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觉目标很清晰,但为什么一拆解就出状况?

 道_格 2024-05-17 发布于广东


作为一名讲求实战的管理咨询顾问,我经常要帮助企业做战略落地。

在推动战略落地的过程中,很多老板都和我吐槽:“感觉公司的战略目标很清晰,但为什么一拆解就出状况?要么上下衔接有问题,导致执行跑偏;要么部门间彼此割裂,导致冲突增加。”

战略目标的逐步拆解,确实是战略落地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拆解过程中状况频出,也确实是真实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我用9个字来概括:不会拆、拆不好、管不好。

感觉目标很清晰,但为什么一拆解就出状况?

下面逐一来说。


01.

不会拆:只会拆数字,不会拆指标

一家服装公司的老板,给我看了他们战略目标的拆解。

首先是营业收入,他们前一年是40亿左右,因为投入的几个品类发展势头不错,计划第二年实现30%的增长,也就是第二年达到52亿。

我问老板,你们是怎么拆解的?

他说,我让业务部门把新增的12亿,按照品类做了拆分:运动装增长4.5亿左右,防晒衣增长3.5亿,休闲服和鞋类各增长2个亿左右。

然后呢?我继续问。

然后,我们还会细分到具体的产品型号上,尽可能细化到每一款老产品,以及准备开发的每一款新产品上。

再然后呢?我继续追问。

再然后,我们在毛利、费用和利润上,也会做类似的拆分,能按品类的就按品类拆分,有些费用不能拆分到每一个品类上的,就按部门或费用科目来拆分。

接下来呢?我没有停止追问。

接下来,我们还要按月份拆解到每个月,包括收入、费用、利润等数字都要拆解到月。

再接下来,还准备怎么拆?我好像一个没完没了的小孩,不停的问“后来呢?”

这样拆还不够吗?这回老板开始反问我。

我说,这样拆当然是必要的,但还远远不够。

我将这种做法称之为:只会拆数字,不会拆指标。

把收入、利润等目标数字,按照产品类别来个“太公分猪肉”,这还只是停留在加减法的阶段,说白了还是不会拆。

我们讲“拆解拆解”,就是将目标,既要“拆”还要“解”。

什么意思?

拆是做简单的拆开、拆分,解是做深入的解析、解构。

感觉目标很清晰,但为什么一拆解就出状况?

具体来说就是,除了把总体目标进行数字的拆分以外,还要将这些数字进一步深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指标。

比如说,为了实现12亿的营收增量,除了要规划每一个品类增长多少以外,还要规划出来支撑增长的开发资源要投入多少、产能增加多少、生产效率要提高多少、优质供应商数量要达到多少、交付周期要确保多少、人员结构要调整到多少,等等。

将大目标的数字加加减减,只能说是做到了“拆”,但还没有做到“解”。

只有“拆”没有“解”,会导致三个问题:

1.落地性差:仅有数字的目标缺乏具体的行动指引,团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无法有效实施。

2.工作进展无法量化:没有明确的指标来衡量各项工作进展,难以判断执行过程中的成效和问题所在。

3.资源分配不合理:无法确定每个细化目标所需的资源,导致资源分配不均或浪费。

很多企业都会犯类似的错误:只有“拆”,没有“解”;只会拆数字,不会拆指标。

只有将目标数字,进一步细化为具体可执行的指标,才算是做到了“解”,才算是完整的拆解。


02.

拆不好:不是一刀切,就是两张皮

有些企业也知道要拆到指标,但在实际拆解中,总是拆不好,不是一刀切,就是两张皮。

比如,我见过一家企业,销售收入的KPI指标除了考核营销部门以外,还和每个中后台部门都直接挂钩,而且权重不低于50%。

虽然,各个部门也认同要和公司整体业绩挂钩,但是这样的操作,让其他部门怨声载道,但也无能为力,导致无心改善自身专业性质的工作。

这就属于一刀切的做法,虽然初衷是想发挥牵引的作用,但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再比如,对于产品研发部门,只考核开发周期和开发款数,不考核新产品的市场表现,就会导致研发与营销脱钩。

对于生产部门,生产效率和制造费用的考核权重,如果超过产品交付的权重,就会使得生产只愿意做量大简单的产品,对于难做的产品,哪怕急着上市或出货,也会找各种理由来拖延甚至拒绝。

在指标拆解上,这就属于两张皮的做法。

我还见过很多企业里,各部门的指标不是拆解而来的,而是由各部门自己上报,公司进行汇总审批。审批的结果,无非是调整几个看上去不合理的指标,至于为什么不合理,那就是领导来主观判断了。

更有甚者,虽然公司近两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有些部门还在使用3年前或是5年前的指标,基本没怎么动过。被问到为什么不做调整时,回答说用了这么多年习惯了,调也不知道怎么调,先继续用着吧。

以上这些情况,都属于指标拆不好的表现。当然,还有更多拆不好的表现,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总之,指标拆得不好,就无法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KPI体系,导致上下级目标无法承接,部门间也无法有效协同,最终的整体目标难以实现。


03.

