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类方汇参》 左季云 编著 李可 批注 第一章 桂枝汤类 第一节 桂枝汤 一、用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李可批注:桂枝45克,芍药45克,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以新订剂量治各类桂枝汤证,有覆杯而愈之效。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一)㕮咀与剉如麻豆之考据及意义 仲景云:剉如麻豆大与㕮咀同意。夫㕮咀者,古之制也。古无铁刃,以口咬细令如麻豆大,为粗药煎之,使药水清饮于腹中,易升易散,此所谓㕮咀也。今人以刀器剉如麻豆大,此㕮咀之易成者。若一概为细末,则不分清浊矣。经曰:清阳发腠理,浊阴归五脏,果何谓耶?又曰: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是也。㕮咀之法,取汁清易循经络,故古人制㕮咀剉如麻豆大,煮清之饮之,名曰汤。所以入经络攻病取快。 (二)啜薄粥之解释 桂枝本不能发汗,故须助以热粥。《内经》云:谷入于胃,以传于肺,肺主皮毛,汗所从出。啜粥,充胃气以达于肺也。观此可知伤寒不禁食,亦可见复方之妙用。 徐徊溪云:仲景用桂枝等药,犹恐其营中阴气为风火所煽,而消耗于内,不能滋润和泽,托邪于外。于是啜薄粥以助胃气,以益津液,此服桂枝汤之良法。凡发汗之方,皆可类推。汗之必资于津液者如此。 二、定义 此因伤寒或中风,而又脉弱自汗。为制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达表之温方也。 三、病状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者,阳受风气而未及乎阴也。啬啬恶寒,淅淅恶风者,谓肌腠疏缓,卫气不谐。虽无寒而若不能禁,虽无风而常觉洒淅也。翕,越也、动也、盛也。鼻鸣,嘘也。干呕,风邪干胃也。但就鼻鸣、干呕而论,似属阳明、少阳兼证。益从阳明、少阳施治,不知脏腑相通,原不必处处皆治。良以病从阳明而来,主以桂枝汤则太阳之外邪去,而他病自愈也。余皆准此。 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此桂枝汤总症。 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此误下之症,误下而仍上冲,则邪气犹在阳分,故仍用桂枝发表。若不上冲,则其邪已下陷,变病不一,当随证施治。论中误治诸法,详观自明。 【郑论】按应外解之病,而误下之,脉浮,邪仍在表者,俱可以桂枝汤。若因下而病现上冲,此间须宜详察。盖以为上冲者,病邪欲外,故仍以桂枝汤,不冲者,邪不外出,故不可与。谓上冲而脉浮,可与桂枝汤,上冲而脉不浮,不可与。然上冲之候,多因误下伤及胸中之阳,不能镇纳下焦浊阴之气,以致上冲者极多,法宜收纳温固,又非桂枝所能也。学者务于病情、脉息、声音、动静、有神、无神处求之,则得其要矣。 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此非误治。因风邪凝结于太阳之要路,则药力不能流通,故刺以解其结。盖邪风太甚,不仅在卫而在经,须刺之以泄经气。风府一穴,在项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阳维之会也。刺入四分,留三呼。风池一穴,在颞颥后发际陷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针入三分,留三呼。 《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强,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针灸大成》:“项后入发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 《针灸资生经》:“然则风府者,因伤寒所自起也,北人皆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护其项,俗谓三角是也。子少怯弱,春冬须数次感风,自用物护,后无此患矣。凡怯弱者,须护项后可也。” 李可批注:现代伤寒派多认为伤寒六经与经络无关,不过是六个“症候群”而已,实在是糟蹋了《伤寒论》。 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风邪者,宜桂枝汤。 