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AAAA阳明心学 | 致良知

 昵称67808478 2024-05-14 发布于山东

读《传习录》,​阳明先生感叹:“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

“致知”是阳明心学核心的理念。《大学》提出“格物致知”,阳明先生发展出“致良知”的概念。

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它会清楚地告诉我们何为善何为恶,会让我们为善去恶。但如果某人私欲妄想过重,就会阻碍良知的作用。可即便是恶人,他的良知仍然存在,只是被蒙蔽了。

阳明先生感叹,“致知”是千古圣传秘。对于这两个字,我们可以分开来看。

后者的“知”,是觉知的意思,是心可以觉知万事万物,它是一种不执着于事物的状态。

前者的“致”,是一个动词,也就是我们需要始终在当下,让自己回到觉知的状态。非觉知的时候,我们会有私欲妄想的干扰,不能保持在觉知的状态。所以,需要时时地提醒自己,让自己去除私欲妄想,保持觉知。

所以,​致良知就是回归当下的觉知。

觉知的源头是无善无恶的、寂静的本体。而对于所觉知的事物,良知会自然地让我们为善去恶,良知会让我们良好地为人处世。

如此,对于“致知”有所感悟,就会落实在行动之中。我们可以反问自己,是否能够时时刻刻地让自己回到当下,保持觉知呢?当有杂欲妄想干扰的时候,我们是沉迷其中还是可以苏醒过来?

我们每天会产生许多的杂欲妄想,因此也就需要多次地让自己回到当下,这会是持续践行的功夫。

就个人而言,很多时候自己没有在当下保持觉知,有时也会有杂念妄想产生,也许是有负面的情绪,也许是有负面的习惯,不能够当即灭除私欲妄想。那重新读《传习录》,有感需在当下诚意正心,诚实地面对自己,修正自己,因此需在当下认真地践行。

回顾今天,白天有几次小情绪生起的时候,自己先是有觉察到,于是提醒自己保持觉知,接下来它们就自然地散去,然后继续做该做的事情。但晚上有一段时间,在刷手机,自己丢失了觉察,没有能够致良知。而当我在反省自己的时候,这也是良知在作用,提醒自己要有所改正,不应虚度时光。

用心地践行,应该会越加感觉良知的真实不虚。

文章仅为个人随笔,喜欢欢迎持续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