管不好:只会下目标,不会管指标

如果说,不仅拆了数字,还拆了指标,而且指标拆解得还不错,从老板到各负责人,大家都达成了共识,是不是就不会出问题了?

答案挺让人沮丧的,因为还是有可能会出问题,而且概率还不小。

我看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老板和高管们都会花很多时间精力,认认真真地开闭门会议,专门讨论目标拆解、指标分解等工作。

不过遗憾的是,经常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

辛辛苦苦做完拆解之后,会将拆解出来的目标进行下达,但问题就在于,目标下达完之后,就各自领命、自由发挥了,什么时候等到哪个问题冒出来了,才去救火,问题一旦接二连三出现,就变成了四处救火、整天救火。

简单来说就是,前面拆解做得很投入,后面管理却做得很马虎。

再用一句话概括,只会下目标,不会管指标。

就好像盖一栋房子一样,前面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做设计,设计图完成之后,就直接丢给施工队,想着图纸已经画得很详细了,施工队肯定会照着图纸去执行。

等过了一段时间再来看,发现这儿也有问题,那儿也有问题,这时候才开始手忙脚乱地做纠正。


04.

怎么拆解才有效?

针对战略目标不会拆、拆不好、管不好这三方面问题,我们对症下药,逐个来看怎么拆解才有效。

感觉目标很清晰,但为什么一拆解就出状况?

● 引入科学方法,解决“不会拆”

只会拆数字,不会拆指标,说白了还是没有使用科学方法来进行拆解。

因为把数字拆一拆是最容易想到的,但是重新解构目标,转化成各层面和各类别的支撑指标,还是要有科学的方法。

可用的科学方法,还是有不少的,只是看我们愿不愿意耐下心来,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使用。

比如说,BSC(平衡计分卡),可以将战略目标从四个层面逐层分解,从财务面、到客户面、再到内部运营面、最后到学习成长面,在逻辑拆解和支撑上是层层递进的,也是我使用最多的目标拆解工具。

不过我不太建议,你把它用在每一个部门上,这样会导致拆解难度和工作量过大,价值反而不大了,但用在公司或经营主体上,还是挺好用的。

再比如,OGSM方法,是将愿景、目标、策略和措施结合的一种综合方法。通过设定愿景(Objectives)、确定具体目标(Goals)、制定策略(Strategies)、确定措施(Measures),实现从愿景到具体措施,确保战略目标的全面覆盖和实施。

还比如,项目管理法,适用于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具体的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任务、时间表和责任人。我通常会将平衡计分卡和项目管理法结合使用,这样就既保证了量化的KPI指标衡量,也涵盖了不易量化为KPI的重大事项。

此外,还有诸如OKR、流程图法、CSF、价值树法,等等。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因为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包治百病,我建议是把一种方法学透用熟之后,在充分体会到该方法的利弊情况下,针对其不足之处,兼用另外一种方法作为弥补。

而不要号称博采百家之长,同时用很多方法,或是今天用用这个,明天用用那个,整天换来换去,长期无法形成自己的成熟套路。

● 让KPI结成网,解决“拆不好”

设计KPI要像蜘蛛结网,不能只是单线条,而应是纵横交错,彼此互锁,这样才能形成整体的支撑力。

所以,好指标要既能体现本部门核心,还能穿透部门墙。

要想让KPI结成网,就要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上,来设计KPI指标,并形成上下承接、左右协同的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

感觉目标很清晰,但为什么一拆解就出状况?

纵向承接的KPI,要确保各级目标之间有明确的承接关系,从公司整体目标到各级部门目标,形成一条清晰的路径。

横向协同的KPI,则要彼此之间有所联系,比如公司的人效指标,在营销则为人均销售,在制造则为人均产值,在人力则为人工成本率。

只有结成网的KPI,对公司整体来说,才算是搭建了有效的KPI体系。

● 建立闭环机制,解决“管不好”

对于指标制定完之后的跟踪管理,我们还是接着用盖房子来打比方。

图纸设计完成后,在施工队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监理在现场。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没有监理的施工队,最后完工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那样的房子我们敢住吗?

同样道理,在结成网的指标体系搭建之后,需要进行定期的跟踪和反馈,如每周或每月的进展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推动整改。

我在《经营分析会,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一文中,写到了6个问题,其中最后一个问题,也是会后跟进容易出问题。

不过说起来,经营分析会本身,就是每月对指标体系进行检查、分析、检讨、跟进的过程。

类似于经营分析会的做法,是一种闭环管理的机制,只有管理闭环了,前面的种种设计才不会落空。


最后的话

感觉目标很清晰,一拆解就出状况。

主要原因有三点:不会拆、拆不好、管不好。

不会拆的表现:只会拆数字,不会拆指标。

拆不好的表现:不是一刀切,就是两张皮。

管不好的表现:只会下目标,不会管指标。

解决方法,对应的有三招:

● 引入科学方法,解决“不会拆”

● 让KPI结成网,解决“拆不好”

● 建立闭环机制,解决“管不好”

你在企业中,又是如何进行目标拆解的呢?

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