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剖学基础临床相关——足部篇

 庆萌堂 2024-05-17 发布于安徽
足是我们下肢最底端的部分,虽然它只占身体的一小部分,但其独特的结构让我们可以行走、跑步和跳舞。

图片

现在让我们我们开始探索人体的足部,重点介绍影响足部的临床症状。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指足底深筋膜(也叫足底腱膜)发炎。足底深筋膜是一条白色的厚组织带,附着在跟骨结节的内侧突起上,一直延伸到脚趾,支撑着足部内侧纵弓。

图片 

那些过度训练,尤其是经常跑步、慢跑的人,会造成其足部反复性微创伤。
这样会导致足底筋膜发炎的发生,特别是在足部与跟骨的连接点处。

图片

除此之外,经常进行排球跳跃等高冲击力运动或经常光脚训练的人也可能患上足底筋膜炎。

图片

足底筋膜炎的风险因素包括肥胖、长时间站立工作,以及扁平足(足部与地面接触的内侧纵弓缺失)。

图片

图片

足底筋膜炎的诊断通常依靠临床表现,常见于中年人。患者通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疼痛,早晨和长时间休息后疼痛加剧,活动后疼痛逐渐减轻。

图片

疼痛一般会在跟骨结节内侧触及。

图片

疼痛沿脚底长轴延伸, 脚趾被动外展时也会感到疼痛。

图片

足跟骨刺经常与足底筋膜炎并存,但目前还不清楚足跟骨刺是否为引起足底筋膜炎原因,还是足跟骨刺是足底筋膜炎炎症的继发反应。

图片

让我们再多讲一点扁平足,扁平足又称 “平足畸形”,是一种足内侧纵弓低平或消失的病症。
扁平足可分为柔性扁平足和刚性扁平足,柔软性扁平足是指在休息时外观正常,但在负重时会变平;硬化性扁平足是指即使不负重也会显得扁平,并且跗骨关节和距下关节(距跟关节)的活动范围也会减小。

图片

出生后,扁平足外形正常是由于韧带松弛和足底皮下脂肪垫厚,外形正常的扁平足最常见的类型是柔性扁平足。
此外,可能导致先天性韧带松弛并加重扁平足的疾病有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及埃勒斯-丹洛斯综合征(Ehlers Danlos syndrome)

图片

一般情况下,柔软性扁平足能够自愈。随着孩童年龄的增长,足部脂肪垫会逐渐消失,松弛的韧带会逐渐生长成熟,足内侧纵弓会逐渐变得明显,也会逐渐形成正常的足弓。
不过,也有很多孩子的扁平足没有自愈。
这种情况下就被称为后天性扁平足,这种扁平足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但也有可能是小时候并没有扁平足,成年后才出现扁平足。

图片

后天性扁平足被认为是由于足部支撑结构被受损所造成的结果,例如为内侧纵弓提供动态支撑的胫骨后肌腱和跟舟足底韧带(跳跃韧带)受损。

图片

这些支撑结构的破坏可能是由于肥胖、外伤、退行性或炎症性关节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去神经支配(如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而这些都会导致足内侧纵弓的缺失。

图片

扁平足多无症状(特别是小孩),一旦出现问题,通常会表现为足弓疼痛。然而,时间一长它会改变下肢和腰椎的生物力学,从而可能导致中足区、足跟、小腿、膝盖、臀部和背部的疼痛或不适。

图片

在检查时,会发现休息时双脚扁平,或站立时双脚过度前伸。还可以做一项检查,从背部观察患者,寻找脚趾是否存在“过多”的迹象。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只能从背后看到第四和第五个足趾,但如果是扁平足和过度前伸,则会看到更多的足趾。

图片

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拇外翻,拇外翻的特征是大脚趾的外翻畸形,也就是拇囊炎。
当大脚趾的近端趾骨向外侧偏离第一跖骨,同时第一跖骨向内侧偏离时,就会出现拇指外翻。

