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中大语文 2024-05-16 发布于福建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学界既有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与研究价值,也有关于文学景观的数据整理与分析,更有不少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本文正是从二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窥探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具体表征和深层意蕴。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或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苏州的寒山寺因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垂千古。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比如成都杜甫草堂,眉山的三苏祠等,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比如黄鹤楼在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诗之后,再经李白、岳飞等人的歌咏,其内涵不断丰富,影响越来越大。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

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游览岘山,拜谒羊公碑,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其感慨万千,遂写下这一首著名的诗歌。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这一文学景观的时候,也留下相关诗篇,如张九龄《登襄阳岘山》、李白《岘山怀古》等。

总而言之,文学景观具有独特性与唯一性,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的统一,表现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散发出生生不息的文学魅力。古典文学形塑了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本身既承载了传统文脉,也进一步催生了新的文学作品。

(摘编自李惠玲《古典文学与文学景观的双向互动》)

材料二:    

在曾大兴教授看来,文学景观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象征系统,就其存在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虚拟性文学景观,一种是实体性文学景观”。“所谓虚拟性文学景观,是指文学家在作品中所描写的景观,大到一山一水,小到一亭一阁,甚至一草一木。”“所谓实体性文学景观,是指文学家在现实生活中留下的景观,包括他们题咏过的山、水、泉、亭、楼、阁,他们的故居,后人为他们修建的墓地、纪念馆,等等。”要言之,“实体性文学景观以历史建筑和自然风景为基本载体,同时又被赋予了文学的内涵和审美的价值”。

笔者认为,实体性文学景观是分布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以实地景观为基础,又融入了作者浓郁的主观情感。最典型的莫过于岑参笔下的西域、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前者反映在岑参的边塞诗中,后者反应在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虽然历经千年,岑参笔下西域的荒远神秘、柳宗元笔下永州山水的幽清奇丽,依然情景宛然,历历在目,这就是文学景观的价值和魅力。

在笔者看来,实体性文学景观是一种地理上的呈现,是在空间上展开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确定性和不可移动性。所谓确定性,就是它必须是以实体的形式呈现,是眼前实景,而非想象中的虚景;所谓不可移动性,是指它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生于斯,成于斯,与地理环境须臾不可分离,不能移动,而且多数具有文物的性质,比如嘉峪关、山海关,它只能存在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与绵延的长城血肉相连,共生共存,一旦移动,就不再是文学景观意义上的嘉峪关、山海关。

无论是实体还是虚拟,文学景观都是诗人、作家思想与情感的审美呈现,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受到历代读者的认可与青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照、审视、解读。

文学家的活动特别是题咏赋予文学景观以意义,是文学熔铸了景观的灵魂,为景观注入了血液。“在景观的多重价值中,文学的价值无疑是最高价值。换句话说,一个景观只有具备了文学的价值,才算具备了最高的价值”。只有具备了文学价值,才能进入读者的审美视野,这样即使实体景观消失了,文学景观也会长存于文本之中,长存于观赏者(包括读者)的心里,并由此成为一个民族最深邃的文化记忆、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高建新《文学景观理论的建构及其意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3分)

A.文学景观在当代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学界多从宏观或微观角度进行探讨,并未涉及其与古典文学的关系。

B.张九龄、李白等人继孟浩然之后登临岘山并留下诗篇,可以证明文学景观能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C.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山水之所以成为实体性文学景观的典型,主要是因为它融入了诗人浓郁的情感。

D.所有的实体性文学景观因其不可移动性且具有文物的性质,所以只能存在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相互推动,其中,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与文学景观内涵的不断丰富。

B.文学景观因文人的书写展现在世人面前,而由文学景观唤起的记忆不需要再借助文学来表达。

C.大凡能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可视性和形象性的土地上的景、物和建筑,都可称为虚拟性文学景观。

D.历代文学家留下的题咏极其丰富,景观一旦有文人题咏,就会打上永不褪色的、鲜明的中国烙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说明“名人效应”的一项是(3分)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

