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类方汇参》第一章 桂枝汤类 第一节 桂枝汤】1

 昊晟堂 2020-04-26

《伤寒论类方汇参第一章  桂枝汤类

第一节  桂枝汤

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寸阳浮,则主卫阳外越,故热自发。尺阴弱,则营血受伤,营为卫之守,营不守卫,故卫气外泄而自汗。故本汤认症,以自汗为主。桂枝证之脉,有阳浮阴弱者。阳谓寸脉,阴谓尺脉。言病在上不在下也,不可以阴弱指为阴虚。故柯韵伯曰: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

太阳中风者,阳受风气而未及乎阴也。啬啬恶寒,淅淅恶风者,谓肌腠疏缓,卫气不谐。虽无寒而若不能禁,虽无风而常觉洒淅也。翕,越也、动也、盛也。鼻鸣,嘘也。干呕,风邪干胃也。但就鼻鸣、干呕而论,似属阳明、少阳兼证。益从阳明、少阳施治,不知脏腑相通,原不必处处皆治。良以病从阳明而来,主以桂枝汤则太阳之外邪去,而他病自愈也。余皆准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此桂枝汤总症。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此误下之症,误下而仍上冲,则邪气犹在阳分,故仍用桂枝发表。若不上冲,则其邪已下陷,变病不一,当随证施治。论中误治诸法,详观自明。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风邪者,宜桂枝汤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本自多汗,但不恶寒而恶热,今多汗而犹恶寒,则仍在太阳矣。虽阳明病,而治从太阳。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条、《金匮》)。

此节属于厥阴症,未必由误治而得。然既见表症,亦宜兼治。

治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6)。

里证除而表证犹在,仍宜用桂枝法。轻其剂而加减之可也。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病虽过期,而脉症属太阳,仍不离桂枝法。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此非误治。因风邪凝结于太阳之要路,则药力不能流通,故刺以解其结。盖邪风太甚,不仅在卫而在经,须刺之以泄经气。风府一穴,在项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阳维之会也。刺入四分,留三乎。风池一穴,在颞颥后发际陷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针入三分,留三呼。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言虽有当下之症,而外证未除,亦不可下,仍宜解外而后下也。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而愈,宜桂枝汤

脉浮而下,此为误下。下后仍浮,则邪不因误下而陷入,仍在太阳,不得因已汗下,而不复用桂枝也。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未可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当急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此误下之症,邪在外而引之入阴,故便清谷。阳气下脱可危,虽表症未除,而救里为急。《伤寒论》不可下篇云:误下寒多者,便清谷。热多者,便脓血。清谷已止,疼痛未除,仍从表治。盖凡病当先表后里,惟下利清谷则以扶阳为急,而表症为缓也。表里分治,而秩序不乱。欲以一方治数症,必至两误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或问:伤风汗自出,用桂枝汤以散其邪。伤寒无汗,用麻黄汤以发其汗。又言表证未解者,用桂枝汤。其理似乎相反?曰:伤风汗出,腠理既开。伤寒已汗后,腠理亦开。并用桂枝汤以解肌,可谓宜矣。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荣卫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荣卫和而自汗反止矣。或问:伤风自汗与中暍自汗皆相似,伤寒无汗与冬温无汗皆相类,敢问如何不同?曰:伤风不渴,中暍即渴。伤寒脉浮紧,冬温脉不浮也。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无他病太阳诸证不必备,而惟发热自汗,故亦用桂枝汤。前条自汗,因发热有时,系表邪未清,故时自汗。此条自汗觉无热而常出,系表邪毫无,故当汗。易言之,当出者,无表邪也。时出者,有表邪也。是故上条之当出,指阳虚言。本条之自出,指表邪言。脏无他病云者,谓内无他病,外有表邪也。何也?以其发热故也。

用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定义

此因伤寒或中风,而又脉弱自汗。为制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达表之温方也。

煮服法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一)㕮咀与剉如麻豆之考据及意义

仲景云:剉如麻豆大与㕮咀同意。夫㕮咀者,古之制也。古无铁刃,以口咬细令如麻豆大,为粗药煎之,使药水清饮于腹中,易升易散,此所谓㕮咀也。今人以刀器剉如麻豆大,此㕮咀之易成者。若一概为细末,则不分清浊矣。经曰:清阳发腠理,浊阴归五脏,果何谓耶?又曰: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是也。㕮咀之法,取汁清易循经络,故古人制㕮咀剉如麻豆大,煮清之饮之,名曰汤。所以入经络攻病取快。

