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冲刺:围绕“应”字做文章

 一中大语文 2024-05-15 发布于福建

高考复习,一轮、二轮,突出一个“备”字,三轮及冲刺阶段,突出一个“应”字。

一、“回应”前期复习的得与失

1.建立成绩“数据库”。梳理一模、二模考试、月考测试等答题得分情况,列表建档,明确得失,找到易失分点模块优势等,为近期复习提供突破重难点方向。

2.形成话题“任务群”。运用表格,梳理前期所做试卷,对每个模块的文本所涉及话题、内容,从育人价值、题目类型、写作可借鉴迁移等角度进行归纳,从试卷中获得学习资源。

3.找到再答“提分点”。让学生明确,已往失分点,是审题不准确的问题,还是答题不到位的问题,做二次答题的专题活动,提升审题准确性,优化答题完整性,增加“得分点”。

二、用心精材,用足高考真题

1.研讨往年高考真题:最后冲刺阶段要向高考真题回归,用研究的眼光,用研讨的方式面对往年的高考真题,从中获得思维的提升,找到答题的逻辑关系,形成答题思路。

2.回首已做高质量题:梳理“做过的那些题”,可以再组合,再回首,从“再回首”中,研究学生答题,发现“贰过”之处,研究原因,让学生形成思维能力。

3.选择中等难度新题。选取近期各地高质量的模拟试题,可以在题型、试卷结构等方面,给学生提升一些新的试题,让学生对高考试题的“守正创新”的特点有具体认识。

三、“应对”程序的优化和提升

1.研究应试过程的程序问题。做事皆有程序,考试亦然。研究前期模拟考试中因答题程序不科学而导致答题时间紧张的问题,从试题特征和自身应试特点的角度,来研究问题,找到对策。比如,可否最先答默写,比如如何提高各模块的答题时效,以保证写作时间充裕,保证完卷。

2.逐步优化主观题答题程序。语文试题中的主观题都是文本语段下的阅读理解与表达题,要研究阅读与表达的关系。从阅读规律来看,不妨采取“阅读答题三步法”。第一步“粗览文本环境”,浏览标题、出处、话题、核心概念、主观题等,由此粗知文本大情境;第二步“问题引导细读”,以主观题的引导下,细读文本,在阅读时就能够关联起阅读与答题;第三步“寻找答案跳读”,在审清题意后,在整体理解的影响下,跳跃式阅读,圈定答题范围,确定答案要点。

3.确定合理的写作应试程序。在保证写作合理的时间安排下,确定好的写作应试程序。一般而言,写作分为“前写作”“写作中”“写作后”三个阶段。如果整个写作过程为60分钟的话,三个阶段大致是10分钟、45分钟、5分钟三个时段。前10分钟为审题阶段。审题属于“思写作”阶段,即审题、思考、确定题意、标题、写作方法、文章结构等内容,要审读题目材料、指令、要求等,拟定文章标题、拟写分论点、列出提纲为其三大支撑。中间45分钟为“实写作”,即把“思写作”落实于答卷纸上。最后5分钟是“自评写作”阶段,如果时间紧张,这个阶段可以省略。

四、“应对”心态的调适与强化

1.平和应对,适度紧张。近期着重加强学生的应试心理教育,用高考题讲科学、质量高、可正常发挥等作积极心理暗示。在训练中利用贴近6月7日9:00-11:30这个时间段,进行语文学科的模拟仿真训练。

2.面对题目,用好策略。“守正创新”是高考试题的最大命题特征,因而,面对“熟题”和“生题”所运用的正确心态,也值得从策略上,让学生明白其中道理。面对“熟题”不盲目心喜,反而要认真研究题目,“答题拒绝回忆版”,积极暗示自我,端正做题心态;面对“生题”也不惊不惧,“陌生的题才有区分度”,“再陌生也会讲道理”,科学冷静,清醒作答。

3.张弛有度,换个脑筋。高考语文的应试,育人成人是根本。在做题的同时,不妨补充一些现实生活的时事材料、妙文佳作来丰富视野,让高考永远和现实生活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关联起来,亲近生活,融入现实,这样才会从考生单一视角转向时代青年、家国天下的全人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