B.宣城的敬亭山本声名不显,后因谢朓《游敬亭山诗》和李白《独坐敬亭山》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    

C.黄冈的赤鼻矶本不为人熟知,后因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而蜚声中外。

D.沈园因陆游、唐婉美丽而悲惨的爱情故事独具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寻觅爱情的足迹。

4.下列选项中,都是“实体性文学景观”的是(3分)

A.淮安古城的吴承恩故居 洛阳琵琶峰下的白居易墓

B.李白题咏过的庐山瀑布 孙悟空住过的花果山

C.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丝绸之路沿线的玉门关

D.宋江题诗的浔阳楼  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

5.“岳阳楼”因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登岳阳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诗篇闻名至今。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作为文学景观的特点和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绝品

谈歌

民国初年。保定城南有一家装裱店。店主姓常,穿长袍,很斯文。

常先生手艺很神。容貌落魄的旧字画一经他装裱,便神气崭新。

常先生常常到看湖楼饮酒。久之,便与刘三爷相熟了。刘三爷是保定富户。闲来也做收藏。

常先生学问大,善谈。三爷考过秀才,饱学。三爷经常到常先生店里购些字画收藏,凡是常先生推荐,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三爷的娘子马氏放心不下,瞒着三爷,让下人拿着字画到京城找行家鉴定。皆货真价实。

那天,二人在酒楼闲侃。常先生凑近三爷,低了声道:“我现有一张古画,主顾要大价钱。我劝三爷吃进。”

三爷笑道:“先生看中,买进便是。但不知开价多少?”

常先生道:“三千大洋。”

“三千?”三爷倒吸一口气。

常先生笑道:“我仔细看过,此画实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三爷不可错过。”

三爷点点头:“既然先生已经认定,我明日凑足银子。”

常先生又道:“三爷若收下此画,万不可示人。若有人开价,出多少也是不能卖的啊。”

三爷看常先生一脸郑重,点头说记下了。

三爷回家告诉了马氏。马氏惊问:“什么宝贝?值这么多?”

三爷道:“常先生看中,断不会错的。”

第二天,常先生携一布包,来到三爷家中。三爷屏去下人,又关门闭窗,常先生才打开布包,里边又是布包,如此四五层,最后取出一幅画来。①打开,那纸已泛深黄。但托裱一新。

三爷埋头看画,却看不出名堂。

常先生把画卷好,重新包裹严密,双手交与三爷,郑重说:“三爷啊,此画价值连城,悉心藏之啊。”

三爷庄重接下。

第二天,三爷刚刚起床,下人来告,说常先生的店铺被官府抄了。

三爷惊了脸,半晌说不出话来。

常先生从此失踪,街上便传常先生原是江洋大盗,犯了重案,来保定藏身。三爷听过,无动于衷。    

马氏终是放心不下,差下人到京城请来一位古董行家。

那行家认真看过,长叹一声:“此画不假,可惜是揭品。此画是将一张画揭为两张,这张是下边的一层,不值钱的。但此画揭得平展,无痕,算得上世上罕见的装裱高手所为了。”

三爷听得发呆,许久,点头称是,送走了古董行家。

马氏忍不住心疼地骂起来:“姓常的黑心。”

三爷登时沉下脸:“不可胡说,我与常先生非一日之交,他坦荡爽直,怎么会哄骗我。”

这年冬天,常先生竟又回到保定。夜半敲动三爷家的门。

三爷大喜过望,披衣起床,忙不迭喊下人摆下酒席。

喝了一会儿酒,常先生叹道:“我与三爷相交多年,甚是投缘。或许今夜一别,再不能相见了。”

三爷道:“何出此言?先生举止非凡,将来或许能成大事。”

常先生哈哈笑了:“多谢三爷夸奖。”就大杯痛饮,十分豪气。

喝罢酒,天已微明。

常先生告辞。三爷依依不舍:“何日再回保定?”

