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辙《管仲》苏轼《管仲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新用户38922816 2024-05-15 发布于海南

材料一

先君尝言: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称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乱,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

管仲身有三归,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议为非,此固适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然桓公之老也,管仲与桓公为身后之计,知诸子之必争,乃属世子于宋公。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盍至此乎

《传》曰:“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 ’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何如 ’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刁何如 ’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祸作。”夫世未尝无小人也,有君子以间之,则小人不能奋其智。《语》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无以御之,何益于事?

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

(节选自苏辙《管仲》)

材料二:

尝读《周官》《司马法》,得军旅什伍之数,其后读管夷吾书,又得管子所以变周之制。盖王者之兵,出于不得已而非以求胜敌也故其为法要以不可败而已。至于桓文,非决胜无以定霸,故其法在必胜。繁而曲者,所以为不可败也;简而直者,所以为必胜也。

若夫管仲之制其兵,可谓截然而易晓矣。三分其国,以为三军,万人为一军,三军三万人,疏畅洞达,虽有智者无所施其巧。

三代之制,至于列国犹有存者。及至管仲相桓公,南伐楚,北伐孤竹,九合诸侯,威震天下而其军垒阵法,不少概见者,何哉 盖管仲欲以岁月服天下,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简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见其法也。

(节选自苏轼《管仲论》)

10. 材料二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出于不得A已B而C非D以求胜E敌也F故其为法G要H以不可败而已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伯,通“霸”,文中的齐桓公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秦伯都是“春秋五霸”。

B. 倍,指背弃,与《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意思相同。

C. 殆,指危险,与《项脊轩志》中“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的“殆”意思不相同。

D. 制,指统领,统率,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制”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赢得了孔子的称许,但孔子也认为管仲未能及时制止五公子争夺君位,致使齐桓公死不得葬。

B. 在管仲临终时,齐桓公就继任的人选征询他的意见,管仲认为易牙等三人都有悖人情,不可任用,但齐桓公后来没有听从。

C. 苏辙认为,世间并非没有小人,君王防范小人得势的最好办法是重用君子,让小人无法逞其奸计,舜帝和商汤就是这样做的。

D. “什伍”是周朝军队的建制,这种编制方式较为繁琐,管仲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而采取了“三军”制,使军队运作非常流畅。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盍至此乎?

(2)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简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见其法也。

14. 苏洵在《管仲论》中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来评价管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10. BFG

11. D 12. A

13. (1)父子之间的事,竟然要由别人来介入,有智慧的人难道会这样做吗?

(2)(管仲)所以改变古代的“司马法”,而制定出了这种简单快速取胜的军队建制,因此我们就看不到他运用古代“司马法”的事迹了。

14. ①齐桓公能够称霸,主要是管仲辅佐,管仲托起了齐国,所以说“国以一人兴”。

②管仲临终时没有向桓公举荐合适的继承人,导致齐国发生内乱,同时他没有安排好身后事宜,导致小人作乱,所以说“以一人亡”。

③苏洵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评价管仲,主要是想说明国家的兴亡关键在人事安排是否得当。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除非出于不得已,而绝对不是以战胜敌人为目的。所以在他们制定办法的时候,只是要求不可以战败而已。

“不得已”是“出于”的原因,中间不断开,B处断开;

“非……也”是否定式判断句,“也”后F处断开;

“为法”是动宾结构,后面G处断开。

故选BF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背弃自己的父母来投合君主。/希望项伯详细地说明我不敢背弃道德。

C.正确。危险;/大概。句意:这时候就很危险了。/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有神明保护吧。

D.错误。意思不同。统领,统率;/制服。句意:那管仲统领他的军队。/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但孔子也认为管仲未能及时制止五公子争夺君位”错,原文“管仲身有三归,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议为非,此固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孔子的意思是由于管仲自己贪财,而且没有劝谏齐桓公不要贪图女色,埋下了嫡庶之争的祸端。而不是选项说的管仲未能及时制止五公子争夺君位。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使”,让;“与”,参与,介入;“盍”,通“何”,何必,怎么。

