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风,立马止痛的穴位,请记住了!

 喜欢的资料 2024-05-16 发布于天津

缓解痛风症状,从这5个穴位入手,事半功倍!


人体里,肾脏起到的作用就像一个筛子,肾气强壮,才有动力筛出更多的废物,通过尿液筛出去;而肾弱了,孔太小了,体内的废物又多,来不及筛出去的东西,就会回到气血循环中去,危害人体。
所以,首当其冲我们要调肾,把肾气补足。让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正常有序的进行。对症的穴位有背部的肝俞穴,腰部的三焦俞穴,足部的足三里穴、解溪穴、阴陵泉穴。
痛风,这难治的疾病。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痛风,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
张景岳意将痛风发病的机制视为:素体脾虚,饮食不节,运化失调,酿生湿浊;外邪侵袭,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湿热浊毒,流注关节,附于骨节。对此病症,中医是有些方法缓解的,比如说特定穴位的按摩:
1、太白穴
太白穴为脾经原土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一方面,当脾失健运,痰湿淤内聚,也发为痛风。而按揉太白穴具有健脾益气、消食化滞之功效。另一方面,太白穴最容易形成尿酸盐结晶,按揉可辅助溶解尿酸盐,减少沉积。
图片
在吃饭之前,用一只脚的脚跟踩压着另一只脚太白穴的位置,一直踩压3分钟就可以了。不必用太大力气,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
2、隐白穴
隐白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由于隐白穴就在痛风石好发部位,即大脚趾肿胀了,鞋穿不进去,磨了、疼痛的地方,也就是痛风在体表的反应点,中医管这叫阿是穴。痛风是由于湿热结聚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络引起。要想激发气血运行,发挥经络作用,首要是按摩阿是穴。
图片
3、公孙穴
公孙穴位于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用大拇指顺着脚弓弯曲的形状,向后斜上方的地方来推,刚好推到的这个位置就是公孙穴。痛风患者大多过食醇酒厚味、膏梁辛辣之物,碍胃滞脾,食物不化,酿生湿浊。湿浊随气血行于周身,浸淫百脉,每每乘袭致。而公孙穴位于脾经上,且联络足阳明胃经,刺激公孙穴正可以补脾和胃、治食不化。
图片
4、束骨穴
束骨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每天用食指指尖来进行按揉两侧的束骨穴3分钟,以穴位周围微微发热为宜,坚持按摩15天,可减轻疼痛症状,辅助治疗痛风。
图片
5、解溪穴
解溪穴位于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这个穴位如同其“溪”一样,解溪——解水、解湿,故对于由“湿邪”独重所致的痛风之症是有一定效果的。
图片
最重要的是,解溪归属于足阳明胃经,而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痛风的发生多因机体正气的不足,并且痹久日深的话,气血也多表现为不足的征象。因此,按揉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解溪穴,可改善疼痛症状。
虽说按摩这些穴位可缓解痛风症状,但终归是辅助治疗。发现痛风或痛风反复,主要还是看医生,尽早去医院接受规范的治疗或进行专业的调理。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裹壹生调理高尿酸的疗效体现。
裹壹生的理论起源,源于《黄帝内经》,这套疗法调理慢疾的理论方法完全符合中医整合疗法的最基础思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针对不同疾症类型,总结出十大配方体系,(寒湿方、气血方、养肝方、脾胃方、清肺方、护肾方、减肥方、四高方、妇科方、骨痛方)纯天然本草方剂是本套疗法的核心精华,方剂的配伍遵循古法历代医家的诊疗经验,炮制加工技术运用了现代科技化设备,使得植物精华以透皮渗透吸收途径进入体内,并发挥出终极作用。方剂及方法的研发完全涵盖了中医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和诊法论治学说六大理论系统。传承中医基础,结合现代人群体质特点,真正实现了人体慢疾调理的脏腑结合、表里统一、标本兼调的目的。


第1次调理——初次适应调节期

短时间内发挥作用,疼痛缓解、疲劳乏力消除、不适症状明显减轻,全身气血循环通畅,倍感轻松,机体活力增强。
第3-5次调理
寒湿毒素排泄期

调养的方剂逐渐深层渗透,通达全身,冲击疾灶,体内寒湿邪气随汗液开始逐步代谢出体外。
周期性调理
提升阳气、脏腑修复期

修复脏腑受损功能,调理气血、提升肾阳,轻者指标可完全降至正常;重者症状或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并不再复发或加重,机体达到平稳状态。
终极所达作用

摆脱原有药物性依赖、根本上解决疾患源,症状不再复发,防控并发症产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