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武帝对大宛的战争:不仅是为了汗血宝马,也为了汉朝的威望

 where5 2024-05-15 发布于四川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帝王之一,与秦始皇并称“秦皇汉武”。汉武帝一生,不断对匈奴反击作战,征服百越、朝鲜、西南夷,经营西域,将中国的疆域面积扩大了一倍。由于汉武帝在位期间连年战争,导致全国经济走向萧条,天下人口减半,因而给人们“穷兵黩武”的形象。而汉武帝对大宛的战争是其中穷兵的典型,这场战争兴师动众,死伤损耗无数。不过这场师出无名的战争却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西域震恐,纷纷内附于汉朝,从此汉朝开始在西域建立有效的统治。

一,大宛国和汗血宝马

联合西域共同对付匈奴是汉武帝实行的一项基本战略措施之一。早在汉武帝继位之初,就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试图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公元前119年,经过了河西之战,汉朝控制了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于是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试图联合西域最大的国家——乌孙国。此后,汉武帝又出兵破楼兰和姑师,使得西域各国开始重视起了和汉朝的关系。

Image

不过,西域也是匈奴的势力范围,这里的许多国家都和匈奴和好,并不愿意和汉朝结盟。此前汉武帝出兵楼兰和姑师,也就是为了和匈奴争夺势力范围。然而在一些远在葱岭之外的国家依然坚持和匈奴通好,匈奴之使节持单于一信,便可在这些国畅行无阻。但汉王朝之使节至此,则“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可见,葱岭之外地区还处于匈奴的控制之下。但是由于葱岭之外距离汉朝太远,如果劳师远征必定会损耗严重,因此,汉武帝虽然早有征伐之心,但是迟迟为实行。

Image

在汉武帝晚年,开始贪恋起了大宛国的宝马。大宛国是葱岭之外的大国之一,这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农业较为发达,国内有城池七十馀城,人口几十万。而大宛国出产的粮食、葡萄酒、汗血宝马、苜蓿等物产,畅销于西域。汉朝通西域之后,使节曾带回苜蓿和葡萄种子,在长安种植,大宛的汗血宝马也被引进了汉朝,引起了汉武帝的喜爱。

Image大宛马

根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十分热爱宝马。前113年,汉武帝得乌孙马,于是将之称为“天马”,并写下一首《天马歌》“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此后,汉朝使者又在贰师城见到更为强健的大宛马,据说这种马匹在高速奔跑之后,会流出如血液一样火红的汗水,因此名为“汗血宝马”。汉武帝得知后,更想得到大宛马。同时,汉武帝迷信于神仙方术,认为大宛马是“天马”、“神马”,得之可以成仙,因此更加想得到此马。

Image

甘肃出土的马踏飞燕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意见,认为汉武帝求大宛马是为了改良马政。在汉朝和匈奴的战争中,骑兵具有了中坚的作用。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骑兵,汉朝从刘邦开始就十分重视马政。然而汉朝之马,其作用主要用于耕作驾车,在长途奔袭作战方面则远远不如匈奴之马。

为了适应和匈奴的作战需要,汉武帝下达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如提高马价,使民竞畜,史载“为伐胡,天子盛养马”;加重口赋,加收马口税,为养马提供资金;开放边关贸易,向匈奴等游牧民族求购马匹,并引进先进的养马经验。但汉武帝听说大宛马之后,也希望能够求得大宛马以改良中原的马种。因此,汉武帝求马并非完全是为了“求天马以升天”,更多的是为了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

Image

杨家湾兵佣中的轻骑兵

为了得到大宛马,汉武帝派遣壮士车令等使者带领大量的黄金到大宛贰师城,以买大宛马。但是大宛国认为大宛马是大宛国的宝物,并不愿意卖给汉朝。汉朝使者生气,“妄言,樵金马而去”。结果汉朝的使者的无礼惹怒了大宛国,于是大宛截杀了汉使,取其财物。这件事也惹怒了汉武帝,于是便下令决心来讨伐大宛国。

二,汉朝对大宛国的征伐

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战役之后,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封禅大典,宣告自己“功成治定”。汉武帝同时也认识到“南越、东瓯咸服其辜,西蛮、北夷颇未辑睦”,因而汉武帝决定以武力来迫使西域各国臣服,将汉朝的势力向西域推动。

汉武帝的计划是先派遣军队攻占西域交通据点,然而在据点之间修建亭障,反复循环,步步推进。当时,西域的楼兰、姑师位于汉朝通往西域各国的要道之上,控制着西域南北交通。但两国却经常联合匈奴截杀汉使,成为了汉朝需要拔除的对象。

Image

汉武帝

前108年,赵破奴将军带领汉军进入西域,斩楼兰,破姑师。此后,汉朝的亭障自酒泉延伸到了玉门,实现了第一个步骤。汉朝破楼兰后,“暴兵威以动乌孙、大宛之属”,大汉声威远播中外,西域各国纷纷遣使来汉。不过匈奴当时在西域依然有很强的势力,以至于许多小国不敢轻易背匈奴而投于汉。

乌孙、大宛国也因为距离西汉遥远而不热心和汉朝建立密切的联系。因此,汉武帝就准备再次发动更大规模的远征。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下令各郡国“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里所说的“绝国”,也就是“绝远之国”,主要指乌孙和大宛、大夏等。从这里可以看出,汉武帝已经开始为征伐西域做了一些准备。以上三国之中,乌孙国后来和汉朝通好,大夏国距离太远,而大宛国发生了截杀汉使的事件,因而这次征伐就必然会针对大宛。

