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说 |李梢:当代中医的创新发展与国际化之路

 一元堂中医张 2024-05-17 发布于辽宁
图片
李梢
1973年10月生,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生物信息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致力于从生物网络这一系统性的角度建立中西医药研究新方法。首次提出网络靶标理论,建立网络药理学、中医药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并在炎癌转化机制、肿瘤智慧防控、精准中药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网络药理学会会长等职。

1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随着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发展,中医药显现出独特价值,从您长期研究的角度,如何理解中医作用机制,以及如何看中医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李梢教授: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最终目的都是治病救人。中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整体观念、个性化治疗,在维护健康、疾病诊疗、“治未病”等方面有着独特理论和长期实践经验。中医没有打开现代意义上的人体“黑箱”,因此,缺少一些科学实证、评判标准,容易造成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另一方面,目前仍有很多常见疾病、高发疾病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中西医学都需要持续发展。因此,中医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探索人体“黑箱”,阐明中医作用机制;二是传承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精华,提高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能力。

2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对内部细节的“黑箱”并不深究,而恰恰是这一点,可能造成了公众对中医难以深入理解,以及主流医学界存在对中医的质疑,您怎么看?

李梢教授:中医看待人体时,强调整体、强调关系,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中医没有打开人体“黑箱”,缺少对于生物实体的关注。西医研究人体内部的机制,在各种生物实体上研究的越来越深入,但是对于实体之间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联,理解得还不够深入,也就是说,西医也没有看清人体“黑箱”的内部。目前对于中医的一些质疑,既有中医药本身不清楚的原因,也有整个人体黑箱不清楚的原因。因此,一方面,中医药可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通过与现代医学、生命科学等充分结合来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可以发挥自己的整体观特色,并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去发现人体内部的新规律,尤其是整体规律。

3医学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明显突破,比如细胞免疫治疗、干细胞疗法等等,那么近年来在中医药领域是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重要改进呢?

李梢教授:医学虽有中、西,但面对的病人是相同的,可用的现代科技也是一样的。中医强调整体、系统地看待病人的问题,现在中医药领域相关的科学方法发展较为迅速,例如系统生物学方法、网络药理学方法、生物信息学方法、合成生物学方法、人工智能方法,等等。这些现代科技手段,能够帮助中医药把经验转化为证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能够从大量数据找到中医整体性的内在规律,从大量的细节中找出系统行为,发扬中医特色。因此,现代科技手段为中医药走向未来提供了有效方法。

4我们看到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公众逐步对中医有了更多的接受,但整体来看,中医的国际化之路仍然任重道远,您对中医如何实现国际化,以及在国际上推广中医有何看法和建议?此外,在发展中医的过程中,人才始终是推动中医发展的关键之一,您认为这方面需要如何加强?

李梢教授:中医具有多方面价值,例如,中医具有医学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可以将中医的发展比作“一体两翼”,一体是临床,两翼是文化、科学。现代科技,诸如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技术对于中医的发展能起到多方面促进作用。例如中医文化可与信息技术结合进行国际传播,中医的临床实践成果可以推广到国际使用,从科学的角度发现的中医药相关新规律、新药物可在国际上分享。以上方面也都需要专业的人才,并且人才也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人才本身,既承载中医,也肩负现代科技。没有多方面的、复合型的人才,中医传承和发展的很多理念就难以落实。因此,中医如果要发展好,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从事中医多方面工作的人才要发展好。

5中医发展具备了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目前一些重大疾病的防治缺乏好的办法,市场对中医也存在较大需求,中医的研究正在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您被称作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研究的开拓者,一直以来致力于研究中医药创新发展,那么您能否介绍一下从生物网络研究中西医药的方法,以及您所提到的网络靶标理论是如何开展医药研发?

李梢教授:当前很多重大疾病高发,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譬如肿瘤。中医强调“治未病”,理念是很好的,肿瘤“治未病”迫在眉睫,怎么真正实现,还是中西医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就中医而言,也需要发展,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扬提高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这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但难点是怎么把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进行结合?不能削足适履、生搬硬套,需要我们去努力探索既符合中医整体特色、又符合现代医学生命科学特点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我本人的研究为例,我当过医生,体会到中西医的结合点是以“人”为本。人是复杂的生物系统,生物分子实体通过复杂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也就是生物网络。我们的研究朝向的就是肿瘤的“治未病”,以炎癌转化为切入点,构建炎癌转化中西医相关的分子网络,找出肿瘤发生的内在生物规律、演化路径、生物标志物,然后以炎癌转化生物分子网络为干预靶标,实现精准用药、药物发现和最优处方。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形成了“网络靶标、系统调节”的理论与方法,这种理论与方法有几个特点,一是,把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现代医学与中医药结合起来,利用现代科技促进中医药发展创新,推动中医药客观化、精准化;二是,促使中医药的发展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生命科学的成果,用中医思维结合生命科学找出治疗疾病新规律,为中医防治疾病探索新道路。三是,适用面广、拓展性强。利用“网络”重拾“整体”,作为中西医药与智能信息交叉创新的突破口,有望构建重大疾病“治未病”的新模式。

6您怎么看智慧中医及未来发展?

李梢教授:中医本身就充满智慧。现在所提的“智慧中医”,指的是与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相结合、促进中医药发展创新。可以说智慧中医的发展是有机遇、更有挑战。我想主要有两方面值得重视,一是要把握中医特色,要尊重中医;二是要以人为本,要发展提高。医学的根本是治病救人,更好地防治疾病、维护健康,才能更好地彰显中医的价值。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