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老对此方的应用,经验丰富,出神入化

 赵佩毅 2024-05-15 发布于山西

跟诊冯老:从厥阴论治心慌气短案

某,女,40岁,2024117 初诊

心慌气短6年,盆腔炎3年,腰腹疼痛,乏力,头晕,眠差多梦,汗出少,恶寒,足冰凉,口干,偶口苦,眼干,二便正常,苔白脉细弦稍数。平素月经量少,本月未行经。曾剖腹产2次。

辨六经:厥阴病

辨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12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桂枝10g炮姜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生白术18g泽泻18g茯苓15g炙甘草6g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按:本案患者症状颇多,有寒证、热证、虚证及水饮,该从哪方面切入以达整体治疗呢?经方六经八纲辨证给出答案是:(1)先辨病位:口干、口苦、眼干、眠差多梦,属上热津虚,足冰凉、腰腹疼痛属下寒,属半表半里证。(2)辨病性:病程较长,而且足冰凉,说明机能沉衰,陷入阴证。(3)辨兼夹因素:月经量少、腰腹疼痛为血虚,心慌气短、乏力头晕为水盛。综上所诉,辨六经为半表半里之阴证属厥阴病,兼见血虚水盛,辨方证为柴桂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2024年3月18日 二诊

服上方14剂后,心慌气短明显好转,刚服药时胃有肠鸣音、期间便溏2次,下肢凉,劳累、月经前可见心慌气短,月经后、受凉则腰腹疼痛。苔白,脉细弦。

上方泽泻减至12g。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按:服药后心慌气短明显好转,口干、口苦、眼干、眠差多梦等上热症状消失,期间出现肠鸣、腹泻便溏,劳累、受寒及月经前后出现心慌气短。从治疗前后来看整体症状缓解,但刻下症状而言下寒重,故减甘寒的泽泻用量。

答疑:本案六经辨证为厥阴太阴合病?还是厥阴病?

近期老师答疑过程中,曾将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归为厥阴病。老师答疑内容如下:

《伤寒论》、《金匮要略》里养血的方子就是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散是太阴为主。虽然有个芍药、泽泻,要严格来说它有阳明,但是整体来说,还是治太阴,我们叫厥阴太阴合病(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所以这里大体上这么判断,要细分一个一个药,那芍药甘草汤怎么分,归六经怎么归?实际也很简单,这个药性,本草石之寒温,这就是八纲。芍药是凉的,凉的是阳明,甘草温的,温的治太阴,所以阳明太阴合病这两药。说起来我们以前归类也没这么容易,也不那么明显,但细分析,归类就这么归,甘草归哪一类呀?

这里不好说,怎么归类得看临床症状,甘草一味药治疗什么的,一味药治咽喉疼的,咽喉痛属少阳呀,所以这里头属少阳也行。根据症状来,甘草桔梗在一起那就比较明显了,与桔梗在一起就治疗少阳了,清热的,这个热不是阳明的热,是半表半里的热,是根据症状来判的。这里归类也比较难,以前没搞过。所以,归六经就这么探讨,这本书就搞这个,我们搞了以后遇到一些问题。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我写过厥阴太阴合病。如果遇到了柴胡桂枝甘草汤合五苓散,怎么归类?辨证怎么辨?辨六经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厥阴病,五苓散是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既然以前用过说过,合方了,有五苓散证,有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辨六经是厥阴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对吧?对!但是我一想,类似的可多了,干脆就叫厥阴病算了。

为什么干脆叫厥阴病?你看乌梅丸是两类药,一类热药,一类凉药,苦寒的黄连、黄柏,剩下的都是热药,当归也都是温药补血的,叫厥阴病,没叫阳明太阴合病啊!怎么归到厥阴呀?是根据症状,“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符合这个提纲。这里头什么叫对呀?所以没有绝对,只有相对!

所以,我们说当五苓散辨证的时候就是太阳阳明太阴,如果合到柴胡桂枝干姜汤里头,这些症状实际就是厥阴病上热下寒嘛,主要在半表半里,不是在里,所以这样叫厥阴病就完了。当然比如说厥阴太阴阳明太阳合病也没错,实质是厥阴病,一个概念,一个样,不是单纯的太阳了,有表吧,有表,头汗出微恶寒,有表但不能单纯(治表),而治半表半里。

所以,这里头关于六经的概念,逐渐的探讨,以前都按经络脏腑讲不通,现在按六经八纲讲,有时也会遇到困难,还都在探讨。

体会:

1、本案有没有表证?要不要解表?

