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随笔37|| 揭秘数学课秘密:这三个问题竟然被大多数老师忽视了!

 大象时空 2024-05-14 发布于江苏

2024514日 星期二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七年级下册的数学课,课题是《11.1生活中的不等式》。教学流程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也是一般数学课学习概念常用的。教师从日常生活情境引入,又从几个生活问题中得出不等式,从而发现不等式的特点和概念。然后,用多个比较浅显的题目让学生判断不等式,又让学生从试题中写出不等式。接着,又出示一个巩固拓展题。最后,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教师上课教态自然,重视板书。因为题目比较多,教师特别注意让很多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学生能够当堂了解不等式的概念,并会运用。但是,我们从一些细节中,可以发现三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一、学生只听和说,却没有写下来。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浅显,教师设置的练习题,学生几乎都是能够把答案脱口而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看教师出示的PPT,不断地在举手回答问题。课堂学习氛围是非常好的,师生融洽度很高。当到拓展环节时,教师才要求学生把讨论的一些结果写在了来。

数学课虽然注重逻辑思维,但是“听说读写”也是必不可少的。写,对于数学来说非常重要。听和说的内容,往往转为了写的内容时,就会出错。所以,教师要给学生一些写的时间。通过板演、互查等形式,让学生正确写出不等式。

二、做了很多练习,却忽略了课本练习。

这节课呈现了很多练习题,它们呈现了由易到难的梯度。教师选取了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与评价》和《补充习题》中部分练习题,相当于是精选联系,拓宽了练习的范围。这也体现了教师对习题的选取比较用心。但是,课本上相应内容也有很多练习,却是没有使用的。

课本上的练习是经过教材编写者精心挑选的,它也呈现了一定的难易梯度,指向相关内容的重难点。即使课堂上不使用,学生课后可能还要花时间去做。课本上的练习相比PPT中的练习,最大的好处在于纸质形式存在,它是课堂练习的一个有形的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练习,发挥它应有作用。

三、讨论了拓展题,却没有展示成果。

教师在拓展中加大了题目难度。这个题目是关于湿地票价的。题目结合了学生前段时间去湿地的游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新意。但是,从课堂学生的反馈看,这道题目略显偏难了。在学生讨论10分钟后,由于时间关系,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再讨论各自结果。

当问题有一定难度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是恰当的。但是,学生讨论10分钟时间显得偏长了,一般控制在3-5分钟即可,然后汇报2-3分钟时间。如果学生讨论时间过长,可能就会导致后面没有展示成果的时间。如果以后再来展示讨论结果,学习效果就会降低。

从上我们可以发现学科教学的一些共性要求。听说读写,对于学生很重要,它能够从多方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要重视教材的课后练习,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它可以发挥学案的作用。课堂上有讨论就要展示环节,要恰当控制讨论时间,不能过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