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学思维八大核心流派

 Triumph 2024-05-15 发布于广东

学习经济学不同研究方法的一些思想。还是有稍微的必要的。

传统分发,经济学有8大核心流派,以下内容有利于你对经济学有个全景视角。

古典学派

诞生于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成为其标志性事件。

学派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

一句话总结:市场通过竞争,让生产者随时保持警觉,因此政府不用干预市场。

亚当·斯密提出劳动分工理论看不见的手市场理论,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力的解释了自由市场经济。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原理,为国际贸易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托马斯·马尔萨斯提出人口理论,两个核心支撑,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为后来有效需求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经济学古典流派,也称为古典经济学或古典政治经济学,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叶主要在英国蓬勃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思想流派。其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亚当·斯密,他所著的《国富论》将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特点包括:

从生产的角度分析经济,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强调市场调节的作用,认为“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经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重视自由贸易,认为自由贸易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繁荣。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丰富,其中包括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商品价值由劳动量决定)、分工理论(认为分工可以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自由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可以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调节理论(认为“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经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这些经济学家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例如,李嘉图强调了土地、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的贡献,并阐述了比较优势理论;穆勒则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重新阐述了李嘉图的一些理论,并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发展的高峰。

发展主义学派

诞生于1791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制造业报告》的发表成为其标志性事件。

学派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李斯特、赫希曼
一句话总结:如果一切都留给市场来做,落后经济体就无法发展。

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提出幼稚产业理论,李斯特继承和发展了该理论,经济增长并不仅仅是增加收入,而是要获得更复杂的生产能力,发展本国的新科技和新组织,贸易保护。赫希曼进一步提出贸易保护只是为国内企业提高生产力创造空间,生产力要真正提升,需要特意对教育、培训和研发进行投资,产业扶持

经济学中的发展主义学派,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并以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为代表的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的主张为代表。发展主义学派认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是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则依附于这些中心,处于外围地位。

此外,发展经济学也是一门重要的经济学学科,它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涵盖了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包括结构主义发展理论、新古典发展理论、新增长理论、制度主义发展理论等多种流派。

例如,结构主义发展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变革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由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变的过程。而依附发展理论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和制约,处于依附地位。

发展主义学派和发展经济学都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并提供了多种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以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学派

诞生于1867年,马克思《资本论》的发表成为其标志性事件。
学派代表人物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一句话总结:资本主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但它终将崩溃,因为私有财产权终有一天会成为进步的阻碍。
马克思用历史眼光看问题,提出经济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文化、政治和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继承了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反对古典学派将工人阶级视为被动的实体,赋予工人阶级积极的历史角色,认为阶级冲突是历史的核心驱动力,资本主义下的劳资矛盾会日益加剧,最终崩溃,被社会主义取代,由中央计划来协调企业活动,企业归所有工人集体所有。

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学派,也称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是属于唯物辩证主义经济学的学派。其核心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观点为劳动创造财富,所有权决定分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最基本的理论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规律。

该学派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都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观点还包括:

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供需关系决定。

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劳资关系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关系,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他们的理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还强调经济学的实践性和历史性,认为经济学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学问,而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紧密相关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的研究方法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新古典学派

诞生于1890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发表成为其标志性事件。
学派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哈耶克、弗里德曼
一句话总结:个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此不要干预他们,除非市场失灵。

马歇尔推翻了劳动价值论,提出需求价值论,需求影响价格,价格影响生产,需求、供给有弹性。短期内,需求是影响价格的决定性因素;长期内,供给是影响价格的决定性因素。继承了古典学派的自利驱动和市场自我平衡,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以哈耶克为重要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与新古典学派同属放任主义阵营,但不同的是不认为人具有完全理性,认为自由市场之所以是最好的经济系统,是因为人类并不是很理性,世界上的不可知很多,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运行一个复杂经济体所需的所有信息,只有通过竞争市场的自发秩序,让大量经济参与者以分散且不断改变的计划去应对不可预测的世界,才能调和彼此,和谐共存。反对政府在法律和秩序之外的任何经济干预。