(2)“为”,制定、创建;“速胜”,迅速取胜;“是以”,因此;“莫得”,不能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齐桓公能够称霸,主要是管仲的辅佐,管仲托起了齐国,所以说“国以一人兴”。

②“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无以御之,何益于事?”“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管仲临终时没有向桓公举荐合适的继承人,导致齐国发生内乱,同时他没有安排好身后事宜,导致小人作乱,所以说“以一人亡”。

③苏洵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评价管仲,主要是想说明国家的兴亡关键在人事安排是否得当。

图片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先君曾说:管仲九次汇集诸侯,匡扶天下,辅佐齐桓公称霸,连孔子都称赞他的仁义,然而仍然不能阻止五位公子为了争夺君位而相互残杀,使齐桓公死后不能下葬,说:“大概是由于管仲才达到这种地步啊! ”

管仲自己有三个藏金宝库,齐桓公宠爱的侍妾有六个人,管仲却不劝谏其错误,这本来就是嫡庶争夺君位的祸患的起源。然而齐桓公老了,管仲为齐桓公身后之事打算,知道各位皇子一定会争夺君位,于是把世子托付给宋公。父子之间的事,竟然要由别人来介入,有智慧的人难道会这样做吗?

《传》说:“管仲快要病死了,桓公问谁可以任宰相,管仲说:'了解臣下的,没有人能比得上君主。’桓公说:'易牙怎么样 ’(管仲)回答说:'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取悦国君,是不近人情的,不可任用。’桓公道:'开方怎么样 ’(管仲)回答说:'背弃自己的父母来投合君主,不近人情,难以接近。’桓公说:'竖刁怎么样 ’ 管仲答:'他残毁了自己的身体来投合君主,不近人情, 难以亲信。’管仲死后,桓公不采用管仲的意见,最终亲近、任用了这三人,仅仅两年祸乱就发生了。”世上不曾没有小人,有君子来阻隔他们,那么小人不能发挥他们的才智。《语》说:“舜得到天下,从众人中选用人才,推举了皋陶,那些不仁德的人就都远离了。汤得到天下,从众人中选举人才,推举了伊尹,不仁德的人也都远离了。”管仲知道小人不能任用,却没有办法阻止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又有什么帮助呢?

在内不能修养自身,在外又不能任用人才,拿朝代更迭的忧患托付给宋襄公,让祸患已经形成,而后宋人只能用战争来纠正它。这时候就很危险了。

材料二:

曾经读过《周官》《司马法》等文章,知道了军旅的基层建制的人数,在之后又读过了管仲的书,进而知道了《管子》改变周朝军旅管理制度的原因。凡是王道的军队,除非出于不得已,而绝对不是以战胜敌人为目的。所以在他们制定办法的时候,只是要求不可以战败而已。至于在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时代,除非决战胜利而没有其他办法才能称霸,所以他们制定的办法目的就是必须胜利。只有复杂和曲折的办法,才可以能立于不败之地;而简单和直接的办法,才是能作为必胜的手段。

那管仲统领他的军队,可以说是非常直接简单而且容易明白啊。把国家的力量分成三份,用来成就三军。一万人编成一个军,三军共计三万人。非常通畅并且容易透彻理解,即便有智慧的人也没有他施展才能的地方。

所有三代的制度,到了春秋战国还有幸存的。等到管仲在齐桓公这里称相,南伐楚国,北伐孤竹国,把九个诸侯国联合在了一起,威震天下,但是他的军事防守和战斗阵法,却是很难真正见到,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管仲想要在很短时间内征服天下,(管仲)所以改变古代的“司马法”,而制定出了这种简单快速取胜的军队建制,因此我们就看不到他运用古代“司马法”的事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