提出“风邪”二字,见桂枝为祛风要药。 6.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荣气和者,言荣气不病,非调和之和。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荣卫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祛邪。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荣卫和而自汗反止矣。或问:伤风自汗与中暍自汗皆相似,伤寒无汗与冬温无汗皆相类,敢问如何不同?曰:伤风不渴,中暍即渴。伤寒脉浮紧,冬温脉不浮也(此条重在“常”字)。 7.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未热之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无他病太阳诸证不必备,而惟发热自汗,故亦用桂枝汤。前条自汗,因发热有时,系表邪未清,故时自汗。此条自汗觉无热而常出,系表邪毫无,故常汗。易言之,常出者,无表邪也。时出者,有表邪也。是故上条之常出,指阳虚言。本条之自出,指表邪言(此条重在“发热”二字)。脏无他病云者,谓内无他病,外有表邪也。何也?以其发热故也。 8.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宜下之候),头痛有热者,未可与承气汤。太阳证仍在,不得以日久不便而下也。按“未可”二字,从《金匮》增入,《伤寒论》失此二字。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便赤为里有热。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汗出而头痛未解,则血蕴热在经,而血动矣。宜桂枝汤。 9.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里证。身疼痛者,表证,当急救里。此误下之症,邪在外而引之入阴,故便清谷。阳气下脱可危,虽表证未除,而救里为急。《伤寒论》不可下篇云:误下寒多者,便清谷。热多者,便脓血。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清谷已止,疼痛未除,仍从表治。盖凡病当先表后里,惟下利清谷则以扶阳为急,而表证为缓也。表里分治,而秩序不乱。欲以一方治数症,必至两误。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李可批注:治病要言,看意体会,加深理解,大原则不可违。 10.下利、腹胀满,里证,身体疼痛者,表证,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条)。 此节属于厥阴证,未必由误治而得。然既见表证,亦宜兼治。 11.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里证除而表证犹在,仍宜用桂枝法。轻其剂而加减之可也(386条)。 12.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再误,心下痞,邪入中焦,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条)。苦寒开降之法详见后。 或问:伤风汗自出,用桂枝汤以散其邪。伤寒无汗,用麻黄汤以发其汗。又言表证未解者,用桂枝汤。其理似乎相反?曰:伤风汗出,腠理既开。伤寒已汗后,腠理亦开。并用桂枝汤以解肌,可谓宜矣。 13.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此禁下总诀。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44条)。 言虽有当下之证,而外证未除,亦不可下,仍宜解外而后下也。 四、脉象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寸阳浮,则主卫阳外越,故热自发。尺阴弱,则营血受伤,营为卫之守,营不守卫,故卫气外泄而自汗。故本汤认证,以自汗为主。桂枝证之脉,有阳浮阴弱者。阳谓寸脉,阴谓尺脉。言病在上不在下也,不可以阴弱指为阴虚。故柯韵伯曰: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 李可批注:外感,则寸为阳,尺为阴。内伤,则当以脏腑分部,腑为阳,浮以候之;脏为阴,沉以候之。 