常先生慨然一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②说罢,重重地看了三爷一眼,拱拱手,大步出门去了。并不回头。

三爷急急地送出门去,在晨雾中怔怔地呆了半晌。

再一年,三爷的伙计到京城办货,回来后战战兢兢地告诉三爷,说亲眼见常先生被砍了头,罪名是革命党。临刑前常先生哈哈大笑,面色如常。

三爷听得浑身一颤,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泪就匆匆地淌下来。

马氏听了,一声冷笑:“真是报应……”

三爷暴喝一声,直如猛虎一般。

马氏一哆嗦,不敢再说。

入夜,三爷独自关在房中,把所有常先生帮他买下的字画,挂在房中,呆呆地看。③看久了,就含了泪,叹一声。

过了几年,战祸迭起。后来,军阀开战,一场大火,三爷的店铺皆烧尽。又一年,三爷让土匪绑了票,索去很多财物。三爷也就病倒了。

这一年冬天,来了一个姓王的商人,收购古董字画。马氏就瞒着三爷,把三爷的收藏拿去卖了。

下人偷偷地告诉了三爷,三爷黑下脸来怒问马氏:“你怎么敢去卖常先生帮我买进的字画?”

马氏便落泪哀告:“家中已败落到这步田地,拿去换些钱,也好度日啊。”

许久,三爷长叹一声,让马氏取来卖字画的钱,颤颤地下了床,拄一根拐杖,顶着细细的雪花,到客栈去寻那姓王的商人。

王商人听了三爷来意,皱眉道:“已成交,怎好反悔?”

三爷摇头叹道:“先生有所不知,这些字画,都是一位朋友帮我买进,说好不卖的。”就把常先生的事情细细说了一遍。

王商人听得呆了,愣愣地点点头,就把字画退给了三爷。

三爷谢过,把钱退了,让下人提着一捆字画告辞。

王商人送到客栈门前,忍不住叮嘱:“刘先生,这些字画大多是国宝,还望您悉心收好啊。”

三爷一怔,笑问:“敢问其中一幅唐代珍品,真伪如何?”

王商人笑道:“那幅画为宝中之宝,实为揭裱后倒装置了。我猜想装裱者担心此画被人夺走,才苦心所为。此画装裱实为特技,天下一流。论其装裱,更是绝品。”    

三爷听得迷了,就问:“先生可能复原?”

王商人摇头叹息:“若复原,怕是要有绝代高手。我家三代做收藏,只听过有倒揭两层者的特技,不曾想还有倒揭三层者的。”

三爷点点头,又问:“王先生做收藏,不知收藏可卖?”

王商人正色道:“④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

三爷微微笑了,就让下人把那捆字画交与王商人。

王商人停住:“刘先生此为何意?”

三爷郑重地说:“这捆画,送与先生收藏。”超然客公众号

“如何使得?使,使,使不得啊。”王商人惊了脸。

三爷叹道:“我自知不久人世。这些国宝,送与先生收藏,我终于算是对得住常先生了。”就唱一个喏,转身走了。

门外已经是满天大雪。

王商人追出门来,呆呆地看刘三爷由下人搀扶着一路去了。

雪,哑哑地落着,四野一时无声。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三爷作别时,常先生的“叹道”,既是对多年来两人惺惺相惜的慨叹,又是离别前依依不舍的叹息。

B.“战祸迭起”“军阀开战”设置了特定历史背景,暗含了国宝保护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国宝保护者的敬意。

C.文中马氏的一言一行起到了烘托主要人物刘三爷的作用,使刘三爷珍视友情、重信守诺的形象跃然纸上。

D.小说结尾处的环境描写极具画面感,颇有意境,格调舒缓,既有寂寥忧伤之感,又有淡然超脱之感。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深黄”二字暗示此画年代已久,“托裱一新”说明刚刚装裱过,两处细节为下文王商人揭示谜底设伏笔。

