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文公碑高清字帖

 rensixin 2024-05-14 发布于山西
《郑文公碑》最全高清释文
 

图片

北魏 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所刻。书写者是郑羲的儿子郑道昭。当时郑道昭是兖州刺史,刚开始刻在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南方 云峰山的石质较佳,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称为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至重视。

  郑文公碑的笔画有方也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结体宽博,气魄雄伟。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是“真文苑奇珍也”。


鉴赏

  《郑文公碑》是北魏著名的碑刻之一,有上、下两碑。下碑比上碑字迹较大,又稍明晰完好,笔势锋芒可寻,便于我们选学。其书运笔舒畅,字字安适。这种特点是由于它兼融了篆、隶、草的优点而形成。也就是说,它吸收了篆书的婉畅、隶书的宽博、草书的使转等不同特点,而在北魏书法中别具一格。此碑并非全用圆笔,而是方笔居多,风骨凝练,多中锋行笔,刚健中见遒劲。结体宽博庄重,气势磅礴。

  摩崖是在山崖石壁上镌刻的文字。摩崖书法,多就山势随意书写、凿刻。笔画长短,字形大小,行间字矩均布置自然。且摩崖多是大字,气势开张磅礴。

  摩崖刻石不像碑刻或墓志那样把石料加工平整再书丹镌刻,而是在自然的山石表面上写和刻,笔画自然不能平直。所以,它的苍莽之美往往是大自然赋予的。因为它不像碑刻那样清晰具体,有模糊的一面,也给了临摹者一部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众多人喜爱摩崖的主要原因。将《郑文公碑》笔法特点分析如下:

  1.方、圆

  《郑文公碑》方笔很多,而感到笔画的圆而且厚。这种圆与厚的感觉不因为几处方劲的起笔、住笔而改变。古人云:“体方用圆”。此话对评价郑碑是非常恰当的。图6-88中“昭、博、学”从外形上看,“昭”字是方笔,其它两字则较圆。其实“与”、“俗”字也是方笔,但不影响圆与厚的感觉。因此,临此碑时,虽起笔方,行笔时一定要笔笔中锋。若写钟鼎文、石鼓文一样力求浑融厚重才好。

  2.口、正

  初看此碑时,感觉处处宽博平正。而实际上它结构多变,精彩纷呈。碑中“常”字很多,而且是个有中竖的字,很难写出变化来。图6-89中六个“常”字中,一、三、六中线明显偏左。其它则或偏右或居中,可见书者善寓口于正。

  图6-90中“阐”字,“监”字,字形极端正,一点也不偏颇。但再看“寮”字,下面的中心轴线与“宀”的点根本不在一条线上。两个“冠”字,特别是第二个,侧势相当突出,十分可爱。“雅”字,“牙”字边极力夸张向左下方的动势,“佳”字旁写得紧凑而偏上,似要离纸飞去。

  图6-91中两个“令”字,一个侧重向左,一个伸展向右,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正相生的妙处了。“有”字的处理更妙。似乎是一个坏字丑字,而与其它端正字比较起来倒成瑶岛散仙了。

  3.曲、直

  北碑多给人以刚健、劲直的印象。而《郑文公碑》笔画则是遒劲、蜿蜒。如图6-92“昔”、“皇”、“华”字,横都不平行。试想我们如果把它们都写直了、平行了可就不好了。“再”字“所”字,不仅横画不直,连竖画也不直了。再看“诗”字和“郑”字,用笔刚健劲挺,与上面那些曲笔相映成趣。

  4.转、折

  写龙门造像或北魏其它碑刻墓志时,用折笔的地方很多,而圆转的地方是比较少的。但《郑文公碑》是转、折并用。而且它的转笔是圆中有方,运行中有停顿,仪态万端,美不胜收。折笔处又十分简洁。图6-93“凤”字右上折横画似乎延长一些,然后再回锋写出竖画,加大了肩的宽度,极精彩。“也”字折笔尖利,非常奇险。“常”、“痛”字都是转折并用,有方有圆,自然生动。“百”字的折笔与一般魏碑相同,折笔处要停顿一下才好。

  转笔必须提锋暗转。如图6-94的“而”、“宽”字,有趣的是“宽”字所有的笔画全用圆转,简直像在写篆书。包世臣云“此碑是篆势”,大概就是指这些字多数地方是转折并用。“司”、“草”、“向”字都是。在横画运笔到末尾时,先向下弯曲,再行一小段距离,开始折笔。这种转、折并用正是《郑文公碑》的特色。

