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治内伤咳嗽案

 循天园 2024-05-17 发布于广西

咳嗽是肺系疾患的常见病症,临床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调治失当可转为内伤咳嗽。针灸能通过内调脏腑机能,扶正补虚,祛邪止咳,有效治疗内伤咳嗽。笔者在临床通过针灸并用健脾益肾补肺治疗内伤咳嗽,现将验案一则整理如下,供同道参考。

卢某,女,65岁,2023年12月30日初诊。主诉:咳嗽1年半。患者1年半前因受风寒感冒后出现咳嗽,经间断治疗,未痊愈,时有发作。刻下:白天遇冷空气后频发剧烈咳嗽,痰白,入睡困难,思虑多,遇事多纠结,平素怕冷,以下肢和脚发凉为著,头晕,咽痒,纳一般,二便调,舌淡,苔白,脉弦滑。既往血压、血糖无异常。

诊断:内伤咳嗽(脾肾阳虚型)。

治则:健脾益肾,化痰止咳。

治法:针灸并用,补法。

取穴:中府、天突、足三里、肺俞、脾俞、肾俞、关元、太冲。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取中府、天突、足三里、关元、太冲;俯卧位,取肺俞、脾俞、肾俞。选用0.30mm×25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斜刺肺俞、脾俞、肾俞,注意进针深度,其他穴位直刺,天突穴先直刺0.2寸左右,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即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以免刺破气管。关元、脾俞、肾俞处采取温和灸。仰卧位和俯卧位交替取穴,针刺得气后视各穴情况行提插补法,手法柔和、适中,留针30分钟,期间诸穴行针一次,手法如上。

患者复经2024年1月2日和1月4日针灸治疗后,入睡困难改善,咳嗽减轻;1月6日治疗后,下肢、脚发凉开始减轻;1月9日治疗后头晕消失,食欲改善;1月11日治疗后,咽痒消失,白痰消除,遇冷空气后咳嗽持续减轻;1月17日治疗后,咳嗽未再发作,精神状态改观。嘱其日常按揉中府、天突、肾俞、列缺等穴,巩固疗效。

 内伤咳嗽总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肺气上逆所致,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肺脏自病导致的内伤咳嗽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导致肺主气、肃降失常,肺气上逆所致。他脏病变及肺导致的内伤咳嗽可因饮食不调,嗜烟好酒,熏灼肺胃;或因过食肥甘厚味辛辣之物,损伤脾胃,酿湿生痰,肺脉连胃,痰邪上干,乃生咳嗽;或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肝脉布胁,上注于肺,气火循经犯肺发为咳嗽。诚如《医学心悟》所言:“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爆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本案患者便是平素脾胃虚弱,因受外感之邪,肺气失宣导致咳嗽,迁延未愈,加之肾阳亏虚,终成内伤咳嗽,故治以健脾、益肾、补肺。

针灸临床上常采用俞募配穴,即将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配合使用,一前一后,一阴一阳,起相互协调、相辅相成、调节阴阳的作用。咳嗽病位在肺,肺俞为背俞穴,中府为募穴,二穴相配以调理肺脏气机、宣肺化痰;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培补脾肾、化痰止咳;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交会穴,功擅宣通肺气、消痰止咳;太冲为肝经原穴,可疏肝理气、健脾化湿。诸穴相配,配合艾灸温通之力,共奏补肺、健脾、益肾之功,宣通肺气,驱邪止咳,从而根治内伤咳嗽。(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