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证指南医案》对苓桂药对的应用发挥

 流形sbz 2024-05-16 发布于甘肃
2021-09-09405
查看更多内容

《临证指南医案》为清代着名医家叶天士的临证总结,被公认为是最能够代表叶氏学术思想和经验的文献[1]1027。笔者发现,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茯苓桂枝是叶天士常用的一组药对,据统计共出现于133则病案中,共涉及35个病种。在治疗痰饮的72则病案中有38则使用苓桂药对,占52.8%。通过分析相关医案,笔者发现叶氏常将苓桂药对应用于阳气亏虚致寒湿痰浊内生之证,亦用于气血不利、经脉不和之证。现分析叶天士对苓桂药对的应用发挥,以冀有益于临床。

1苓桂药对应用之源

早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就已将苓桂配伍应用,共见于14首方剂中,其中苓桂在方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8首。通过分析此8首方剂,发现仲景使用苓桂药对时皆以水饮不化作为最基本的证候要素[2]。药对在方中的功效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温阳利水,如茯苓甘草汤五苓散防己茯苓汤;二是平冲降逆,如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茯苓泽泻汤;三是温经通脉、利水消癥,如桂枝茯苓丸。分别应用于阳虚水停、水饮上逆及妇科癥病[3]。

2叶氏对苓桂药对的应用

叶氏继承了仲景运用苓桂的思想,并灵活变通、发挥创造,在医案中较少使用仲景原方,多化裁应用。叶氏认为茯苓淡渗利湿,能通降胃阳、引阳入阴;桂枝辛甘轻扬,能通营卫。两者相须相使,共奏通阳利水之功,常用于治疗阳虚水停之证。“阳气流行,阴浊不得上干矣。所谓离照当空,阴霾消散是也”[1]990,故叶氏以“通”为基本治法,随证用苓桂配伍他药化裁施治。

2.1转旋脾胃,通阳化饮

叶氏常以苓桂配伍白术生姜炙甘草,即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苓桂姜术汤,治疗以脘中痞闷、不欲饮食、吞酸形寒为主要表现的中焦阳虚不运,寒痰水饮停聚之证。若以湿甚停聚为主则用茯苓甘草汤,辛温之生姜助苓桂通阳化饮,甘平之甘草益气健脾、培土制水;若中焦虚甚则用苓桂术甘汤,白术、甘草助茯苓健脾益气和中;若胃虚痛甚则生姜换干姜大枣补土散寒。叶氏将以上配伍称为“鼓运转旋脾胃法”。

《临证指南医案·湿门》莫五十案[1]152:“今年夏四月,寒热不饥,是时令潮沴气蒸,内应脾胃。夫湿属阴晦,必伤阳气,吞酸形寒,乏阳运行。议鼓运转旋脾胃一法。苓姜术桂汤。”此为脾胃阳虚运化无力,水湿内停之证,以苓桂配伍白术、生姜合成苓姜术桂汤。其中桂枝、生姜辛而能散、温而能走,鼓动气机转运,茯苓健脾气通胃气,白术健脾利湿。四药合用转旋脾胃,通阳化饮,即所谓“鼓运转旋脾胃之法”。叶氏主张“腑宜通即是补”[1]85,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1]87,提出“治胃与脾迥别”[1]89,在注重健脾气、升脾阳的同时更注重降胃和胃[4],即“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1]85。故苓桂配伍生姜、白术时能辛温通浊、健脾降胃,如此中焦得以运转,浊阴得以消散。后世吴鞠通将此方收集整理记载于《温病条辨》中用于治疗寒湿伤脾胃两阳证,症见“寒热,不饥,吞酸,形寒,或脘中痞闷,或酒客湿聚”[5]。

2.2通阳化饮,平冲降逆

中阳虚则饮邪不化,上逆作咳,以咳嗽、浮肿、喘咳、腹胀、卧则呛咳、咳逆不渴为主要临床表现。“仲景云:治饮不治咳,当以温药通和之”[1]160,叶氏亦认为“饮家咳甚,当治其饮,不当治咳”[1]161,故常以苓桂配伍杏仁薏苡仁半夏、干姜、炙甘草等,即苓桂杏苡姜草汤、苓桂苡仁姜草汤、苓桂杏夏汤。

《临证指南医案·痰饮门》某六一案[1]160:“高年卫阳式微,寒邪外侵,引动饮邪,上逆咳嗽,形寒。”此为素体阳虚,外寒引动宿饮上逆之证,方用杏仁、桂枝、干姜、茯苓、薏苡仁、炙甘草。其中桂枝辛温,助阳化气、布化津液、平冲降逆;茯苓甘淡,甘以益脾、淡以渗湿。两者合用则能温通阳气,宣化中焦水饮,平冲降逆,即叶氏所主张的“外饮治脾”,《金匮要略心典》有云“水入而脾不能输其气,则凝而为饮”,脾运化失常则生饮邪[6]。配伍杏仁能宣利上焦肺气;薏苡仁助茯苓健脾利湿,引邪由下焦而去;干姜、炙甘草温补中焦、温肺化饮。全方合用则有宣上、温中、渗下之功。寒痰犯胃、腹胀者加半夏以和胃降逆燥湿化痰,助苓桂转旋脾胃。