Image

楼兰

太初元年(前104),汉武帝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以率领大军远征大宛。之所以名为“贰师将军”,也就是希望在大宛国贰师城取得宝马。当时,汉武帝宠幸李夫人,李广利则是李夫人之兄。这次出兵,也是汉武帝给与李广利立功的一次机会。

然而汉武帝却没有给与李广利以充足的兵力,他轻信浞野侯姚定汉的妄言,认为3000军队就可以攻破大宛。于是只给了李广利6000名属国骑兵和数万未经严格训练的“郡国恶少年”。

李广利率军出发后,由于路途遥远,出现了严重的粮草供应问题。西域小国又闭门拒供,因而李广利只能沿途攻击城池以获得粮草,一路上损失严重。李广利到大宛郁成城,军队只剩下了几千人,饥饿不堪。攻郁成又遭大败,死伤惨重,只得退兵而还。第二年,李广利退兵到敦煌,军队只剩下十之一二。李广利上书请求罢兵,武帝大怒,下令李广利不允许退入玉门关。李广利只得屯兵于敦煌郡,以待命令。

Image

玉门关汉长城

当年夏季,汉将赵破奴的2万军队被匈奴歼灭浚稽山。朝廷大部分公卿建议放弃伐大宛的作战计划,集中兵力对付匈奴。但汉武帝却认为,如果大宛都不能攻破,“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

于是汉武帝便集中精力发动第二次远征。太初三年(前102年),汉武帝给与李广利更大的规模军队,这只军队由囚徒、恶少年及边郡骑兵组成,共6万人,还有10万头牛、3万匹马及杂奋万余组成的后勤部队,另外还有甲卒18万人屯守酒泉、张掖一带,以作后援。可以说,汉武帝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Image

由于此次出征兵强马壮,使得西域各国莫不望风而开门出迎,为汉军提供补给。到达轮台时,该国闭门不迎。李广利下令攻打,屠城而去。自此西域各国不敢与之为敌。此后,李广利率领3万精锐部队便兵临大宛之都贵山城。李广利并未下令强攻,而是先断绝了贵山城的水源,然后“围其城,攻之四十余日”,最终突入外城。大宛贵族见形势危急,遂杀国王毋寡并向汉军求和,力图自保。

李广利随后,进入贵山城,挑选“善马”数十匹,中马”3000余匹。又立亲汉的大宛贵人昧蔡为大宛国王,与之签订盟约而返回。至此,汉朝对大宛的战争终于宣告成功,汉武帝的“求马”目的也得以实现。

三,征伐大宛所带来的影响

汉武帝打赢了这次战争,但也是巨大的代价换来的。大宛距离长安万余里,其中只有沙漠、大山阻拦,人迹罕至,供给十分困难,因此消耗也十分惨重。这场战争此战前后延续了4年,“天下奉其役连年”,“损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甚至导致“天下骚动”。这件事情也被当做汉武帝穷兵黩武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唐朝诗人李颀的《古从军行》有一句:“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也就是讽刺了汉武帝讨伐大宛一事。

Image

十骏图之 大宛骝

不过,汉武帝远征大宛却也带来了其不可低估的军事和政治影响。自从李广利出征大宛后,导致“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不仅如此,汉朝还将亭障修建到了盐泽,在轮台和渠犁屯兵数百人,设置使者、校尉、领护等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标志着汉朝的势力已经深入了西域,并开始了对西域地区的军事管辖。

此后,匈奴在西域的势力越来越弱,汉朝在西域的势力则越来越强。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率众到投降于西域地方长官郑吉,汉朝便以此为机,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从此,西域地区就首次纳入到了中国的疆域范围。

Image

大宛被攻破,也改变乌孙国对汉朝态度的变化。在此之前,张骞到乌孙寻求结盟,但是乌孙国距离汉朝太远,不知道汉朝的大小,就不愿意得罪匈奴和联合汉朝。张骞回国时,乌孙派遣大量使者随张骞到达汉朝,得知了汉朝的国强人众,因而开始重视和汉朝的关系。

于是两国开始了结盟,汉朝嫁刘细君公主到乌孙以和亲。然而乌孙国和汉朝结盟只是为了贪恋汉朝的财物,在李广利出征时,汉武帝要求乌孙发兵共击大宛,而大宛却“持两端,不肯前”。当汉朝攻破大宛国后,“乌孙之属骇胆,请为臣妾”,其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此后,乌孙国成为了汉朝对付匈奴的盟国,在汉宣帝时期曾出兵5万击匈奴,给与其惨重的打击。

Image

刘细君

综上所述,汉武帝对大宛国的战争,其出发点主要是为了扩大在西域的影响力。但是因为大宛国距离太远,因而出现了兴师动众、天下骚动的局面。不过总体上来说,汉宛战争成为了汉朝势力深入西域的重要一步。它加速了西域纳入了中国的步伐,同时也加速了匈奴的衰落。因此,当我们将这场战争放在整个历史上大背景中去思想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天马”和“葡萄”,更重要的是地缘影响。

本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图资源,包括中国历代古地图和世界古地图、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地理地图、中国各省的地图大全等,总量达到了300G。如果需要可以加我(QQ:1545806589)(微信:BDWZ1990)了解,地图是有偿资源,多谢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