B.句子②,大步出门、头也不回的常先生,给读者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末路的悲凉感。

C.句子③,写刘三爷看画想人,这其中蕴含着对常先生的敬重,“含泪”“叹气”是因为知音已逝,只能在画中找寻。

D.句子④,饱含王商人对藏品的珍视,突出了他恪守祖训、谨守家风的形象,也坚定了刘三爷将国宝托付与他的决心。

8.古画的鉴别波澜起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9.请简要分析文章题目“绝品”的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自毁齿以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不足,则取他室。束缚钳梏之,至有须鬣①者,力不胜,皆屈为僮。当道相贼杀以为俗。幸得壮大,则缚取幺弱者。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以是越中户口滋耗,少得自脱。惟童区寄②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    

童寄者,柳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粟,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脱。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甚善。”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复脱。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脱,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节选自柳宗元《童区寄传》,有删减)

材料二:

子厚,讳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蓝田尉。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蹲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元和中,出为柳州刺史。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③,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减)

【注】①鬣(liè)髭须。②童:儿童。区(ōu)寄:姓区名寄。③相侔(móu):相等。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议论证据A今古B出入C经史百子D蹄厉风发麼牢常屈G其H座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斯亦奇矣”与“刺史颜证奇之”中“奇”的用法不同。

B.“贼易之”与“移风易俗”中“易”的含义不同。

C.“孰若为一郎僮”与“为设教禁”中“为”的用法相同。

D.“逮其父时”与“力有未逮”中“逮”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地人寡恩薄情,当地有劫缚小孩的恶俗,而官府为一己私利放纵不管,导致越地人口减少,很少有人能摆脱做童仆的命运。

B.柳宗元的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童区寄传》,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反映了社会现实。

C.柳宗元才华横溢,成绩斐然。时人都敬慕他,想与他交往,那些权贵公卿也争着让他做自己的门生,一致赞誉举荐他。

D.衡山、湘江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都把柳宗元当作老师。那些接受过他指点的人,都认为他的文章有章法,值得欣赏。

13.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脱。

          

(2)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14.区寄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①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东栏梨花②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①淮阳多病:汲黯因屡谏徙为淮阳太守,后召上殿,泣曰:“今多病,力不能任郡事。”②此诗作于公元1077年,当时苏轼离开朝廷,在地方为官。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首句借汲黯自比,点明独酌原因,透露出情思郁结,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B.“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更增迁徙之苦,饱含了多年游宦生涯的辛酸。

C.苏诗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突出了梨花之白。

D.杜诗与苏诗都以梨花为直接描写对象,题材相同,体裁相同,同属于绝句。

16.两首诗都写到了“梨花”,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2)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借用《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

(3)《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一句引用了女娲炼石补天的典故,而“____________”一句和《红楼梦》中林黛玉“潇湘妃子”的别号由来所用典故相同。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喜马拉雅跳蛛能定居在喜马拉雅山上,是因为它除了有能眼观八方的八只眼睛、身覆零下20度也冻不僵的绒毛“棉服”、攀岩必备的“铁爪”步足之外,①更离不开在稀薄的空气中汲取氧气的肺——书肺有关。②跳蛛的肺由许多像书页一样的薄层堆叠而成,③因此得名“书肺”。④这些薄层提升了肺部的表面积和与血管的接触面积,⑤非常有利于氧气进入血管。⑥空气从跳蛛身体下侧的呼吸孔与之相连的气管进入书肺,⑦被分配到“书页”中间的间隔中,⑧分布在“书页”之上的小血管不断吸收空气中的氧气,⑨供身体活动所需。

发达的气囊是斑头雁飞越高山的秘密武器。这些气囊以“接力赛”的方式不间断地供应着氧气:吸气时,一部分空气经肺部直接进入血液,_A_,从颈部气囊到最末端的腹部气囊,逐步完成新鲜空气替换原先储存的“旧”空气的过程。“新”空气把“旧”空气赶到肺部,再利用后呼出。    