本案难点在于有没有表证?要不要解表?因为症见“汗出少、恶寒、腰痛”,似有表证。但是,冯老没有单纯从表邪里饮论治,而是从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下手,取得显著疗效,此正是学习本案的意义所在。 

一般来说,口干、口苦、眼干为津虚而热,可见于里证或半表半里证。但是,本案除上热之外,还有足冰凉之下寒甚,月经量少、脉细之血虚,此乃“血弱气尽”之表现,说明邪已传半表半里,因下寒甚即陷入阴证厥阴病。正邪交争,欲向外解,则见腰痛、汗出恶寒,似为表证,实为半表半里之症状反应;邪无出路而上冲,则见心慌气短、头晕、眠差多梦,即“气上撞心”;口干、口苦、眼干乃津虚而热,即“消渴”也;下寒常兼血虚水盛,且头晕心慌、腹痛等亦支持水饮证。综上所述,辨六经为厥阴病,兼血虚水盛,治疗当清上温下,养血利水,辨方证为柴桂姜合当归芍药散。

本案邪传半表半里,不能解表,只能和解,胡老谓之为“定法”。他在论述半表半里证的治则时指出:“正气不支,退于半表半里,借助其间一切脏腑组织功能共同驱病邪”,“表证可汗,里证可吐、可清、可下而解,半表半里邪无出路,只能借道而祛邪外出”。冯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桂枝于半表半里方证中,起引邪外出作用。所以说,本案病位不在表,无表证,不能解表。

2、辨病位,是六经辨证的起始,亦是精准辨方证的前提。

“心慌气短、汗出恶寒、乏力头晕、腰痛”乍一看,似乎符合表不解、水饮上冲的病机,可能会联想到苓桂剂。这是简单的对条文套方,简单的“抓主症”,而忽视整体辨证。

冯老在《经方医学讲义》中指出:精准辨证需把握六经层面和方证层面,六经层面是对方证所属病位、病性及兼夹因素的确认,方证层面是立足临证做整体、动态的证候分析,以及类似方证的精细鉴别。辨六经首辨病位,只有病位确定,才能有的放矢,更进一步思辨。如果辨病位错误,将是原则性错误。因此,需要我们在此多下功夫。

3、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

(1)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

本方证有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存在半表半里之柴胡证。但因已发汗而复下之,致正气损伤、津血不足而陷入半表半里阴、寒、虚之厥阴病。方药以小柴胡汤化裁,因胃不虚而不用人参、大枣;因胃无停饮不呕而去半夏、生姜;口渴因津液内竭之阳微结而成,故加天花粉、牡蛎甘寒解渴润下,干姜温下寒;桂枝甘草解未尽之表邪,降上冲之逆气。辨证要点为:四肢厥冷、口干或苦,大便硬者。

(2)当归芍药散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5条:妇人怀娠,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7条:“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胡老注:“芍药缓挛急而治腹痛,当归、川芎调经血并兼补虚,茯苓、白术、泽泻利小便而逐水气,故治血虚血瘀及水湿停滞的腹中急痛症,其人或冒眩,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而有血虚水盛的表现者。”

从方药分析辨归经:芍药微寒,主在养血,泽泻甘寒,主在利饮,众药主在温中养血化饮,故方证当属太阴病。另,冯老首提“血虚水盛”一词,血虚乃指津血不足,水盛为痰饮内盛,血虚水盛属里虚寒,六经辨证属太阴,当归、白芍、川芎养血,茯苓、泽泻、白术利水,养血利水正对“血虚水盛”病机。辨证要点为:腹痛拘急、头晕心悸、小便不利者。

(3)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的应用

胡老对此方的应用,经验丰富,出神入化。在陈雁黎老著作中记录胡老的“真传一句话”:“我常以本方(柴桂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合用,深有体会,凡久病津血不足,有柴胡证,疲乏无力而渴者,概属本方证。”

(整理者:肖传宇 吴灿 苗志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