,胃脘胀痛,纳呆,呃逆,口苦,眠差,二便调,舌质暗红,苔白根部微黄,脉沉弦滑。

中医诊断为胃痛,证属肝气郁结,失于疏泄,少阳枢机不利,郁而乘脾犯胃。

治以和中消胀疏理气机法。

方用保和丸化裁:

陈皮10g,半夏10g,茯苓20g,山楂20g,建曲12g,连翘12g,川楝子10g,延胡索15g,广木香10g,厚朴12g,枳壳15g,鸡内金20g,麦芽20g,甘草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并嘱其忌辛辣,肥甘厚味,调畅情志。

11月13日复诊:服上方后,胃脘胀痛缓解,纳食增进,睡眠增加,呃逆消失,口苦减轻,舌质暗,苔白根部微黄,脉沉弦滑效不更方,守上方加郁金20g,白及粉6g(冲服),先后调理30余剂,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胃镜提示,胃窦黏膜弥漫性充血消失,红斑散在糜烂面消失。

按:浅表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痛、胃痞、痞满等范畴,其病机关键在于饮食不节,食积胃脘,脾胃升降失能,气机壅滞,脾运失职,痰湿阻中,久则转化为湿热或情志失调,木郁土壅,肝脾不和,胃气受扰,胃失和降,乃作胃痞方中保和丸健脾助运,消食和胃,其中连翘善理肝气,既能舒散肝气之郁,又能苦平肝气之盛。配以行气化湿之品厚朴、广木香、枳壳使气机得展,湿邪得化,金铃子散疏肝理气止痛,佐用郁金以增疏肝利胆解郁之力;白及敛疡使胃窦黏膜红斑散在糜烂面愈合。辨证辨病施药,疗效肯定。[李为民,何华,李鲤.李鲤应用保和丸化裁治疗胃系疾病举隅.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3):339-340,344]

失眠

兰某,男,38岁,教师。1998年10月6日初诊。

患者诉近一年来失眠,曾屡服安神定志、重镇安神、补脑健脑之中药,以及镇静安眠,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西药而疗效不佳。今前来本科求治。

症见:精神萎顿,形体丰盈,夜不能寐,心烦转侧不宁,或寐而不深,头重浊,腹胀脘痞,胸闷多痰,汗多如油,呕恶纳呆,大便不爽,小便黄短,舌红苔腻微黄,脉滑。再追询生活史,知其嗜喜饮酒,夜间好加餐进食肥甘厚味。

辨证:食积中脘,胃气失和,郁而化火。

治以:消食导滞,和胃调中,清火安神。

方用:保和丸加味:

山楂、茯神、连翘心、荷叶各15g,神曲、半夏、陈皮、枳实、茵陈、竹叶心各12g,夜交藤2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宜清淡饮食,忌夜间加餐。

3日后复诊,患者诉睡眠大有改善,胸闷脘痞减,汗少痰消。药已对症,效不更方,守方再进3剂而愈。

按:失眠一证,属中医的不寐、不得卧之范畴。病因多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且虚多实少。本例患者因饮食不节,宿食内停,气机不畅,胃失和降,久则化痰生湿,郁而化热,痰热扰动心神,故不寐。正如《素问》所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故笔者以保和丸消食导滞以和中;加枳实行气宽中,佐以茵陈、半夏、茯苓、陈皮除湿化痰;以竹叶心、夜交藤主除烦而安神定志;荷叶清利头目,使清阳升,浊阴降。诸药合用,使积消痰除湿去,热散阳升,则胃和神安而失眠证痊愈。[吴隆,陈义春.保和丸新用.四川中医,2001,19(11):75-76]

小儿舌苔剥脱

王某,男,1岁8个月。1999年7月15日就诊。其母代诉:患儿近半年来反复舌苔成片剥脱,伴纳呆,口角流涎秽臭,干呕时痰声辘辘,夜卧不宁,烦躁易惊,腹胀便秘,小便黄少,舌红唇红如朱,指纹滞涩不畅。患儿每次舌苔剥脱前均数索食欲饮,继则舌苔成片剥脱,寻访中西诸医,疗效均不佳。根据患儿病史及现在症,证属饮食积滞,郁热蕴结心脾。治以消食导滞,清心泻脾热。保和丸加味:

山楂、茯苓、连翘、莱菔子、神曲、知母各10g,半夏、陈皮、枳实、竹叶心各6g,酒大黄5g,甘草3g。2剂,水煎服,频服少饮。

3天后复诊,舌苔组织增生,其他症状大为好转。继续按原方去酒大黄、知母、枳实,加白术、太子参、淮山药各10g,3剂善其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小儿舌苔剥脱一症,在儿科临床中较为多见,但寻遍中医书海,尚无此病名,仅散见于口疮、口糜之论中,与现代医学的小儿地图舌相似。笔者认为乳食积滞,郁久化热,蕴结心脾,火热上熏则舌苔剥脱。治疗上以保和丸消食导滞,知母、竹叶心甘寒清心养胃,枳实、酒大黄导滞通腑,使食积邪热从下而去,则诸症消,再以太子参、白术、淮山药养胃护胃以固根本。[吴隆,陈义春.保和丸新用.四川中医,2001,19(11):75-7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