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威风凛凛的大青龙汤!外散寒邪,内清郁热,我第一次讲

 人老颠东 2024-05-17 发布于安徽

Image

(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文中所述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古方医案选编》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古方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是威风凛凛。

事实上,这个方子的效果,也的确明显,可谓立竿见影。

大青龙汤,源于《伤寒论》,基本配伍是麻黄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6克,石膏18克,生姜9克,大枣6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取微汗。

它是干啥的呢?就是治疗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患者表现出来,就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出汗而烦躁,脉象浮紧。

这到底是怎么一番景象呢?来吧,我给说个医案故事,你就知道了。

这个小故事,源于《古方医案选编》。医家是许叔微。许叔微是宋代的一位医学家,很了不起。

Image


有一次,许叔微治一个患者。这个患者,医案记载叫何保义,应该是一个在军营里当差的。

何保义怎么了呢?原来是冒了风寒,当时脉象浮涩而紧。但奇怪的是,他在别的医家那里用了解表散寒的药,没啥效果。

没办法,他就去求治许叔微。

许叔微一听这个情况,当时就说了:你是不是用过麻黄汤啊?

何保义就说了,确实用过。

许叔微接着问:那你知道不知道,为何无效啊?

何保义说,不知道。如果真知道,还用得着麻烦您许叔微啊?

许叔微不紧不慢地分析道:“如果仅仅是头痛、发热、恶风、无汗,那就是麻黄汤证,用下去就该好。但是,如果兼有烦躁之感,那就是大青龙汤证了”。

话音刚落,何保义拍着大腿说:“我现在确实烦躁得很啊”!

闻言,许叔微点点头,给何保义用了大青龙汤。

结果你猜怎样?三剂而愈。

故事说完了。我们就看看吧,这里面的道理何在。

通过许叔微的描述,我们能隐约感知到,大青龙汤和麻黄汤的主治,有很多类似之处。唯一可以区分的,就是患者是否烦躁。如果烦躁,就用大青龙汤。如果不烦躁,就用麻黄汤合适。

而何保义,恰好烦躁。

那么,这个烦躁之感,到底有啥讲究,为何成了用大青龙汤的关键症候呢?

原来,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他属于阳盛之体。这样的体质,当外受风寒,肌表被郁闭以后,会导致其阳气内郁而化热。热盛伤津则口渴,热扰于心胸则烦闷。

于是,患者就呈现出典型的,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象。表现出来,就是前面提到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出汗而烦躁,脉象浮紧。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发汗解表,宣散肌表寒邪,同时还要内清郁热。

大青龙汤,恰好符合要求。你看这方子:麻黄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6克,石膏18克,生姜9克,大枣6克。

其中,麻黄发汗解表。大青龙汤里,重用麻黄,使得它发汗之功比麻黄汤还大。桂枝,解肌发汗,帮助麻黄来解表散寒。杏仁,利肺气,和麻黄搭配,升降相因,恢复肺气的宣降。生姜和大枣,和脾胃,调营卫,还能辅助解表。

关键是,这里有石膏。石膏,可以清里热,透郁热。有了它,患者就没有烦躁的问题了。

你看,这就是大青龙汤解决问题的方式。它的来龙去脉,我都给你讲好了,你应该能理解了。

其实,和小青龙汤相比,大青龙汤的临床运用几率,也好小很多。但是呢,它所针对的病情,却不是特别少见。一般来说,感冒发热、无汗烦躁,这样的人基本属于大青龙汤的主治范畴。而我们现代人的体质,有不少是偏于阳热的。这就决定了,大青龙汤证,并非鲜见,只是我们认识不上去而已。

好了。关于大青龙汤的故事,我就说这么多。希望这篇文字,能帮你多了解一些,中医古方治疗疾病的奥秘。

全文完。我感谢你的阅读。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