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大汶口,二里头,陶寺,石峁,石家河,良渚》

 东海之子 2024-05-15 发布于浙江



历史恰恰和我们开了个玩笑,据科学研究,良渚文化和南下的仰韶先民成就了石家河文化,北上和当地仰韶先民结合形成了石峁文化,有扬子鳄骨板,玉陪葬公通性,和传说中虞舜接近,而大汶口文化东进和北上的仰韶先民,形成了陶寺文化,有动物陪葬共通性,则和陶唐接近,而二里头则是石家河,石峁,陶寺,大汶口文化汇聚体,而新砦遗址不具备二里头遗址来源的特性,因为同样出现了东西文明碰撞的痕迹,突然性和混合性。
把河北看成商文化来源也是不正确的,下七垣文化并没有彻底解决商朝族源的问题。首先,下七垣文化在冀南一带的出现具有突然性和混合性,并非由本地文化自然发展而来。其次,根据碳十四的绝对年代测定,下七垣文化的上限仅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期,也就是夏朝晚期,远远达不到大禹时代。

好在同一族群创造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存在器物使用上的延续性,这为继续寻找下七垣文化(先商)文化的前身,提供了可能。著名考古学家邹衡曾说过“陶鬲作为最主要的饮器,乃是商文化的最突出的特点”。

从器物群上来判定族属和族源,也是考古学通用做法。根据对下七垣文化核心器物群的判定,考古工作者认为,下七垣文化的来源共有三处:分别是以绳纹夹砂有腰隔甗、卷沿深腹盆为特征的河北南部龙山文化涧沟型;以鼓腹鬲、三足瓮为特征的山西晋中龙山文化许坦型;以夹砂中口罐、大口尊为特征的山西晋南夏文化东下冯型。

从资料看出,河北下七垣更像是夏文化后裔居留地,把山西东下冯型做为二里头文化辐射地点之一,是极其不严谨的做法,因为运城境内发现一系列铸铜,制玉加工车间,还有百万平遗址,而真正带来商朝主流文化的,则来自陕南东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从东龙山玉牙璋和铸铜遗址开始,沿丹水,汉江老河口北上,全是早商遗址,在禹州发现高等级玉器,直到郑州二里岗,也逐步的形成大规模遗址,器物类型完全吻合,早商遗址带有夏代的少量遗存是正常现象,而不能说是二里头文化辐射,除了器物还有人口流动,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比如说东龙山遗址被认为二里头文化最南边的辐射点,是不严谨的,只是陶器有相同点,不排除两个遗址有同一群人的存在,而一个4100年前,一个3750年前,不可能早期的被晚期的辐射吧,二里头文化的中心辐射很有限,像是一个过渡政权,更印证了主流学者的,文明从满天星斗向月明星稀,而处于中原腹地的河南就是一个承载体。

这里提供中国社会科学网的文章,你们可以研究推理一下,为了中华文明能清晰的传播给下一代。

《吕氏春秋·贵因》及《庄子·徐无鬼》均记载有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的事迹,而石峁城址的发展经历了皇城台、内城、外城三个阶段,良渚也是三重结构城建。

舜和大禹的影响力到达了今中国东南部地区
《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记载舜曾让位石户之农,这里的石户应是石砌的房屋。龙山时期,石砌建筑正是晋陕北部和内蒙古中南部的建筑特色。

山西长治出土西周铜器“昜姚鼎”有铭文“壶叔樊作昜姚宝鼎”,可知西周时期有姚姓昜国,此昜国在商代又称昜方,在甲骨卜辞中常与鬼方并提,可知昜方与鬼方地域邻近、关系密切。鬼方多被认为分布于今晋陕北部地区,商代之姚姓昜国亦在此左近。《竹书纪年》有“舜生姚墟”,舜所生之姚墟可能亦在此区域内。清华简《保训》有“舜居鬲茅”,学者大多释为历丘或者历山,以比附文献。无独有偶,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容成氏》也有“舜居鬲丘”。笔者以为“鬲”应是本字,“鬲”变“历”当是后人改易。也就是说舜居住在一个和“鬲”有关的地方,而在舜所处的龙山时期,晋陕北部和内蒙古中南部是典型的陶鬲分布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