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冠状动脉解剖--2

 陈玮642 2024-05-14

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LCA)

(一)左冠状动脉主干

  左冠状动脉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LM)绝大多数开口于主动脉左窦内的中1/3,开口距窦底约15mm。左主干的长度为2- 40mm,变化较大,影响冠状动脉管径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表面积及某些生理或病理状态。年龄越大,管径相对越小。女性的冠状动脉管径一般小于男性。左冠状动脉主干发出后向左前下方走行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然后分为左前降支和左旋支。

图片

(二)左前降支

  左前降支(le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LAD) 是左冠状动脉的直接延续,绕肺动脉左缘沿心脏的前室间沟下行,远侧绕过心尖切迹,大部分止于后室间沟的下1/3,小部分止于中1/3或心尖切迹,末梢可与后降支末梢吻合。前降支起始部的直径为3.0- 5.0mm,平均为4.0m。前降支供应左心室前壁、前乳头肌心尖、部分右心室前壁、室间隔的前2/3及心传导系统的右束支和左束支的前半。如前降支发生阻塞,可发生左心室前壁和室间隔前部心肌梗死,并可发生束支传导阻滞。前降支有如下分支。

1.中间支(ramus intermedius)起于左冠状动脉主干末端前降支与左旋支之间的夹角内,向左下斜行,分布于左心室左前壁,口径约1.0-3.5mm,平均为2.2mm。因中间支的供血区域与对角支和钝缘支重合,当粗大的中间支出现时,对角支和钝缘支可较细小或缺如。

2.对角支(diagonal branch, DIAG)以锐角起自前降支,分布于左心室胸肋面,可有2-9支,粗细不均。-般近侧分支口径大,分支长,远侧分支口径小,分支短,向左下行,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左心室前乳头肌和心尖部

3.左圆锥支(left conus artery)常自前降支的近端约平肺动脉口水平处起始,向右绕过动脉圆锥,分布于动脉圆锥。

4.右心室前支(right anterior ventricular branch)多为较细小的分支,起自前降支的上、中I/3,向右分布于右心室前壁近前室间沟的部分。

5.前室间隔支(anterior septal branches, SP) 起自前降支的深面,穿入室间隔内,分布于室间隔的前2/3,可有8-22支,但大小、长短不一致。前、后隔支在室间隔内有丰富的吻合,是左、右冠状动脉吻合的重要途径。

图片

图片

(三)左旋支

     左旋支(left circumflex artery, LCX)是左冠状动脉的两大终末分支之一,沿左冠状沟向左行,绕心左缘至膈面,大多数止于心左缘与房室交点之间。起始部口径为2.5一4.5mm,平均为3.5 mm。分布于左心房、左心室前壁的一小部分、左心室后壁的一部或大部,甚至可达左心室后乳头肌。左旋支的粗细、长短差异较大,常见有几种类型:①旋支相对细小,仅供应左心室的钝缘,多见于有粗大的中间支直接起源于左主干时。②旋支较粗大,且贯穿整个左房室沟,沿途分出心房支和钝缘支分别供应左心房和左心室,该类约占10%。有的还可发出后降支。③旋支止于钝缘支。如旋支发生阻塞,常引起左心室侧壁或后壁心肌梗死。

图片

左旋支有以下分支。

1.左心室前支(left anterior ventricular branch) 有1-3支,通常较细小,多以锐角起于旋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的上部

2.钝缘支(obtuse marginal branch, OM)也称左缘支 (left marginal branch)是较恒定的分支,于心左缘处起于旋支,亦可于旋支起始后不远就发出,沿钝缘向下斜行至心尖,分布于钝缘及相邻的左心室壁。可有1-3支。

3.左心室后支(posterior left ventricle branch, PLV)以1 支多见,也可有3支。分布于左心室隔面的外侧部。

4.窦房结支(branch of sinuatrial node) 或窦房结动脉(sinus node artery) 起于旋支的起始段或中段。直径1-3mm,平均为1.5mm。单独起始或与左心房前支共干。起始后向上经左心耳内侧壁,再经左心房前壁向右至上腔静脉口,可以顺时针、逆时针或分叉状包绕上腔静脉口

5.心房支  是由旋支上缘发出的一些较细小的分支,可分为左心房前支、左心房中间支和左心房后支,分别供应左房前壁、外侧壁和后壁。左心房前支(left anterior atrialbranches)起自左旋支的近段,分布到左心房前壁及左心耳,多为1-3支,口径0.2 -2mm。约有45%的人左心房前支可经升主动脉后方、左右心房前方到达上腔静脉根部成为窦房结动脉。左心房中间支(left intermedian atrial branches) 起自左旋支,出现并不恒定,偶可发育强大,远达上腔静脉口附近,成为窦房结动脉,当左心房中间支缺如时,其分布区可被左心房前支或左心房旋支替代。左心房后支起自左或右冠状动脉,多为1支,常被左心房旋支替代。 