以弗里德曼为重要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挑战凯恩斯主义,针对1970年代出现的滞胀,提出市场经济在货币供给持平(没有过多的膨胀和紧缩)的条件下,可以自行调整供需。

经济学新古典学派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其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奥地利学派的门格尔和庞巴维克等。新古典学派的发展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新古典学派指的是马歇尔时期的新古典经济学,它综合了劳动价值理论和边际学派的理论。这一学派在经济学研究上,将重点从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消费、需求和效用,也就是从交换价值转向使用价值。马歇尔是新古典学派的最大代表。

广义的新古典学派则是指1870年“边际革命”后出现的经济学理论的统称。这一学派强调市场的自由运作和经济的自我调整能力,主张政府应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新古典学派的理论基础包括边际效用理论、一般均衡理论、黑-费雪模型等。

新古典学派的理论特点是强调经济人的理性行为和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个人和企业都是理性的,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来做出决策。同时,市场也会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平衡。

新古典学派的代表理论有收入再分配论、自由贸易论、市场机制论、农业发展论、人力资本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强调市场的作用和经济的自由化,主张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增长。

总的来说,经济学新古典学派是一种强调市场自由运作和经济自我调整能力的经济学流派,其理论基础包括边际效用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这一学派在经济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制度学派

诞生于1899年,凡勃仑《有闲阶级论》的发表成为其标志性事件。
学派代表人物有凡勃仑、科斯、威廉姆森
一句话总结:个人是社会的产物,尽管他们可能改变社会规则。

凡勃仑认为古典学派忽视了个体的社会性,需要分析制度,人类理性不可能永恒不变,由社会环境所塑造,社会环境由制度组成,其中有成文规定,比如法律、企业规章,也有不成文的,比如社会习俗、商业惯例。制度可以改变人,人也可以改变制度。

科斯提出交易成本理论,在新古典学派中,唯一成本就是生产成本,而新制度学派则强调,经济活动的组织也有成本。市场自发交易成本很高,而通过企业内部不同等级的指令完成任务,效率会高很多。提出产权理论,无论初始产权界定给哪一方,最终结果都是资源配置最优化。认为计划和市场其实都是不同的组织形式,谁更有效率,关键在于谁的交易成本低。

经济学制度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通常被视作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的变种。这个学派以研究“制度”和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主旨,强调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或结构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制度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T.B.凡勃伦。他采用历史方法、社会达尔文主义和职能主义心理学,批判传统经济学的方法论,承认经济存在各种弊端和缺陷,强调对各种经济关系的改良,形成制度学派的传统。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还包括康蒙斯、密契尔等人。

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别。这个名称只能在非常宽泛的意义上使用,它只表明这个学派的成员有着共同的哲学取向,对于经济研究趋于广泛的文化探讨,以及对于美国的经济体系有相同的观察方法。

制度学派的研究内容在经济的市场因素之外,还包括法律的、社会的、伦理的、历史的各种因素。他们更强调非市场因素,强调制度分析方法或结构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社会文化分析方法。他们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以克服市场经济所造成的弊端和缺陷。

从时间段上的演变来看,制度学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以凡勃伦、康芒斯和米切尔等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第二阶段是20世纪30至40年代,从凡勃仑和康芒斯到加尔布雷斯之间的过渡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今,包括两种新制度经济学或现代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后制度经济学。

熊彼特学派

诞生于1912年,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发表成为其标志性事件。
学派代表人物熊彼特

一句话总结:资本主义是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但随着企业变大,变官僚化,它迟早会衰退。

熊比特提出企业家利润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通过企业家创新,即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的创新,创新能让成功的企业家在各自的市场获得暂时的垄断,获得超额利润,即企业家利润,随着时间推移,竞争对手开始模仿,迫使大家的利润都降低到正常水平。熊比特说如果说价格竞争是把门撬开,那创新竞争就是把门炸开。一个企业,无论现在看起来地位多么稳固,长期下来,也没法安全抵挡一个个创造性破坏的风暴

熊比特继承者通过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研究了企业、大学、政府及其他机构之间的互动,拓展了理论的边界。

经济学熊彼特学派,也称为新熊彼特学派(Neo-Schumpeterian School),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于美国的一个经济学理论流派,由熊彼特经济学的追随者和受熊彼特学说影响的经济学家所构成。