图片

此外,大脚趾可能存在内旋导致大脚趾的趾甲朝向内侧,而当大脚趾向内侧旋转时,籽骨就会向外侧移动,从而限制大脚趾的功能。

图片

目前,拇外翻确切的病因还不清楚,很可能是多因素造成的。最常见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危险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韧带松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关节疾病、扁平足、步态异常和穿高跟鞋等不良鞋袜。
拇外翻是一种慢性渐进性疾病,尽管可能没有症状,但由于脚趾明显向内侧突出,患者往往穿鞋困难。拇外翻引起的疼痛是慢性的、剧烈的,行走时疼痛往往会加剧。

图片

这种畸形在检查时通常很明显,由于保护关节的皮下滑囊发炎,跖趾内侧关节上的皮肤会变得又红又痛,这也就被称之为 “拇囊炎”。

图片

由于内侧背侧皮神经受到压迫,患者还可能主诉畸形的背侧有灼烧感。

图片

随着拇外翻畸形的发展,疼痛和畸形的大小也会随之增加。检查时还会发现畸形附近出现水泡、溃疡和皮肤过敏,脚趾活动也会受到限制。

图片

图片

最后,由于足部机械结构的改变,其他脚趾的近端指间关节也会出现皮肤发炎增厚的情况,通常发生在小脚趾上,这种情况被称为鸡眼。

图片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下肢的淋巴回流,因为淋巴回流受损会导致一种叫做淋巴结病的疾病。淋巴结病是一种常见病,这说明人体内淋巴结的大小、数量等可能出现了异常,可由感染或恶性肿瘤等原因引起。

图片

下肢有浅淋巴管和深淋巴管。浅淋巴管沿着静脉系统,接收来自下肢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淋巴。

图片

浅层系统又分为内侧和外侧两条路径。内侧路径沿着大隐静脉一直延伸到腹股沟浅淋巴结,并绕过腘淋巴结。

图片

因此,足内侧感染可引起腹股沟淋巴结病。

图片

另外,从外侧腿和足部引流淋巴的外侧淋巴道会同时引流到腘窝和腹股沟淋巴结,因此,足外侧的感染首先会引起腘窝淋巴结病,最终导致腹股沟淋巴结病。

图片

下肢深层淋巴管沿着动脉进入腘淋巴结,接受来自下肢肌肉和深层血管的淋巴。

图片

最后,关于足部动脉的临床应用,最常见的就是触摸胫骨后和足背的动脉搏动。

图片

我们可以通过将手指按压在内踝和跟腱之间的间隙中的内踝后方,即跟骨上方,来触摸胫骨后动脉搏动。 
此外,我们还可以翻转患者的足部,放松屈肌支持带,以便更好地触诊动脉。 

图片

接下来是足背脉搏。足背动脉是胫骨前动脉的延续,该动脉在两个踝关节中间穿过踝关节前方并向前内侧延伸。它位于深伸肌下支持带,拇长伸肌肌腱外侧。
足背动脉相当浅,比胫骨后脉更容易触诊。可以从两个踝关节之间的中点开始触摸,并将指尖从该点按压到第一和第二脚趾之间的网状空间的大约三分之一到一半,就在拇长伸肌肌腱的外侧。
如果需要,你可以让患者伸出他们的大脚趾来显示肌腱,然后你可以触摸它的侧面。

图片

触诊这些动脉搏动很重要,因为微弱或缺失的动脉搏动通常表明动脉疾病导致的血管功能不全,这将导致这些脉搏附近的动脉闭塞。
此外,肥胖、水肿、创伤或其他压迫性病变可导致脉搏微弱或缺失。有些人会有先天性的无法触及的脉搏,但请始终记住,无法触及的脉冲是急性动脉闭塞的晚期迹象,可能需要紧急干预。 图片

以上图片内容来源:Osmosis.or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