喙鲸高强的憋气潜水能力得益于它们的肌红蛋白。肌红蛋白是肌肉中与氧气结合,运输氧气到肌肉细胞中的蛋白质。喙鲸的肌红蛋白呈球状,中间有一个口袋形的空穴,与氧气结合的活性成分——血红素就藏在这个空穴中。血红素被藏起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_B_,它与一氧化碳结合的能力要比氧气强2.5万倍,氧气就没有与血红素结合的机会了;血红素被藏起来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就只比氧气强200倍了,基本与人的血红蛋白相当,这样在氧气远多于一氧化碳的海洋环境中,氧气才得以与血红素结合。

18.文中第一段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80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春天的微风,在阳光中穿行,它在轻移中悄悄给刘家湾的枯草披上了一件温暖的外套。那些蛰居在地下的虫子,也许早就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野心了。惊蛰,这是个有着古典诗歌般美感的节气名称,充分体现出了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词语里暗含了一个多么生动的过程呀。春风轻拂的原野,像大床垫一样厚实又富于弹性,早就为虫子们准备好了广阔的舞台。这种怦然心动的想象,比我亲眼见过的场景,还要令我感到熟悉。

惊蛰过,暖和和。略带暖意的初春潮气,很快就雾一样地在大龙坪弥漫开来。面铺冲的小麦开始返青,睁开了绿茸茸的惺忪睡眼。鬼塔坡的油菜也在微风里,一扭一扭地挣脱泥土的束缚,忙着朝高处抽拔嫩叶。而田间道路的两旁,野蒿、车前子、婆婆针、鱼腥草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草,早已悄悄地伸出了鸟舌似的新芽,变成了“_”的一派浅绿。这些微小的野草,在预备盛放新一年的繁华景象。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及表达效果。(4分)

          

22.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诗句是(3分)

A.开帘只见草萋萋 B.草不知名随意生 C.侵陵雪色还萱草 D.草色遥看近却无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最有意思的,不是抵达终点的那一刻,而是你向前的每一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A“并未涉及”错;C“主要是因为它融入了诗人浓郁的情感”错;D“所有的实体性文学景观”错)

2.B(“由文学景观唤起的记忆不需要再借助文学来表达”错)

3.D(A名篇效应;B名人效应和名篇效应的叠加;C名篇效应)

4. A

5.特点:①独特性,唯一性;(1分)②确定性和不可移动性。(1分)

意义:①岳阳楼这一文学景观承载了传统文脉,推动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或李白、杜甫等文人通过自己的诗篇将岳阳楼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唤醒了对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吸引读者和游人前往游览。)(2分)

②岳阳楼呈现着诗人的情感与审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长存于文本和观赏者心里,并由此成为汉民族的文化记忆。(2分)(共6分)


6. D(“淡然超脱”错)

7.B(“英雄末路”错,这里更多的是英雄气概)

8.①常先生嘱咐刘三爷此画“万不可示人”,设置悬念。②常先生失踪,马氏质疑古画价值,经“行家”鉴定是“不值钱”的揭品,情节急转直下。③王商人的叮嘱、刘三爷的追问,解开古画为“宝中之宝”的谜底,方悟常先生的良苦用心。(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得4分,共4分)

9.答:①画之“绝品”:古画本身是“无价之宝”“唐代珍品”。

②装裱之“绝品”:“此画装裱实为特技……论其装裱,更是绝品”。

③人之“绝品”:常先生、刘三爷和王商人都有着高尚的品质。

④情之“绝品”:围绕保护古画产生的常、刘二人之间肝胆相照的友情。

(每点2分,任意三点得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10. BDE

11. C(“用法相同”错)

12. D(“都认为他的文章有章法”错)

13.(1)区寄暗中伺察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于是就逃脱了。(落实“微”“背”“力”“绝”,保持语意通畅,共4分)

