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张志远临床经验(十一)

 新用户6492XJVX 2024-05-15 发布于山西

医家从事岐黄工作,多看书、勤临床,乃奋发有为的战斗精神,精益求精才是目的、胜利之本。前贤所说“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方有经验可谈”,确属高论名言。吴七先生曾告其弟子:风寒外感侵袭体表,得汗便解,不能反复开放鬼门;否则,伤阴损阳,易于造成坏证。《伤寒论》半部内容,皆属火攻、吐、下误治者,发汗约占第一。先辈指点后昆,邪气在表发汗,乃《伤寒论》的处理要诀,应在“汗”字上多加思辨,慎重投药;因汗出不当而导致病变的屡见不鲜,汗既疗疾,也最伤人。宜奉为座右铭。

老朽经验:投予龙骨、牡蛎、珍珠母、石决明、鳖甲、玳瑁、紫贝齿、龟板下降浮阳、重坠逆气、解去上冲火邪,固然有效,也是求本之治,但同时也会因此项疗法令气机郁遏、肠道阻塞引起胸闷、便秘。防止静化,最好添入走而不守“运动药”,予以纠偏,方成正果。

经方家虽尊麻黄、石膏、附子、大黄为四大天王,应用不当,则戴不上桂冠。麻黄发汗,单投功力不显,和桂枝组方,则开鬼门、启腠理,且不影响利尿;石膏量大、配伍他药,溶解度高,只开一味,几乎不溶于水;附子因炮制太过,其效丧失三分之一,难起回阳作用;大黄入药,用量稍小,仍居霸主,能坐山称王。因此要注意副手、剂量、加工问题。老朽临床,凡风寒感冒给予麻黄时,均加桂枝,二者同等6~12克;石膏30~60克,添知母、青蒿、大青叶、重楼、竹叶、板蓝根;附子补命门火,生用久煎,温里驱寒师法四逆汤,汇入干姜,再加肉桂、吴茱萸,提高治绩;大黄单单用或置于他方,都会立竿见影,若利肠通便,煮沸二三分钟即达到药力标准,超过半小时,泻下就可降低百分之四十。

《伤寒论》中小青龙汤,含麻黄、白芍、细辛、桂枝、干姜、甘草各三两,半夏、五味子均半升,从量上看,以疗呕恶、痰喘、咳嗽为主攻方向,发汗解表居次要地位。且麻黄平喘,亦非专为开鬼门、启腠理而起用;因此,无有外邪侵袭,也可给治内服务。业师“耕读山人”常不囿于风寒,凡水饮、痰涎、肺气失于宣泄,皆开本汤。其中五味子打碎入煎,辣味溢出,改变收敛,由于能解除支气管痉挛,大量运用不致发生投鼠忌器,30克划界,很少感到不适或大便秘结。

老朽师承族伯父,对肺热口干、咳嗽无痰,曾多次应用《伤寒论》麻黄升麻汤加减,取全蝎镇痉,投大量五味子,很起作用。计知母15克、黄芩10克、石膏30克、玉竹10克、白芍15克、全蝎10克、天门冬15克、升麻10克、五味子30克、甘草10克。升麻宣上,清热解毒,无不良反应,驯如羔羊,不会因升发耗阴产生意外。凡肺虚津液亏损的慢性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只要掌握舌红、喜饮、大便不爽、干咳无痰,就可投予。能壮水沃枯、滋润熄焚、抑火保金。

《金匮要略》调理痰饮,头眩投苓桂术甘汤,胸满投厚朴大黄汤,呕恶投小半夏汤,脐下悸、吐涎沫投五苓散,肠间有水气投己椒苈黄丸,咳喘不得卧投小青龙汤;严重者,开甘遂半夏汤、十枣汤,都很适用。其中茯苓、白术、泽泻对头晕目眩,桂枝、猪苓、椒目对吐涎沫,麻黄、细辛、五味子、半夏、葶苈子对哮喘、咳嗽,均有良效。老朽根据实践,将上述药物优选、汇合一起,治疗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炎、轻度肺气肿,凡哮喘、咳嗽、痰涎壅盛、呼吸困难,即可应用,计半夏10克、麻黄6克、茯苓30克、桂枝10克、枳壳10克、细辛6克、葶苈子15克、五味子15克,命名“咳喘一扫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