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原理

 宗诚医药 2024-05-15 发布于辽宁

今中医药开方组方,大多对症用药,无非将西医思维借用过来——无论新旧病,有症状就用几味对症药。这种方法入门上手简单,但疗效却难以恭维。反观经方,只要诊断正确,效果显著,千年不变。在高阶运用中就会发现,看上去稀松平常的几味药,根本不是治疗某个病症的,组合再一起居然就能治疗这个病。其中道理何在?


古人对此也有同样疑惑,于是猜测推理,捣鼓出了归经理论和脏腑补泻理论。只是新创的方剂效果没有经方”一剂知,二剂已“那么好了。于是后人又开始思考——离先秦时代那么遥远,同一个字的字义都古今不同了,如何研究经典文字背后隐藏的道理?儒家文人擅长文字考究,于是提出【用同时代的文献,做平行比】,这样得到的含义才是正确的,而不能根据读者当时的文化环境猜测含义。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中的"习“字,先秦时是"实践、践行"之意,后世却解读为”温习、复习“,这差远了。同理,后世注解伤寒和内经的书,大多不值得看,因为很多都是妄加敷衍猜测,主观性太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末邹澍的《本经疏证》,以及周岩《本草思辨录》使用了【平行比对】方法批注《神农本草经》,参考疗效的依据就是《伤寒杂病论》(唯一的一本权威书——只要”证“符合,投药下去,一定会好)。

具体方法就是,靠【做减法】来检验每一味药的药性。例如,《伤寒杂病论》中某一方剂比另一个方剂仅多出芍药三两,而它们所治主证却大不相同,则推敲这两个主证之间病机的差异,即得三两白芍在此方中的作用。如果《伤寒杂病论》中没有足够的出现次数可以相减,则参考权威性略次的《千金方》、《千金翼方》来配合推敲。这个工作很枯燥,但古人有这个耐心做完了。最终一点点推敲出的各个药物的效果,竟恰好符合《神农本草经》那一句一句如天书般令人百思不得解的主治。日本也有做类似工作的,到后面就变成了方证学派。

但是,这只解决了药物功效问题,没有解决组方和治病原理。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千年来有效的方法,说明是根本方法,而不是杀灭方法。无论什么细菌病毒入侵,或是功能紊乱导致的痰湿淤堵,人体都具有自主修复能力。经方的目的就是打辅助,看看身体想要干嘛,你帮他做好后勤服务就行,剩余的事情交给它即可。

比如,感冒了,无论是中风还是伤寒,身体要干嘛?脉浮,气血到体表;发热,病邪过多的紧急措施;汗出,散热的同时排毒;咳嗽,排毒;畏寒,敦促你主动提高温度;鼻涕,排毒。整个趋势就是,加热,排毒,散热。所以治病方法就是,温通,散邪(发汗、如有咳嗽还要排痰),如果发热就要散热,补水(防止温通和发热导致水分过多)。桂枝汤和麻黄汤都符合这个原则。

比如经方治疗咽喉肿痛用什么,用苦酒汤、桔梗汤。前者用半夏醋和鸡蛋黄,针对的是身体少阴病津精亏虚所致的咽喉虚热肿痛病,用降逆滋阴思维。按照后世思维,要消肿止痛,杀毒灭菌去组方,那就入不了经方的门。桔梗汤用桔梗和甘草,似乎有点清热解毒含义?其实不对,它本身是治疗的是咽喉感染不利(肿痛或不肿痛)导致的肺痈,所以大概率还会伴有咳嗽。咳嗽是肺部痒所致,因为身体想要把肺部的脓排出去。那不就简单了,帮肺排脓,身体就能腾出精力来自主解决咽喉的问题(如果到时候身体解决不利,再看它想怎样,换方子帮它解决),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思想。经方永远关注根本问题。

伤寒论经方组方,无非从身体的津液、胃气这几个大方向考虑(谓的阳气,也是依附于津精的),先保证生命的基础,然后考虑症状细节方面。

另一方面,温病是伤寒的别支,而温病学派的代表,从组方用药原则来说,其透转思想,仍属于经方原理范畴。温病派相当于在药物的四气五味中将清透流转方面用得游刃有余,算是对经方的一种理解发挥。但是,很多重病,往往需要厚味的加入,然而厚味一旦用错,很难用药或身体自行纠正,所以这也需要一定的功底。

如今不少中成药以及医生开方,都是对抗思维这种落后的思路,能有效?来个病人,咳嗽。好的,去湿、化痰、降逆、清热、散寒的药,于是凑出各种方子。效果呢?噢,不行?那你这是过敏,来,给你去风的、活血的、补气的,最好再来点补肾的,凑个方子。然而有效吗?真的无效的话,那你这咳嗽是别的病引起的嘛,来看鼻子肝脾心脏有没有问题,一个个按照症状依据对抗思维开方排除。像这样治疗,疗效恐怕一半也无。

如果中医能有50%以上治愈率,也绝不可能是如今的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