2.3开太阳以通阳利水

“开太阳”法是叶氏用于治疗水气病的重要治法之一,如《临证指南医案·肿胀门》马五一案[1]100:“水谷之湿内蕴,致升降之机失司。当开太阳,姑走湿邪”;肿胀门某案[1]99:“某胀满跗肿,小溲短涩不利,便泄不爽,当开太阳为主”;痰饮门周案[1]99:“水亏木火蒙窍。冬阳不潜,亦属下元之虚。......恐有外寒引动内饮,议开太阳以肃上”;痰饮门某案[1]165:“今胸满腹胀,小水不利,当开太阳以导饮逆。小青龙去麻、辛、合越婢”。该法治疗以形寒、浮肿、腹胀、小便不利或上逆咳喘为主要表现的,因肾阳亏损,气的温煦运化之力减弱,而出现的湿浊凝滞之证。叶氏将“通太阳、利小便”作为论治外寒引动内饮的重要方法之一[7],即所谓“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常用苓桂药对配伍甘草、薏苡仁、白术、泽泻猪苓五味子、干姜等。其中桂枝与甘草的组合,叶氏谓其“草桂开太阳法”,制方如小青龙去麻辛合越婢、五苓散加椒目、五苓散去白术加防己厚朴汤、苓桂加五味干姜芍草汤等。桂枝、甘草温太阳经脉,散风寒,使太阳经气通畅;茯苓通利膀胱,使湿浊随小便而去[8]。胃寒者加干姜、椒目以温胃暖脾散寒;小便不利者则加泽泻、猪苓、防己等利水消肿;腹胀气滞者加半夏、厚朴以燥湿消痰、下气除满;上逆咳者加五味子、杏仁以敛肺止咳降逆。

2.4疏肝和胃,通阳止痛

桂枝具有疏利肝气的作用,早在《名医别录》[9]中就有记载:“桂,味甘、辛,大热,有毒主温中,利肝肺气”,《本草纲目》谓其“杀肝而益脾,故一治两得之,传云'木得桂而枯’是也。此皆与别录桂利肝肺气,桂枝治胁痛胁风之义相符”[10],《本草经解》亦谓其“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11]。桂枝能疏泄肝气,黄元御谓其“最凋木气”,配伍茯苓则能疏肝和胃、通阳止痛。治疗肝逆犯胃兼痰饮不化之证时,常以苓桂配伍川楝子白芍花椒吴茱萸、干姜等。

《临证指南医案·土乘木门》某四一案[1]88:“肝逆犯胃,脘痛腹鸣,气撑至咽。川楝子、桂枝木、淡干姜、川椒、生白芍、吴萸、乌梅、茯苓。”本案为肝郁疏泄失常,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叶氏在治疗肝胃同病时,认为“盖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1]88,“肝木肆横,胃土必伤”[1]91。肝胃相生相克[],肝属木,胃属土,土能荣木,亦能枯木,木能疏土,亦能克土,土虚则木横,故在施治时叶氏主张“治胃佐泄肝,制其胜也”[12]。肝脏疏泄失常,横逆犯胃,出现胸胁胃脘胀满疼痛呕吐泛酸、完谷不化等脾胃症状。川楝子、桂枝疏肝理气、散结止痛、温经通络;白芍柔肝平肝、缓急止痛,肝气舒畅则肝胃调和;吴茱萸、干姜、茯苓温中焦,助胃阳,健脾补中,转运中阳以消痰饮。此案患者气撑至咽,故加气厚善敛之乌梅。全方合用,肝胃调和,中阳来复,气血通畅,则病除。气血不足者加人参当归寒热错杂、上下格拒者加黄连、乌梅、细辛乌梅丸之意;气滞者则加橘红陈皮枳实

2.5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临证指南医案·痰饮门》杨案[1]166:“头中冷痛,食入不消,筋脉中常似掣痛。此皆阳微不主流行,痰饮日多,气隧日结,致四末时冷。”此为阳虚不运,痰饮内停,气机不通而致痰气聚于胸中,最终形成胸阳痹阻之证,叶氏认为“先以微通胸中之阳”[1]166,“气血不通,则为郁遏,久则阳微痹结,上下不行......未知通阳之奥耳”[1]99。痰气痹阻胸阳日久,则阳虚更甚,故在治疗时,叶氏常以通阳先治之,亦如《临证指南医案·痰饮门》叶四十案[1]166:“脉右弦,舌黄不渴,当心似阻。昔形壮,今渐瘦。咳久不已,卧者则咳,痰出稍安。此清阳少旋,支脉结饮。议通上焦之阳。”