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条)。 病虽过期,而脉症属太阳,仍不离桂枝法。 3.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脉浮而下,此为误下。下后仍浮,则邪不因误下而陷入,仍在太阳,不得因已汗下,而不复用桂枝也。 李可批注:病机向上,向外,当先解外,下则引邪深入,故为误。 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本自多汗,但不恶寒而恶热,今多汗而犹恶寒,则仍在太阳矣。虽阳明病,而治从太阳。 5.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发汗未透,故烦。乃服药不及之故。 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条)。 太阴本无汗法,因其脉独浮,则邪仍在表,故亦用桂枝。从脉不从症也。 李可批注:舍症从脉一例,当分主次,从舍之间,看何者危及生命! 7.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有时复热。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日晡发热,则为阳明之潮热,而非疟矣。脉实者,宜下之。脉虚浮者,宜发汗。一症而治法迥别,全以脉为凭。此亦从脉而不从症之法。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桂枝汤主之。 五、药解 本方用桂枝发汗,即用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利里。甘草甘平,安内攘外。用以调和气血者,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本汤姜、枣为主要之品。成无己注云: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故辛散为开卷第一方也。盖姜、枣具安内攘外之功,故桂枝汤重之。即单用二物,亦为正治。 桂枝能活动脉之血者也,芍药能活静脉之血者也。动脉为阳,故曰桂枝为阳药,静脉为阴,故曰芍药为阴药。动脉之血,由心以达周身血管,其地位由小而大,桂枝辅之,故曰桂枝发散为阳。静脉之血,由毛细血管以归于心,其地位由大而小,故曰芍药收敛为阴。一散一收,互为起讫,如环无端,依道运行。 本汤芍药宜用赤芍药之治验 马亨道庚戌春,病发热、头疼、鼻鸣、恶心、自汗、恶风,宛然桂枝证也。时贼马破仪真三日,市无芍药,自诣圃园采芍药以利剂。一医曰:此赤芍药耳,安可用也?许叔微曰:此正当用,再啜而微汗解。 论曰:仲景桂枝加减法,十有九证但云芍药。《圣惠方》皆称赤芍药,《孙尚药方》皆曰白芍药。《圣惠方》,太宗朝翰林王怀隐编集。孙兆为国朝医师,不应如此背戾?然赤者利,白者补,予常以此难名医,皆愕然失措。按《神农本草》称:芍药主邪气、腹痛、利小便、通顺血脉、利膀胱、大小肠、时行寒热,则全是赤芍药也。又桂枝第九证云:微寒者,去赤芍药,盖惧芍药之寒也。惟芍药甘草汤一证云:白芍药,谓其两胫拘急,血寒也。故用白芍药以补,非此症也。《素问》云:涩者,阳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伤寒脉涩,身无汗,盖邪中阴气,故阳有余,非麻黄不能发散。中风脉滑,多汗、身寒,盖邪中阳气,故阴有余,非赤芍药不能劫其阴邪。然则桂枝用芍药赤者明矣(参《百证歌》)。 本汤桂枝非肉桂之治验 里间张太医家,一妇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许叔微曰:当服桂枝。彼云:家有自合者,许令三啜之,而病不除。询其药用肉桂耳。许曰:肉桂与桂枝不同。许自治以桂枝汤一啜而解。论曰:仲景论用桂枝者,盖取桂枝轻薄者耳,非肉桂之肉厚也。盖肉桂厚实,治五脏用之,取其镇重。桂枝清轻,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今人一例,是以无功。 六、食禁 凡服桂枝汤后,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七、禁用 1.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桂枝本为解肌,而不可用以发汗,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与麻黄之发汗不同。