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想到出汗过多,竟然是身体存在这些“隐患”

 FyssqzhOk 2024-05-18 发布于湖南



人是恒温动物,体温保持在36~37℃,身体才得以正常工作。然而,外部环境中的温度运动等因素会升高体温。

因此,为了保持体温恒定,人体开启了出汗和散热的保护机制。出汗是人体的生理规律,是人体调节体温的本能手段,适当出汗对身体有一定益处。

图片



 适当出点汗原来有这么多好处 /
1. 祛湿驱寒
出汗能够有效达到祛湿功效,主要在于汗液排出的同时能够将体内多余的湿气携带出来,从而减少人体湿气过重症状,有助于调节身体体质

2. 排毒养颜
出汗能够达到排毒养颜作用,主要表现为出汗的时候毛孔张开,汗液的顺利排出能够帮助人体带出体内的毒素,同时汗液分泌的过程有助于疏通毛孔,达到清洁毛孔的作用,从而防止毒素堵塞毛孔,避免引发毛囊炎、痤疮等问题。

3. 稳定血压
出汗在一定程度能够预防高血压,汗液中含有部分钠离子,通过出汗可以减少体内的钠离子含量,调节人体的电解质稳态,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4. 预防感冒
出汗有助于抵抗结核病菌和其他危险的病原体,汗液中含有的抗菌肽能有效地抵御病毒、细菌和真菌,它能进入细菌的细胞膜,对其进行分解,从而预防感冒发生

图片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有些人既没有运动,天气也没有那么炎热,却动不动满头大汗。中医认为,其实汗液不单单是往外排毒排湿气,在排这些毒素的同时,也会耗损掉我们一部分气血,毕竟汗为心之液,而且和五脏的关系也不简单。如果有出汗异常的情况,大家也要引起重视,这可能代表着我们的身体出现的一些问题。



 这5个部位出汗异常要注意 /
1. 额头
“头为诸阳之会”,如果额头大量出汗,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通常情况下,人体精血或津液亏虚导致阴阳平衡失调,阳气失去制约而亢盛,阳亢又能够使阴液进一步亏损,互为因果。

调理方法】:按摩太冲穴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腧穴,原穴。按摩太冲穴有疏肝解郁,清肝明目,平肝潜阳之效,能够缓解肝阳上亢带来的不适症状。在按摩太冲穴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即可,建议每天晚上睡前可以按一按。

图片

2. 鼻头
中医认为,鼻子大量出汗是肺气虚的表现,即肺气不足。这类人群日常还会有气喘吁吁、呼吸急促、抵抗力差、易感冒等症状

调理方法:适当食用补肺食物
肺气不足,即肺的生理功能减弱,此时宜进食一些具有润肺益气功效的食物,如白木耳、百合、山药、花生等,这里为大家介绍一款好吃又方便的食疗:

百合参耳汤

图片

【材料】:百合15克,银耳 12克,太子参15克,冰糖适量。

【做法】:先将银耳用清水泡发,去杂质洗净,与洗净的百合、太子参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再转用文火炖至银耳熟烂,加冰糖调味,分2次温服,日服1剂。

【功效】:食用此方具有补肺润肺、清热解毒之功效。

3. 胸口
如果胸口大量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水谷之海,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依赖其营养,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生命机体的盛衰。

调理方法:调整作息、适当运动
熬夜伤阴,容易引起脾胃气阴两虚,出现口臭、口干、口苦等表现,有时还会出现大便干燥的情况,所以保持良好作息很重要,晚上睡觉尽量不要晚于11点,另外中午可以安排一个短暂午休

除了睡觉,也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改善脾胃虚弱。

图片

4. 手脚心
如果手心或脚心大量出汗,在中医看来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血虚症状人群除了手脚心爱出汗外,还有面色发黄、唇色淡而发白、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等症状。

调理方法:揉腹
按摩腹部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让脾正常运化,同时起到理气活血的作用。建议早晚顺逆时针揉腹半小时,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宜在过饥过饱情况下进行哦~

图片

5. 背部
中医认为,后背为阳,前胸为阴。阳经多在背部,督脉为阳之海,也在背部。所以后背大量出汗,说明阳气不固、阳气虚

调理方法:艾灸
艾灸可以推动阳气在体内生长、交通,使气血周流顺畅,起到振奋阳气,培元固本的作用。

推荐艾灸穴位】:大椎、命门、神阙、关元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出汗异常不是小事,这意味着我们的身体可能出现了一些健康的隐患,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尤其是针对身体不同部位的出汗异常情况,一定要及时调理和保养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