熊彼特学派坚持经济分析的熊彼特传统,强调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承认企业家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并承认经济结构对于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熊彼特的理论体系具有几个主要特点:

强调创新活动:熊彼特把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看作是一个创造性的毁灭过程,基本动力就是“创新”活动。他认为创新可以带来额外的盈利机会,从而引发“模仿”浪潮,进一步引起那些采用旧方式的企业为保卫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的“适应性”变动。

创造性破坏:新的创新会逐步淘汰旧的创新、旧的技术和旧的技能,这强调了再分配在增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的形式:创新可以是过程创新(即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也可以是产品创新(引入新产品)或组织创新(更有效地组合生产要素)。

强调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决策和行为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熊彼特学派的理论对于理解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学派也强调了政策制定者需要重视创新活动,通过制定合适的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创新,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凯恩斯学派

诞生于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成为其标志性事件。

学派代表人物有凯恩斯、萨缪尔森、曼昆
一句话总结:对个体好,不一定对整个经济总体好。

凯恩斯可以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将整个经济作为一个实体来分析,但这个实体不等同于它的各个部分的加总。提出政府货币调控政策,在经济衰退时增加政府支出和货币供给,在经济好转时减少政府支出和货币供给。

经济学凯恩斯学派,也称为凯恩斯主义或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这一学派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国家干预论:凯恩斯主义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无法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因此政府有必要介入经济活动,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调节。

需求侧经济学: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需求不足,而非供给萎缩。需求不足是指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低于总供给,导致产出下降和失业率上升。

乘数效应: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开支的乘数效应,即政府增加1元支出,会带动民间部门支出增加更多,从而扩大总需求。因此,政府通过增加财政赤字来刺激需求,可以实现经济增长。

有效需求:凯恩斯主义对总需求的概念进行了细化,提出了有效需求的概念。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

消费倾向和投资意愿:凯恩斯主义认为消费倾向和投资意愿是影响有效需求的关键因素。政府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消费和投资预期来影响有效需求。

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当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然而,凯恩斯学派的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例如它忽视了长期经济增长中的供给因素等。

行为学派

诞生于1947年,赫伯特·西蒙《行政行为:行政机构决策过程研究》的发表成为其标志性事件。
学派代表人物有赫伯特·西蒙(司马贺)、丹尼尔·卡尼曼、理查德·塞勒

一句话总结:我们不够聪明,因此我们得有意识地用规则限制我们的自由选择。

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理论,批评新古典学派不该假设人是完全理性的,认为人类决策的主要约束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足。当人类做选择时,只是足够满意,而不是新古典学派认为的最优解。认为情感、忠诚、公平对组织良好运作非常必要,监管成本更低。

卡尼曼提出前景理论,认为处于收益状态,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处于损失状态,多数人是风险喜好者,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有参照点决定。

经济学行为学派,也称为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实际行为和心理过程,以及这些行为和心理过程如何影响市场和经济结果。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的经济行为。

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势在必然,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认知决策主导:行为经济学将经济学理论引入了认知决策,重视个体认知、心理、情感和归因,重视决策者对信息的认知与决策,考虑决策行为的复杂性和潜在决策者的行为特点,探讨实际决策行为与理论预测之间的不一致性。

实验主导:行为经济学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紧密结合,开展对实验决策者动机、决策方式和决策流程等动态行为特征的探索,从而为经济现象的解释提供更加可信的基础和理论依据。

有限理性理论: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具有有限的理性和认知能力,因此无法准确理解所有的信息和变量,也无法做出绝对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从而会根据已有信息和简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决策。

示范效应理论和状态偏差理论:人们在面临选择时,特别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倾向于观察周围的人是如何决定和做选择的,然后模仿和效法(示范效应理论)。此外,人们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其偏好和决定(状态偏差理论)。

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其理论和方法为理解人类的经济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如理查德·塞勒,就是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

最后的话,

    经济学学派林立,每个学派的诞生都有其历史背景,都是为了解决某类经济问题,每个学派都有其重点、盲点,且当时的理论未必适合现在的环境,需要辩证的看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