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脾胃症状——口渴与不渴

 醒真 2024-05-16 发布于广东

口渴为胃热的特征,凡内热实证,则大渴喜冷饮。

如属渴喜热饮,则一般不属热证而为中寒者居多。饮留中焦,痰饮为患者则喜热饮但是饮量不多,这是因为水饮留居中焦,水液不能化津以上润。

除此之外也有湿热口渴喜温饮,湿热蘊蒸口渴;多在湿溫或暑湿中出现,但杂病中亦不少见。一般湿温病证,因为阴邪,伤津不重,故多不渴。但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者,可出现口渴身热等症。其临床特点是:口渴不喜饮,或饮亦不多,或喜热饮,且伴湿邪阻滞之象,如身热不扬或牛后身热,胸脘痞闷,身重头蒙,便溏不爽,苔黄腻等。治疗宜清热化湿井举,根据湿热轻重,分别施治。热重于湿者可用三石汤、连朴饮,湿热并重者可用黄芩滑石汤、甘露消毒丹消毒丹加减。

所以见到口渴需要鉴别热证还是寒证,还是湿热证!

大渴引饮者为胃中热极,如渴饮而其渴不止者,为津液已伤,此时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口干而不欲饮,为胃中有蓄瘀。

如在温热病过程中有此现象,则属热邪入营方比如清营汤。吴鞠通解释不渴原因在于:热邪入营蒸腾津液,故而不渴或者渴不欲饮,非是热邪不重!

口渴而饮多尿多者多为消渴证。

胃中热者,治当清其阳明热邪,方如白虎汤。水不化津者,治宜温阳化气,方如五苓散。瘀血口干,治其活血化瘀为主,随证选方。

临床也有热邪伤津严重者,口干舌燥,舌红苔少,大便干燥;比如温病称之热结阴亏证: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方增液汤,或者增液承气汤之类。

杂病阴亏火旺,也有口干燥渴,这种必须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或者大补阴丸。

临床常见:症见颧面潮红或黯红,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夜热盗汗,或轻度肿胀,便秘溲赤,舌质稍红或黯红,苔薄黄或薄白,脉细数或沉滑数。

口不渴为胃寒的特征,又是八纲辨证中辨别寒证的要点。如寒邪客表之证,口多不渴,寒邪在里,口亦不渴。

在里寒证中,有的不仅不渴,甚至有口淡流清水者,如寒饮留中的苓桂术甘汤证,就是以温阳涤饮立法。就伤寒而言,阳明是伤寒的高热阶段,口渴是阳明病主要证候之一。

《医宗金鉴》引郑重光云:'少阳、阳明病机在呕渴中分,渴则转属阳明。'阳明的口渴主要是由于里热,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另一个原因是误汗,汗多出而致渴,柯韻伯认为可用白虎汤。

太阴无口渴,故云'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但是临床太阴病也有口渴需要注意。比如脾运不健,津液输布受阻出现口渴饮引,这种不能清热,不能养阴,必须健脾升阳生津,代表方为七味白术散。

七味白术散《药证直诀》

人参二钱五分(7.5克)、白茯苓五钱(15克,炒)、白术五钱(15克)、藿香叶五钱(15克)、木香二钱(6克)、甘草一钱(3克)、葛根五钱,渴者加一两(15~30克)。

上㕮咀,每服三钱(9克),水煎服。

 健脾养胃,益气生津。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清阳不升,乳食少进,呕吐泄泻,烦渴饮水,赢困少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腹泻、厌食、消化不良等病症,可用于辅助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症属脾胃虚弱,精微不固者。

注明:本文结合《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小儿药证直诀》等中医典籍编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