(2)当地习俗用儿女做抵押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落实“质”“时”“子本”“没”,保持语意通畅,共4分)

14.(1)机智勇敢(2)小心谨慎,坚决果断(3)知法懂法,知事明理(4)淳朴憨厚(每点1分,任意三点得3分。)


15. D(“直接描写对象”错)

16.①杜诗以梨花喻雪,(1分)形象地写出冬夜积雪之厚之白,(1分)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惆怅苦闷之情或孤单寂寞之情(1分);超然客公众号

②苏诗借梨花抒情,(1分)形象地写出了梨花盛开之状,(1分)由梨花盛开表达美景易逝、人生短暂的惆怅之情。(1分)(共6分)


17.(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女娲炼石补天处 江娥啼竹素女愁

(每句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共6分)


18.①把“离不开”改为“与”或去掉“有关”;④将“提升”改为“增加”或“扩大”;⑥在“与之”前加“和”。(每点2分,共6分)

19.A另一部分空气进入气囊B如果血红素不被藏起来(每空2分,共4分)

20.喙鲸具有高强的憋气潜水能力,是因为其肌红蛋白呈球状,(2分)“口袋形空穴”能将血红素藏起来,(1分)从而降低它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使它与氧气结合(1分)。(共4分)


21.将原野比作大床垫,(1分)生动地写出了原野厚实、富有弹性的特点,(1分)形象地表现出原野为惊蛰后的虫子们提供了生长环境,(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1分)。(共4分)

22. D


23.请参照2023年新高考Ⅰ卷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柳先生说:越地的人寡恩薄情,无论生男生女,都把他们当作货物一般看待。孩子七八岁以后,父母就为贪图钱财而把他们卖掉。如获得的钱财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贪欲,便去偷他人的子女。得手后就用铁箍套颈,木铐铐手,以防逃跑,甚至有的成年人因敌不过束缚者也被逼为奴仆。当时在大路上互相残杀已习染成风,有幸而能长得强壮高大的人就去绑架那些力小体弱的人。汉族官吏则利用这种恶习为自己谋利,只要能得到僮仆,他们就放纵而不加追究。因此,越地人口减少,很少有人能逃脱做僮仆的悲惨命运。只有区寄,以十一岁的小小年纪却战胜了绑架他的强盗,这也算够奇特的了。

儿童区寄,是郴州地区打柴放牛的孩子。一天,他正一边放牛一边打柴,有两个蛮横的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离开本乡四十多里地,想到集市上把他卖掉。区寄装着小孩儿似的哭哭啼啼,害怕得发抖,做出一副孩子常有的胆小的样子。强盗并不把他放在心上,相对喝酒,喝醉了。其中一个强盗离开前去集市谈买卖孩子的生意,另一个躺下来,把刀插在路上。区寄暗中伺察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于是就逃脱了。区寄逃出去没多远,那个上集市谈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区寄,非常惊恐,打算要杀掉他。区寄急忙说:“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他不好好待我,主子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无论怎么样都可以。”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死这个奴仆,哪里比得上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吞呢?好极了!”带着区寄到集市中窝藏强盗的主人那里。他越发把区寄捆绑得结实。到了半夜,区寄自己转过身来,把捆绑的绳子就着炉火烧断了,又逃脱了。然后大声呼喊,整个集市都惊动了。区寄说:“我是姓区人家的孩子,不该做奴仆。两个强盗绑架了我,幸好我逃脱了,我愿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集镇的差吏把这件事报告了州官。州官又报告给府官。府官召见了区寄,年幼老实罢了。刺史颜证认为他与众不同,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

材料二:

子厚,名叫宗元。少年时就很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赶上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为进士,突出地显露出才华。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授为集贤殿、蓝田尉的官职。他才能出众,方正勇敢,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诸子典籍,议论时才华横溢,滔滔不绝,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的推荐赞誉他。  

元和年间,京官外任做柳州刺史。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就把子厚当做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