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醫案|橘枳姜汤方⑥

 金坛区 2024-05-14 发布于上海

醫案五則

1、何慶勇醫案之心慌及胸中气塞

贾某,男,64岁,初诊时间:2018年4月16日。

主诉:反复心慌2周。

现病史:患者近2周出现反复心慌,近20天来自感胸中气塞,影响日常生活,遂于我处就诊。

刻下症:心慌约每2天发作1次,每次持续20分钟,伴胸中气塞,夜间无憋醒。平时易生气,生气则有憋闷感,纳少。晨起无口苦及口干,饭后无腹胀。大便1日1次,偏干,夜尿2-3次。

查体:舌暗红,苔黄腻,脉弦细

【辨證】:本案患者反复心慌,胸中气塞,生气时有憋闷感,符合橘枳姜汤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橘枳姜汤证。

【處方】

陈皮60g,枳壳18g,生姜30g。

7剂,日1剂,分2次饭后半小时服。

二诊(2018年4月23日):

患者诉服药第4天心慌即愈,胸中气塞基本已愈,无其它不适。随访2周未复发。

【按語】

《金匮要略·卷上·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说:“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橘枳姜汤方: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

条文中同证见“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而立两方。两方药性不同,则所对应的病机必有差异。笔者认为,茯苓杏仁甘草汤乃系饮停胸膈,以致肺失宣降,呼吸促迫,故立通阳渗湿之法,培土制水,兼以利气。而橘枳姜汤中橘皮用至一斤,《神农本草经·卷二·上品·橘柚》说:“橘柚,一名橘皮。味辛,温,无毒,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口臭,下气,通神明。”由此看来,橘枳姜汤重在和胃化饮,理气降逆,开散郁邪

笔者临床体会到茯苓杏仁甘草的使用主要指征为:胸痹之短气,气塞,短气重于气塞,小便不利。患者的描述常为:气短,喜欢长出气。

橘枳姜汤的方证是:胸痹之气塞、短气,而气塞重于短气,心前区闷痛或胀痛,咽喉发紧,情志不畅时诸症加重。

而当患者的描述中有:“感觉心脏跳到嗓子眼”或“嗓子发紧”时可以使用橘枳姜汤。

2、孟六阳醫案之梅核氣、胸悶氣短

患者,某女,59岁,初诊时间:2022年10月21日。

患者诉咽喉部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胸闷短气,喜欢长舒气,自诉这样会好受些,口苦不适,睡眠一般,纳可,二便可。

此次因网诊未见患者舌脉,之前患者就诊,其舌脉未见明显异常,此次据证处方。方药为半夏厚朴汤合橘枳姜汤加柴胡、黄芩

清半夏21g、茯苓18g、生姜15g、厚朴9g、紫苏叶6g、陈皮21g、枳实6g、柴胡12g、黄芩6g,6付。

患者服用6付后,自诉比之前舒服许多,嗓子已无异物感,胸闷、短气症状消失,遂停药不服。

【按语】: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文中“咽中如有炙脔”,即今之所说“梅核气”,表现为嗓子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方中半夏、茯苓、生姜祛除痰饮,同时生姜还可健胃祛饮;厚朴、苏叶以理气,气顺痰消则炙脔去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此条文虽以胸痹二字开头,但其与瓜蒌薤白剂所治之胸痹,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此条文的胸痹主要是指胸部闷胀不适,以胸闷、气塞、短气为主要表现,两方虽均可治疗此种胸痹,但其在应用上还是有些区别的:

茯苓杏仁甘草汤以茯苓、杏仁为主药,故治疗上以驱逐水饮为主,而以理气为客;橘枳姜汤中陈皮、枳實、生姜均有理气之效,故其以疏利气机为主,而以祛水为客。

患者胸闷短气,以喜太息为主,故其病机偏气滞,因而选择用橘枳姜汤来治疗。因患者有口苦不适,故加入柴胡、黄芩以清少阳之邪热。

3、田雨河醫案之心悸胸悶氣短

患者温某某,男,60岁,干部,2009年8月20日初诊。

主诉:左胸痛,心悸,气短,胸闷压榨感反复发作3月余。患者于2009年8月17日乘机到昆明旅游,刚进飞机舱顿觉空间狭小,突发胸痛,心悸,气短,胸闷,压榨感,极度呼吸困难。机组人员急推车转出机舱,送出安检站。急速送往某大医院,急行冠脉造影,

结果示:左冠状动脉未见异常,右冠状动脉未见异常。患者口服丹参滴丸后恢复如常,出院回家的路上谈笑风生,但当汽车驶入隧道时,患者再次复发,家人驱车直奔我院求治,来诊时患者已奄奄一息。笔者详细询问病史,又查看省某大医院诊治资料,一眼认定:此证型符合《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之第六条:“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不管它“主之”、“亦主之”,病情危重,二方合用,当即处方:

茯苓30g,杏仁15g,甘草15g ,陈皮30g,枳实10g,生姜3片。

一剂,急煎灌服。服后约1小时,患者大呼气,吐痰一碗,顿觉胸中压的一块大石头消失了,胸腔豁然开朗。继以上方原量二剂服之,痊愈出院。

2009年9月9日,患者忽然来电,感谢医护人员,说他正在昆明旅游。

【按語】

在中医理论里,胸痹既是一病名,又是对病位和病机的概括。“痹”是痞塞不通的意思,不通则痛,故胸痹是以胸痛为主症的。《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第六条曰:“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胸痹原有胸痛短气之症,本条突出“气塞、短气”,可知此症在胸痛的同时还以气塞、短气较为显著,所以仲景总结出以上二方对症施治。按其病因病机同属饮阻气滞,饮邪偏盛,上乘及肺,胸中气塞短气,治宜宣肺化饮,可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因气滞失宣,胸中气塞短气的,治宜宣通降逆,散水行气,方选橘枳姜汤。

本条症候虽有偏于饮邪,偏于气滞之别,但事实上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并且我所治疗的这类胸痹患者,发作时病情危重,在多家大医院治疗且没有搭支架的指征,在呼吸极度困难之际,二方合用获得显效,故摘录之為典型病案,以飨读者。

4、田雨河醫案之左胸压榨感、短气喘促

患者杨某某,男,68岁,会计,2014年10月4日初诊。

主诉:左胸压榨感,短气喘促1天,加重3小时。患者一天前酒后出现左胸压榨感,短气喘促,呕吐酸腐未消化酒食之物,呕吐频频,四肢发冷,大汗淋漓,急诊入住我科。

急行心电图检查:ST-T段改变。

西医给予丹参滴丸10粒/次,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5mg/次,一日二次,舌下含服。

中医以栝蒌薤白汤合丹参饮治疗三日,胸部压榨感有增无减,呼吸困难,情绪激动,破口大骂医护人员。

笔者会诊时,患者基本失去理智,怒目仇视,喘息频频,口吐白沫,泣不成声,语言粗鲁。见此情景,我直书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橘枳姜汤:

茯苓30g,杏仁15g,甘草15g ,陈皮30g,枳实15g,生姜3片。一剂,急煎频频灌服,约1小时后,患者肠鸣矢气,便出恶臭黄糜盈盆,同室住院患者怨声载道,而他自己怡然自得。胸中宽,不短气,当日办理出院。2014年10月14日电话随访,已健康如初,仍在酒案上猜拳作乐。

5、周炳昆醫案之ICU痰栓呼衰案

患者Y女士,66岁,云南楚雄彝族人。

既往史:2021年11月9日,因右面部疼痛两年余收住院,诊断为右三叉神经痛行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后发生脑干出血昏迷,行气管切开插管抢救后,长期在医院康复治疗5月余,因长期卧床并发了严重肺部感染,经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现病史:2022年4月20日早上病情加重,持续低氧血症,氧分压持续在70-80%,满肺痰鸣音,痰粘稠,咳不出来,护士予吸痰半小时无改善,建议转重症监护室呼吸机抢救,但家属很犹豫,担心进去就出不来了。

查体:患者意识不清。身材中等,肤白,消瘦,唇色暗,口紧闭,扒开嘴唇隐约看见口中有涎沫,舌边缘红、水润,舌苔看不清,脉浮数有力,呼吸困难、急促,有三凹征,手足躁扰,烦躁不安,腹部稍膨隆、软,腹力中等,小腿皮肤白,毛发稀疏,无水肿。尿量不多,大便软,2~3日一行。

予橘枳姜合苓杏甘汤两剂,处方:

陈皮80g,枳实15g,干姜12g,茯苓45g,杏仁(捣碎) 20g,生甘草15g,桂枝20g,白术15g。

患者服一剂后病情即明显好转,第二天(24小时内)就把一级护理和心电监护都停了,能自己咳出痰来,已无手足躁扰,烦躁不安等情况,氧分压上升到了90-93%。病人精神、面色好转。继续予上方5剂巩固治疗。期间病情稳定,未再发呼吸困难。

【按語】

本案患者虽意识不清无法采集完整临床资料,但患者口有涎沫,舌边红,满肺痰鸣音,呼吸困难、急促、三凹征,明显符合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方证表现;小便不利、舌水润,考虑上焦有水湿,加桂枝、白术,合苓桂术甘汤之意。据证大胆施方治疗,故能迅速取得良好效果。可见只要辨证准确,经方对重症患者的救治一样能迅速取得满意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