故惟中风发热,脉浮缓,自汗出者为宜。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则是太阳麻黄汤证。设误与桂枝必致汗不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至矣。此桂枝汤之大禁也。故曰不可与也,勿令误也。仲景叮咛之意至矣。 2.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内热,喜辛而恶甘。桂枝汤酒客得之则中满而呕。 3.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内热者服桂枝汤则吐,如酒客之类也。既亡津液,又为热所搏,其后必吐脓血。吐脓血,谓之肺痈。 4.温病。 桂枝汤主温里,为温邪里热之大忌。故叔和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考《医林改错》云:发热有汗之证,从未见桂枝汤治愈一人。杨素圆大不以为然,谓常治风伤卫症,半剂辄愈。王孟英谓《改错》所云者,乃温热症也。若风寒伤卫,岂可不尊圣法。余亦谓然。 用桂枝汤证之要诀 凡桂枝汤证,病者常自汗出,小便不数,手足温和。或手足指稍露之则微冷,覆之则温。浑身热、微烦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者身无汗,小便数,或手足逆冷,不恶寒,反恶热,或饮酒后,慎行桂枝汤也。 八、本汤治风寒与白虎加人参汤治风热辨 长沙桂枝证,风寒病也。然往往昔人知有风寒,而不知有风热。《伤寒论》又云: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岂非以风寒药治风热病之变证哉?汉代且然,况后人乎! 风热,即风温也。四时皆有,冬春为甚。 九、本汤发汗当注意 本汤为表虚风寒,直中肌腠者设。故其方有芍药、大枣。其法有啜稀饘。使漐漐汗出而解,不可令如水淋漓,此当注意也。 十、服本汤汗出与服柴胡汤汗出现状不同 服桂枝汤,必当先烦,乃汗出而解。服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此烦此振,亦战汗也。 十一、本汤治阴维、阳维之创论 《难经·二十九难》曰:“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越人但有是说,而无治法。后人以桂枝汤为治,可谓中肯。盖阳维,维于阳,属于卫也,故为寒热。阴维,维于阴,属于营也,故为心痛。桂枝汤有和营卫调阴阳之力,适合比例以治也。 十二、本汤加胶饴之功用 桂枝汤主散表邪,建中汤主立中气,本汤加饴糖一升名小建中汤。表里补泻之功用,即因之各异矣。 十三、本汤出入加减之心法 仲圣以一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即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之证。加胶饴为建中,即治里急梦遗。加胶饴、黄芪,更治虚劳诸不足之证。出入加减,无投不利。何后人一见桂枝,即指为伤寒之剂而不敢用也。若知仲景治虚劳之义,则得其心法矣。盖桂枝汤,辛甘而温之品也。若啜稀粥,温覆取汗,则发荣卫以逐外邪。即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是以辛为主也。若加龙、牡、胶、芪则补固中外,以治虚劳。即经曰:劳者温之,甘药调之,是以甘温为主也。谁谓仲景但能治外感,而不能治内伤哉! 十四、本汤四时加减之要诀 按:《活人书》云:桂枝汤自西北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江淮间,惟冬及春可行之。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一分,谓之阳旦汤。夏至后,可加知母一两、石膏一两,或加升麻一分。若病素虚寒者,不必加减。 十五、本汤兼治(桂枝汤圆通应用法) 按桂枝汤一方,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非仅治仲景原文所论病条而已。想仲景立法之日,当是邪之在太阳卫分时说法,就未言及别证皆可以用得。今人不明原意,死守成法,不敢变通,由其不识变化之机也。余亦粗知医,常于临证时多用此方,应手辄效。因思仲景之方,原不仅治一伤风证,凡属太阳经地面之病,皆可用之。兹特将经验病状,列举备采,以便参究: (一治胸腹痛,背亦彻痛者) 盖太阳之气,由下而上至胸腹,寒邪逆于太阳,则气机不畅,致胸腹痛而背亦彻痛。