6.左心房旋支(left atrial circumflex branch) 起于旋支近侧段, 与旋支平行,向左向后行于旋支的上方,分布于左心房后壁

图片

三、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

   右冠状动脉绝大多数开口于主动脉右窦内、中1/3处,起点距窦底15-20mm,起始处口径3.0-5.0mm,最粗可达7.0mm。右冠状动脉口径多较左冠状动脉口径小。右冠状动脉起始后行于右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再沿右房室沟右行,绕心锐缘至心脏膈面,一般在房室交点区或于该区的右侧分出2个终支,即后降支和右旋支。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粗细、长短可有较大差异。右冠状动脉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室间隔的后1/3 (其中有房室束左脚的后支通过)及左心室后壁。如右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可发生后壁心肌梗死和房室传导阻滞。

图片

右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如下。

1.窦房结动脉(sinuatrial node artery) 约60%的人窦房结支起于右冠状动脉近段10-20mm,口径1.2-2.2mm,靠近右心房前壁向内上行,直达上腔静脉口,并包绕上腔静脉口。约3%的人窦房结动脉同时起源于右冠状动脉和左旋支,两侧窦房结动脉间吻合极罕见。 

2.右圆锥支(right conus branch)  又称圆锥动脉(conus artery)、漏斗支(infun-dibular branch)、 脂肪垫动脉(adipose artery)。 分布于动脉圆锥前方,常为1支,并可与左圆锥支吻合形成Vieussens环。其起点多有变化,有的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近段,若单独起自主动脉右窦,则属于副冠状动脉;也可起自右心室前支。

3.右心室前支(right ventricular branches) 以2-4支多见,粗细不均,分支与主干约呈直角,并略弓形向上继而向下弯向右心室,主要分布于右心室胸肋面。

4.锐缘支(acute marginal branch, AM)也称右缘支 (right marginal branch),以1支多见,2支较少,有时可缺如。是右冠状动脉行经右心室锐缘处或锐缘前方的分支,分布到附近心室壁。

5.右心室后支(right posterior ventricular branches)可有1-4支,细小,分布于右心室后壁。

6.后降支(pos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PDA)绝大多 数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远段,也可起源于锐缘支,少数起于左旋支,于房室交点或其右侧起始后,沿后室间沟下行,多止于后室间沟下1/3或心尖区,可与前降支的末梢吻合。多为1支,少数2支。除分支滋养邻近的左、右心室外,还发出多支室间隔后支,穿入室间隔深部,滋养室间隔后1/3。起始部直径0.5一0.35mm。

7.右旋支(right circumflex branch)  为右冠状动脉的一个终支,起始后向左行越过房室交点,止于房室交点与左缘之间,可与左旋支吻合。

 8.左心室后支(posterior left ventricle branch, PLV) 右冠状动脉的左心室后支大多为右旋支的延续,向下分布于左心室后壁的右侧部分和后乳头肌。

9.房室结支(atrioventricular node branch) 或房室结动脉(atrioventricular nodeartery)是左或右冠状动脉行经到房室交点区的分支,大部分起源于右冠状动脉,其余起自左旋支,或有2支分别起于左、右冠状动脉,直径1.0 - 2.0mm。右冠状动脉的右旋支经过房室交点时,常形成倒U形弯曲,房室结支多起于弯曲的顶端,向深部进入Koch三角的深面,末端穿入房室结,滋养房室结和房室束的近侧段。房室结支起始处的动脉也可无U形弯曲,而呈平直状。冠状动脉为均衡型或左优势型者多无U形弯曲。

10.右房支  分为右心房前支、右心房中间支和右心房后支,分布于右心房壁。右心房前支起自右冠状动脉的近侧端,分布到右心房前壁及心耳,多为1- 3支,口径0.2 -2mm,可与窦房结支共干。右心房中间支起于心脏锐缘附近的右冠状动脉,多为1支,口径0.4-1.5mm,沿右心房上行,分布到右心房外侧壁及后壁。右心房后支多起自右冠状动脉,常为1支,口径在1mm以内,分布到右心房后壁。

图片

图片

冠状动脉分型

左、右冠状动脉在心脏胸肋面的分布范围变化不大,但在心脏膈面的分布范围因左、右冠状动脉的发育程度不同而出现较明显差异,根据左、右冠状动脉在膈面分布区域的大小可分为3型。

(一)左优势型

左冠状动脉较粗大,除发出分支供应左心室膈面外,分支还越过房室交点,供应右心室膈面的一部分或全 部,包括后降支和房室结动脉均发自左冠状动脉。此型约占5.6%, 若左冠状动脉主干发生阻塞或前降支与旋支均同时受累,可发生广泛性左心室心肌梗死,且窦房结、房室结及左右束支均可被累及,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预后往往不佳。

(二)均衡型(中间型)

左、右心室的膈面各由本侧的冠状动脉供应,左、右冠状动脉的分布区互不越过房室交点。左心室后支由旋支发出。后降支为左或右冠状动脉的末梢支,或同时来自于左、右冠状动脉。此型约占28.7% 。

(三)右优势型

右冠状动脉在心室膈面的分布范围较大,除右心室膈面外,还越过房室交点及后室间沟,分布于左心室膈面的一部分或全部。后降支来自右冠状动脉。此型最多见,约占65.7%,故膈面心肌梗死多由右冠状动脉阻塞引起。

图片

内容来自书本及微信公众平台,仅供学习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