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课,逐渐理解“学习任务群”

 7ez45efr 2024-05-16 发布于浙江

      最近听了许多学习任务群的课例,对于“任务群”“学习任务”有了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听课之后还要进行梳理,让知识更深刻。

《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任务群”作了如下表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来驱动学习,必须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任务,既要关注任务内在要素的关联性,又要关注系列任务之间的层次性,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广东省学习任务群展示活动中,好些课例的学习任务层层递进,很有关联性,整个大情境的创设也不是凭空套用的,而是结合课文、结合单元进行创设,比较接近生活,接近课文。

在陈玮琳老师的《在牛肚子里旅行》中,陈老师在这节课上创设了“发朋友圈”这个大情境,接着出示三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发朋友圈,画路线图

任务二:变身人物,感悟友情

任务三:发散视角,创编故事

在任务一中,通过发布旅行朋友圈驱动学生画出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搭建语言支架复述故事,降低复述难度,渗透有序表达的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复述的最近发展区上跳一跳,提升复述能力,尝到讲故事的快乐。

在任务二中,老师以情境为线索导入学习任务单,以评促学,情景再现,感悟友情。

这三个学习任务非常连贯,学生和听课老师沉浸其中,陈老师将知识点与任务相融合,绝妙。听了这堂课之后,我发现在以学习任务群为导向的课堂上,情境创设不能太生硬,不能有头无尾,要结合情境支架设计完整的教学过程。陈老师的这节课就给我非常好的示范。

结尾的发散视角,创编故事也是我第一次听到,老师让同学们以新的视角去看这个故事,也是基于课本的创编,让学生举一反三。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就是要以真实的问题解决为主线,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学习资源,按照做事的实践逻辑,确定要做哪几件具有挑战性的大事,体现做事的连续性与层次性。

吴丹老师执教的《浪淘沙》也让我印象深刻,从古诗中读诗人,读懂诗豪豪在何处!

这节课的几个学习活动一脉相承,逐级递进:

阅黄河之壮阔,探“诗豪”之风格——阅黄河之曲折,探“诗豪”之情志——阅迁谪之异同,探“诗豪”之境界——融会贯通,致敬“诗豪”之精神。

从一首古诗,到一位诗人,到一种精神,整堂课大气、有底蕴!

这堂课的重点是感受《浪淘沙》的景色壮阔,想象神奇的特点,体会诗豪刘禹锡百折不挠、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课堂上还渗透了刘禹锡的诗歌风格,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表达出自己对于诗豪风格的观点,有理有据,学的到位。

在活动四中,老师还进行诗歌拓展,让学生阅读其他贬谪诗,丰富学习语境,延伸学生的文化审美体验,感受刘禹锡开拓贬谪诗豁达乐观的新诗风,加深对诗豪之境界的认识。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有一个大引领性的问题,指向一个总的学习目标,然后去解决它,课堂上,要有明确的学习主题主题之下的学习活动相互关联主题之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不是那种抄抄背背这种单一的机械的任务)。

    当然,也不要把学习任务群想得很复杂,加强单元整体意识一节课、一篇文章的教学不用硬凑学习任务群理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