(二)啜薄粥之解释

桂枝本不能发汗,故须助以热粥。《内经》云:谷入于胃,以传于肺,肺主皮毛,汗所从出。啜粥,充胃气以达于肺也。观此可知伤寒不禁食,亦可见复方之妙用。

徐徊溪云:仲景用桂枝等药,犹恐其营中阴气为风火所煽,而消耗于内,不能滋润和泽,托邪于外。于是啜薄粥以助胃气,以益津液,此服桂枝汤之良法。凡发汗之方,皆可类推。汗之必资于津液者如此。

药解

本方用桂枝发汗,即用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利里。甘草甘平,安内攘外。用以调和气血者,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本汤姜、枣为主要之品。成无己注云: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故辛散为开卷第一方也。盖姜、枣具安内攘外之功,故桂枝汤用之。即单用二物,亦为正治。桂枝,能活动脉之血者也;芍药,能活静脉之血者也。动脉为阳,故曰桂枝为阳药;静脉为阴,故曰芍药为阴药。动脉之血,由心以达周身血管,其地位由小而大,桂枝辅之,故曰桂枝发散为阳;静脉之血,由毛细血管以归于心,其地位由大而小,故曰芍药收敛为阴。一散一收,互为起迄,如环无端,依道运行。

禁用

(一)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桂枝本为解肌,而不可用以发汗,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与麻黄之发汗不同。故惟中风发热,脉浮缓,自汗出者为宜。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则是太阳麻黄汤证。设误与桂枝必致汗不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至矣。此桂枝汤之大禁也。故曰不可与也,勿令误也。仲景叮咛之意至矣。

(二)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内热,喜辛而恶甘。桂枝汤酒客得之则中满而呕。

(三)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内热者服桂枝汤则吐,如酒客之类也。既亡津液,又为热所搏,其后必吐脓血。吐脓血,谓之肺痈。

(四)温病

桂枝汤主温里,为温邪里热之大忌。故叔和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考《医林改错》云:发热有汗之证,从未见桂枝汤治愈一人。杨素圆大不以为然,谓常治风伤卫症,半剂辄愈。王孟英谓《改错》所云者,乃温热症也。若风寒伤卫,岂可不尊圣法。余亦谓然。

本汤出入加减之心法

仲圣以一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即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之证。加胶饴为建中,即治里急梦遗。加胶饴、黄芪,更治虚劳诸不足之证。出入加减,无投不利。何后人一见桂枝,即指为伤寒之剂而不敢用也。若知仲景治虚劳之义,则得其心法矣。盖桂枝汤,辛甘而温之品也,若啜稀粥,温覆取汗,则发荣卫以逐外邪,即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是以辛为主也。若加龙、牡、胶、芪则补固中外,以治虚劳,即经曰:劳者温之,甘药调之,是以甘温为主也。谁谓仲景但能治外感,而不能治内伤哉!

按桂枝汤一方,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非仅治仲景原文所论病条而已。想仲景立法之日,当是邪在太阳卫分时说法,就未言及别证皆可以用得。今人不明原意,死守成法,不敢变通,由其不识变化之机也。余亦粗知医,常于临证时多用此方,应手辄效。因思仲景之方,原不仅治一伤风证,凡属太阳经地面之病,皆可用之。兹特将经验病状,列举备采,以便参究:

本汤兼治(桂枝汤圆通应用法)

(一治胸腹痛,背亦彻痛者)盖太阳之气,由下而上至胸腹,寒邪逆于太阳,则气机不畅,致胸腹痛而背亦彻痛。太阳行身之背,因腹中之气不畅,而背亦受之,故桂枝汤可治之愈(笔者经验,加附片效果更佳)

(一治通身寒冷)  寒为太阳之本气,今见通体恶寒,是邪犯太阳之本气也。桂枝汤能扶太阳之气,故可治之愈(笔者经验,桂、姜、甘宜重)