  5.藏、露

  此碑以含蓄、朴厚著称。人们往往会认为它处处藏锋,笔笔收锋,如写篆籀。其实不然,它的妙处正在于“乍显乍晦,若行若藏”。

  图6-95“人”字的一撇,如锥画沙,不见锋棱,就连捺也未出锋。“和”字“弗”字均是笔笔藏锋,沉深厚重。但如果全这样也就不精神了,缺少鲜明响亮的笔法。因此,图6-96“之”、“子”字入笔处锋芒毕现,神气十足,既刚健又婀娜。横画不仅起笔露锋,而且出笔处也有类似隶书“波磔”一样的出锋。如“注”字的第一横、末尾出锋,如写隶书。这大概就是包世臣所谓的“分韵”、“草情”。

  6.巧、拙

  图6-97“前”、“坟”字非常朴拙,但极自然。而“后”字极生动、灵巧。摆在一起相当有趣。图6-98“疏”、“时”字稚拙凋疏,是否有美可寻,可体会一下傅山的话“宁拙毋巧”。

  7.动、静

  《郑文公碑》与《石门铭》相比,前者静而后者动。康有为形容《石门铭》如“瑶岛散仙,参鸾跨鹤”。相形之下,《郑文公碑》要安静、肃穆得多。但是,《郑文公碑》也不是一味地静,而是静中有动。有些字的动态很突出,甚至真欲冲出纸面。图6-99“时”、“桓”字,两字横平竖直,四平八稳,极安静、庄重。而“何”、“如”二字,则动势很强,笔画的方向、长短、锋芒无一不在加强字的动势。而碑文中夹杂的这些字,静中有动正是此碑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

  8.疏、密

  邓石如教人写字,首先强调的是疏密。他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此碑即非常善于处理疏密变化。

  图6-100“戮”字左疏右密,戈字既小且密。“义”字左下近中宫处最密。“源”字疏处极疏,把最密处挤到了右侧,因而使得字形非常生动。这也可以理解为“擒、纵”。“戮”字的左撇,“义”字的戈钩,“源”字的左撇,都可以说是纵,特别是“源”字的左撇加上散水的左下点,更加强了纵的效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释文

  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草。

  公讳羲,字幼麟,司州荧阳开封人也。肇洪源于有周,胙母弟以命氏(1)。桓以亲贤司徒;武以善职并歌。缁衣(2)之作,诵乎奕世,降逮于汉,郑君当时(3),播节让以振高风。大夫司农(4),创解诂以开经义,迹刊图史、美灼二书。德音云翻,硕响长列。扬州(5)以十策匡时,司空豫州(6)以勋德著称。高祖略,恢亮儒素,味道居真,州府招辟莫之能致。值有晋弗竟,君道陵夷,聪曜虔刘(7),避地冀方。隐括求全,静居自逸。属石氏勃兴,拨乱起正。徽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尚书,赠扬州刺史。曾祖豁,以明哲佐世。后燕中山尹,太常卿,济南贞公。祖温,道协储端,燕太子瞻事。父晔(按魏书本传当为煜),仁结义徒,绩著甯边,拜建威将军,汝阴太守。绵荣千载,联光百世。自非积德累仁,庆届无穷,其熟能传辉踵美,致如此之远哉?可谓身没而名不朽者也。公禀三灵(8)之淑气,应五百之恒期(9),乘和载诞,文明冠世。笃信乐道,据德依仁。孝弟端雅,慎言愍行。六籍孔精(10),百氏备究。八素(索)九丘(11),靡不昭达。至乎人伦礼式,阴阳律历,尤所留心。然高直沉默,耻为倾侧之行;不与俗和,绝于趣向之情。常慕晏平仲、东里子产(12)之为人,自以为博物不如也。蕴斯文于衡泌,延德声乎州闾。和平中,举秀才,答策高弟,擢补中书博士,弥以方正自居,虽才望称官,而乃历载不迁,任清务简,遂乘闲述作,注诸经论。撰《话林》数卷(碑文作古写),莫不玄契圣理,超异恒懦。又作《孔颜诔》、《灵岩颂》及诸赋泳诏策,辞清雅博,皆行於世也。以才望见陟,迁中书侍郎,又假员外散骑常侍。阳武子南使宋国,宋主客郎孔道均就邸设会,酒行乐作,均谓公曰:“乐其何如?”公曰:“哀楚有馀,而雅正不足,其细已甚矣,而能久于!”均嘿然而罢。移年而萧氏灭宋。虽延陵之观昔诗,郑公之听宋乐,其若神明矣。朝廷以公使协皇华,原斯光,迁给事中,中书令,总司文史,敷奏惟允,国之律令,是所议定。公长子懿、邕(雍)容和令,器望兼资。早综铨衡,能声徽著。敦诗悦礼,尤精易理。季子道昭,博学明,才冠秘颖。研图注篆,超侍紫幄。公行于前,吏部秘书随其后,凡厥庶寮,莫不钦其人也。于时有识比之三陈(13)。后年不盈记,懿给事黄门侍郎,太常卿,使持节督齐州诸军事,平东将军,齐州刺史。道昭,秘书丞,中书侍郎,司徒谘议通直散骑常侍国子祭酒,秘书监,司州大中正,使持节督光州诸军事平东将军,光州刺史。父官子宠,才德相承,海内敬其荣也。先时假公太常卿,荧阳侯,诣长安拜燕宣王庙。还,解太常,其给事中,中书令,侯如故。纵容凤闱,动斯可则。冠婚丧祭之礼,书疏报问之式之制矣,民行矣,虽位未槐鼎(14)而仁重有馀太和初除使持节安东将军督兖州诸军事兖州刺史南阳公德政宽明化先仁惠 严之治穆如清风桑有敬让之高朝市无鞭戮之刑即道之美,不专於鲁矣。太和中,徵秘书监。春秋六十有七,寝疾于位。凡百君子,莫不悲国秀之永沉,哀道宗之长没。皇上振悼,痛百常往,遣使(15),赠 策赠有加,谥曰文,祭以太牢(16),以太和十七年四月廿四日,归葬乎荧阳石门东南十三里,三皇山之阳。於是故吏主薄东郡程天赐等六十人,仰道坟之缅,悲鸿休之未刊,乃相与钦述景行,铭之玄石,以扬非世之美。而作颂曰:

  爰鉴往纪,稽览前徽,有贤有圣,靡弗应时。繇实契姒,旦亦协姬,於穆郑公,诞应期。伊昔桓武,并美司徒;恭维我君,世监秘书。三坟 阐,五典允敷(17),文为辞首,学实宗儒。德秀时哲,望高世族。灼灼独明,亭亭孤 。式胄三雍(18),邹风再烛。作岳河兖,,泽移草木。庆灵长发,继叶传光。君既挺发,胤亦含章。文义袭轨,朱绂相望。刊石铭德,与日永扬。

  永平四年,岁在辛卯,刊上碑在直南。天柱山之阳,此下碑也。以石好故於此刊之。

注释:

  (1)胙母弟以命氏———胙,赐。《左传鲁隐公八年》:“胙之土而命之氏”。周宣王封弟姬友于郑,及韩灭郑,子孙以国为氏。

  (2)缁衣———《诗·郑风》篇名,《诗序》谓此诗赞美郑桓公,武公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职。一说是赞美武公好贤之诗。

  (3)郑君当时———郑当时为幽公八世孙,是荧阳郑氏的实际祖先。

  (4)大夫司农———郑当时后八传至东汉。大夫郑兴,兴生子郑众,众建初中为大司农。传其父《左传》之学,并通《易》、《诗》,世称“先郑”,而称郑玄为“后郑”。

  (5)扬州———此处指郑太(通作泰)字公业,众曾孙,少有才略,广交豪杰,与何、荀攸共谋杀董卓,事泄,脱身东归,术以为扬州刺史。

  (6)司空豫州———指郑袤,郑太之子,字林叔。晋武帝时晋爵密陵侯,拜司空,固辞,以侯就第卒,谥元。

  (7)陵夷、虔刘———陵夷,哀微意。虔刘,残杀意。这两句的意思是帝王之道日益衰微,聪慧之士多被残杀。

  (8)三灵———此处指日、月、星。

  (9)五百之恒期———《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又《尽心下》曰:“由尧至于汤,五百年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

  (10)六籍孔精———六籍同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孔,甚也。

  (11)八索九丘———相传为古代书名。《左传》昭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疏引孔安国《尚书序》:“八索乃八卦之说,九丘为九州之志。”后代学者有许多不同说法,但都无实据。

  (12)晏平仲、东里子产———晏平仲,名婴,春秋时齐国人。继其父桓子为齐卿,后相景公,以节简力行,名显诸侯。东里,地名。在河南新郑县故城内,春秋郑国大夫子产居此。《论语·宪向》:“东里,子产润色之。”

  (13)三陈———当指东汉,陈及子纪、谌,桓帝时为太丘长,以平正名闻乡里,里人有云:“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子纪、元方、谌、季方并有高名。

  (14)槐鼎———周时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面三槐为三公之位;鼎有三足,故槐鼎具以比喻三公之位。

  (15)———(音fenɡ,音suì)向死者赠衣被。

  (16)太牢———祭祀时并用牛、羊、豕三牲叫太牢。

  (17)三坟、五典———传说为古书名,三坟为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为少吴、颛琐、高卒、尧、舜之书。皆无实据。

  (18)三雍———辟雍、明堂、灵台合称三雍。为天子举行典礼祭祀的场所。

  (19)邹风———《列子·汤问》:“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无以加之。”注:“此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唐罗隐诗云:“邹律有风吹不变,郄技无分住应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