针对此证,叶氏以苓桂合瓜蒌薤白半夏汤进行加减,主要由茯苓、桂枝、瓜蒌、薤白、半夏、生姜组成,主治胸阳痹结、痰气凝结致胸中满痛彻背、四末时冷、久咳不已、卧着则咳、痰出稍安之症。茯苓、桂枝、生姜温通阳气以化痰饮,合瓜蒌薤白汤通阳散结以祛痰宽胸。若以四末冷甚、胸痛剧者则以生姜换干姜,增强温中散寒、暖脾和胃之效;若以痰聚呕吐吞酸为甚,则以生姜换姜汁增强开痰止呕之效。

2.6温经散寒,通补奇脉

桂枝辛温,能够温通经脉,叶氏将其用于治疗与阴阳跷及阴阳维四脉相关的病证。叶氏“重用茯苓淡渗,本草以阳明本药能引诸药入于至阴之界耳”,茯苓常被用作通补奇经的引经药[13],兼健脾养胃以助生化。两者配伍则可温经散寒、通补奇经。

《临证指南医案·土乘木门》吕案[1]91:“吕氏,季胁之傍是虚里穴,今跳跃如梭,乃阳明络空也。况冲脉即血海,亦属阳明所管。经行后而病忽变......大凡络虚,通补最宜。身前冲气欲胀,冲脉所主病,《内经》所谓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今也痛无形象,谅无结聚,只以冷汗跗寒,食入恶心,鼻准明,环口色青。肝胃相对,一胜必一负。今日议理阳明之阳,佐以宣通奇脉。仲景于动气一篇,都从阳微起见,仿以为法。”本案冲脉空虚、阳微逆气,以人参、附子为主药补气升阳,配伍茯苓甘淡,能健脾益气以助化生气血;桂枝木、生蕲艾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紫石英镇摄冲脉,与人参共同大补精血,《临证指南医案》有言“如冲脉为病,用紫石英以为镇逆”,“先生用急固真元,大补精血法,如人参、枸杞、五味、熟地、河车、紫石英之类也”[1]70。全方合用,气冲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痊愈。

3结语

叶天士在运用苓桂药对时继承和发展了仲景的思想,在将药对用于治疗痰饮水气病证的基础上,扩展应用至35个病证,可分为以下四类病证:一是痰饮、湿、肿胀、泄泻等水饮病证;二是胸痹胃脘痛腹痛、腰腿足痛等疼痛病证;三是咳嗽、吐血、呕吐、噎膈反胃等上逆病证;四是调经、淋带、胎前、产后、瘕等妇科病证。叶氏运用苓桂药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茯苓能通补胃阳、引阳入阴,桂枝能通营卫、疏利肝气。同时,叶氏在治疗时重视“通”法的运用,认为“腑宜通即是补”,治饮当以“温药通和之”,“奇经为病,通因一法,为古圣贤之定例”[1]283,故在运用苓桂配伍时常寓以“通阳”之义。叶氏在运用苓桂药对时,师古而不泥古,随证灵活加减,自创新方,扩展苓桂使用的范围。笔者将叶氏运用苓桂之规律加以总结,以期为指导临床应用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天士.叶天士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王町囡,郑丰杰,孙燕.苓桂剂“方-证要素对应”解析[J].世界中医药,2017,12(3):689.

[3]刘新,雷云霞.浅析茯苓与桂枝药对在仲景方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2004,39(2):62.

[4]刘子号.叶天士脾胃分治理论临床运用浅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8):1103.

[5]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7.

[6]姚鹏宇.叶天士“外饮治脾内饮治肾”[N].中国中医药报,2018-07-13(4).

[7]魏栋梁.叶天士论治痰饮病特色探析[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2(6):11.

[8]王冰,苗青.叶天士辨治痰饮病学术思想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1,43(1):8.

[9]陶弘景,撰.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0.

[10]李时珍,着.王庆国,主校.《本草纲目》(金陵本)新校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043.

[11]叶天士.本草经解[M].张淼,伍悦,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03.

[12]廖家智.叶天士治疗胃脘痛探析[J].贵州医药,2006,30(4):382.

[13]胡木,汤阳,黄毅君,等.叶天士奇经辨证及其方药探析[J].中医杂志,2019,60(13):1164.

(钱琳琳,马晓北.《临证指南医案》对苓桂药对的应用发挥.江苏中医药,2021,53(9):64)

相关话题:临证指南医案药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