(一治小儿角弓反张,手足抽掣)太阳行身之背,因风中于背,太阳之经气不舒,经气卒闭,故见角弓反张。桂枝汤力能宣太阳之风邪,故可治之愈(按此即小儿惊风症。临床上分急惊风、慢惊风,前者为热症、实症,后者为寒症、虚症,应辨证用药,不可拘于此方)

(一治脑后生疮) 脑后者,太阳经脉之所贯注者也。风寒之邪,逆于脑后,抑郁而成疮。桂枝汤宣散太阳之邪,故可治之愈(太阳行身之背,所有背上诸疮,以及一搭中搭之类,皆可用也。按疮症应分阴症、阳症,郑氏用方主以加味桂枝汤,阳症倍芍加枝子、香附、麦芽,阴症倍桂加附子、香附、麦芽)。

(一治周身皮肤作痒,时而恶风)周身毛窍,乃太阳寒水气化出路。风寒之邪,外干而不得入,逆于皮肤,抑郁生热,故周身作痒。桂枝汤能宣太阳抑郁之气,故可治之愈(笔者经验,治老年人皮肤作痒,合当归补血汤治之,效果更佳)

(一治足跟痛,痛彻腰股) 足跟与腰背,皆太阳经循行之道,因寒邪内闭,故见以上病形。桂枝汤力能输太阳之气,故可治之愈(笔者经验,加延胡索更具活血、利气、止痛之效)

(一治小儿两腮肿,发热恶风) 夫两腮近耳下,乃少阳、阳明地位,似不可与桂枝汤,今用以此方可治之愈者,因其发热恶风,知太阳之邪逆于此也(近称为腮腺炎,笔者有时用麻桂各半汤治之而愈)

(一治小儿发热痘出盖痘本胎毒,欲出于外,必得太阳真气鼓动,方能引痘外出。桂枝汤扶助太阳之气,气伸而毒尽越于外,不遗于内,故兼能治痘也。

(一治妇人妊娠恶阻) 妇人初妊,经气卒然不舒,营卫之气不畅,故见恶阻。桂枝汤能宣营卫,协和阴阳,故可治之愈(笔者亲用此方,治此病数例,均有效)

(一治发热恶风、下利,日数十次)  风邪犯于太阳,则表气不通,表气不通,则里气不顺,邪陷于下,故见下痢。桂枝汤宣风外出,表气顺则太阳之气升而不陷,故痢可愈(笔者经验,加葛根之升腾,效果更佳)

(一治寒霍乱后,身犹痛者)

(一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柯韵伯曰:予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盖以芍药微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先辈谓无汗不得用桂枝汤者,以芍药能止汗也。

按此方,伤寒门尚有数症可用,至于加减变通,实多奇异,仲景已言之矣。学者细读仲景伤寒书,明其理而通其变,则得活泼之妙,内外兼备之道也。

【阐释】郑氏指出“桂枝汤一方,乃调和阴阳,澈上澈下,能内能外之方不仅治伤风症,凡太阳经地面之病,皆可可用”。随即举其亲身经验治愈的十种病例,多发前人所未发。良由本方组合精当,桂枝、生姜辛温通阳,芍药、甘草、大枣苦甘化阴,有升有降,有散有敛,能调和营卫,燮理阴阳,适应症候广泛。《伤寒论》桂枝汤证类之加减变通已有多种,郑氏更推广应用以治胸腹痛背亦彻痛,足跟痛痛彻腰股,通身寒冷、脑后生疮、下痢及儿科、妇科病证,实属难能可贵。笔者对此方运用之经验及加减法,随附正文括号内,以资印证。又用以治伤风咳嗽,因风邪入于经络出现头项强痛、发热,恶风寒,汗自出,舌苔灰白,脉浮缓,兼见鼻鸣干呕,而咳嗽特甚者,以此方加减治之,常能药到病除。清·柯韵伯谓:“此方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营和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项强、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因知仲景方可治百病。”以其营卫阴阳内外并治,肺气与腠理皮毛俱得畅通,故不必专用肺药而咳嗽亦解。近人更有加减化裁以治流感、鼻炎、低热、盗汗及多种皮肤病而亦获得良效,足证本方除外感伤寒外,即内伤杂病亦能应用,诚如柯、郑二氏所云是能内能外,可治百病之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