太阳行身之背,因腹中之气不畅,而背亦受之,故桂枝汤可治之愈(唐步祺经验,加附片效果更佳)。 (一治通身寒冷) 寒为太阳之本气,今见通体恶寒,是邪犯太阳之本气也。桂枝汤能扶太阳之气,故可治之愈(唐步祺经验,桂、姜、甘宜重)。 (一治小儿角弓反张,手足抽掣) 太阳行身之背,因风中于背,太阳之经气不舒,经气卒闭,故见角弓反张。桂枝汤力能宣太阳之风邪,故可治之愈(按此即小儿惊风症。临床上分急惊风、慢惊风,前者为热症、实症,后者为寒症、虚症,应辨证用药,不可拘于此方)。 李可批注:不效,可加止痉散。 (一治脑后生疮) 脑后者,太阳经脉之所贯注者也。风寒之邪,逆于脑后,抑郁而成疮。桂枝汤宣散太阳之邪,故可治之愈(太阳行身之背,所有背上诸疮,以及一搭中搭之类,皆可用也。按疮症应分阴症、阳症,郑氏用方主以加味桂枝汤,阳症倍芍加枝子、香附、麦芽,阴症倍桂加附子、香附、麦芽)。 (一治周身皮肤作痒,时而恶风) 周身毛窍,乃太阳寒水气化出路。风寒之邪,外干而不得入,逆于皮肤,抑郁生热,故周身作痒。桂枝汤能宣太阳抑郁之气,故可治之愈(唐步祺经验,治老年人皮肤作痒,合当归补血汤治之,效果更佳)。 (一治足跟痛,痛彻腰股) 足跟与腰背,皆太阳经循行之道,因寒邪内闭,故见以上病形。桂枝汤力能输太阳之气,故可治之愈(唐步祺经验,加延胡索更具活血、利气、止痛之效)。 李可批注:此证多责之肾元虚惫,桂枝汤多不效。 (一治小儿两腮肿,发热恶风) 夫两腮近耳下,乃少阳、阳明地位,似不可与桂枝汤,今用以此方可治之愈者,因其发热恶风,知太阳之邪逆于此也(近称为腮腺炎,唐步祺有时用麻桂各半汤治之而愈)。 李可批注:邪由太阳犯少阳之边界,犹未入于少阳,用桂枝汤截断传入少阳之路,妙! (一治小儿发热痘出) 盖痘本胎毒,欲出于外,必得太阳真气鼓动,方能引痘外出。桂枝汤扶助太阳之气,气伸而毒尽越于外,不遗于内,故兼能治痘也。 (一治妇人妊娠恶阻) 妇人初妊,经气卒然不舒,营卫之气不畅,故见恶阻。桂枝汤能宣营卫,协和阴阳,故可治之愈(唐步祺亲用此方,治此病数例,均有效)。 (一治发热恶风、下利,日数十次) 风邪犯于太阳,则表气不通,表气不通,则里气不顺,邪陷于下,故见下痢。桂枝汤宣风外出,表气顺则太阳之气升而不陷,故痢可愈(唐步祺经验,加葛根之升腾,效果更佳)。 (一治寒霍乱后,身犹痛者) (一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 柯韵伯曰:予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盖以芍药微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先辈谓无汗不得用桂枝汤者,以芍药能止汗也。 按此方,伤寒门尚有数症可用,至于加减变通,实多奇异,仲景已言之矣。学者细读仲景伤寒书,明其理而通其变,则得活泼之妙,内外兼备之道也。 【阐释】郑氏指出“桂枝汤一方,乃调和阴阳,澈上澈下,能内能外之方不仅治伤风症,凡太阳经地面之病,皆可可用”。随即举其亲身经验治愈的十种病例,多发前人所未发。良由本方组合精当,桂枝、生姜辛温通阳,芍药、甘草、大枣苦甘化阴,有升有降,有散有敛,能调和营卫,燮理阴阳,适应症候广泛。《伤寒论》桂枝汤证类之加减变通已有多种,郑氏更推广应用以治胸腹痛背亦彻痛,足跟痛痛彻腰股,通身寒冷、脑后生疮、下痢及儿科、妇科病证,实属难能可贵。唐步祺对此方运用之经验及加减法,随附正文括号内,以资印证。又用以治伤风咳嗽,因风邪入于经络出现头项强痛、发热,恶风寒,汗自出,舌苔灰白,脉浮缓,兼见鼻鸣干呕,而咳嗽特甚者,以此方加减治之,常能药到病除。清·柯韵伯谓:“此方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营和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项强、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因知仲景方可治百病。”以其营卫阴阳内外并治,肺气与腠理皮毛俱得畅通,故不必专用肺药而咳嗽亦解。近人更有加减化裁以治流感、鼻炎、低热、盗汗及多种皮肤病而亦获得良效,足证本方除外感伤寒外,即内伤杂病亦能应用,诚如柯、郑二氏所云是能内能外,可治百病之方。 十六、本汤对举合勘之点 李可批注:为本书一大特色,启示吾人,伤寒之理法方药,可通治内伤诸疾。 《伤寒》原文 如上述。 《金匮》原文 1. 治下利后,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2. 治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